娑婆佛教史-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北魏太武帝闻昙无谶精于异术,遣使迎请。祖渠蒙逊怕昙无谶的异术为北魏所用,不利北凉,于是在昙无谶西归求法的路上,加害昙无谶。昙无谶入寂时世寿四十九岁。
(八)西域佛教
公元四、五世纪,西域各国盛行佛教。除小乘有部的中心罽宾外,著名的佛教国家还有于阗、子合、竭叉、鄯善、乌夷等。
据法显记载,于阗几乎全民信佛,居家门前,皆建小塔,小的也有三丈高。于阗国有僧众数万人,多习大乘,受国家供养。全国有大伽兰十四座,最著名的是瞿摩帝寺,有大乘僧人三千。于阗国民死后火化,起塔供养。
子合国也以大乘佛教为主,不立屠杀,风俗于于阗相似。
竭叉国也是著名佛教国家,有僧千余,尽是小乘学者。
鄯善国的小乘佛教也很兴盛,国王奉法,有僧四千多人,都属小乘行者。
乌夷国盛行小乘佛教,也有僧四千多,都是小乘行者。
第七章 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一)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的创始者,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白沙瓦西北)人,婆罗门种性,他的父亲是国师婆罗门。在当地的众生,很多信仰弥勒菩萨。
无著菩萨最初在小乘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情急之下,准备自杀。这时有宾头卢尊者前来,为无著菩萨讲说小乘空观。无著菩萨终于得入空观。
但无著菩萨并不满足,决心参见弥勒菩萨,于是以神通力往兜率天,依止弥勒菩萨听受大乘空观,归来后如说思惟,终入于大乘空观。
以后,无著菩萨又多次往兜率天学《瑜珈师地论》的大乘教义。并且将弥勒菩萨所说教法,汇集成经典,弘传于世间。
在无著菩萨的弘扬下,大乘唯识教义盛传四方,世称大乘唯识宗佛教。由于唯识宗重瑜珈广大之行,所以也称作瑜珈行派。
无著菩萨在世弘法时造有《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显教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等著作。
无著菩萨的著名弟子有师子觉等。
(二)世亲菩萨
世亲菩萨,又称天亲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创始人之一,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人,婆罗门种性,是无著菩萨的弟弟。
世亲菩萨最初和无著菩萨一起在小乘有部出家。后无著菩萨专弘大乘,而世亲菩萨入小乘经量部,立志改革小乘教义。
后来世菩萨往罽宾学《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宣讲《大毗婆沙论》,并造《俱舍论》。
起先世亲菩萨毁谤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所说。后来,无著菩萨应机为世亲菩萨说《十地经》。世亲菩萨深有感悟,于是回小向大,专弘大乘唯识教义。
世亲菩萨著述很多,著名的有《俱舍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无量寿经论)等。
世亲菩萨的著名弟子有金刚仙等。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由于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弘扬,大乘唯识体系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知见的不同,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所弘传的教法体系,正式从过去的大乘佛教体系中分支出来,称为大乘唯识宗佛教,又称大乘瑜珈行派佛教。
从此,大乘佛教正式分成大乘中观宗佛教与大乘唯识宗佛教两大体系。
(四)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在佛教中,宗的概念是共同遵从同一教义的修行体系。自然各宗系间的差别,就在于彼此知见的不同。
唯识宗弘扬境空识有的教义,又称大乘有宗。中观宗弘扬心境俱空的教义,又称大乘空宗。
那么其主要差别,在于识的是否实有问题。
在佛教中,实有的概念是不因缘有、独立、不变。若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在佛教中就称为不实有。不实有不是没有的意思。
识是心法,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触法,意识知法。末那识是储存习气的“档案库”。而阿赖耶识则是含藏染净种子的轮回往生的主体。
唯识宗认为境不实有,前七识为第八识所变现,也本不实有,但第八阿赖耶识却是实有的。因为若无实有的第八识,则无法保存业种,以成因果之义。
中观宗认为心境都不实有。第八阿赖耶识也同样不实有。如果阿赖耶识实有,而且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罪福由其所现,那么人每一世投生,长相罪福都应一致,事实不然。所以,阿赖耶识也不实有。
境空识有和心境俱空,是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可参看《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
第八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一)南北朝时期
公元四二零年,东晋将军刘裕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取代了东晋。从此之后,中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公元四世纪末,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四三九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东魏与西魏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隋国公杨坚灭北齐,建立隋朝。公元五八九年,隋朝灭南陈,统一了中国。
在历史上,将从公元四二零年到隋朝统一中国的这个时期,称为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华佛教处于全面发展时期。
(二)佛陀跋陀罗和求那跋陀罗
佛陀跋陀罗(觉贤),公元四、五世纪名僧,迦毗罗卫人,十七岁出家,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后入罽宾,依佛大先学小乘上座部教义及禅法。
公元五世纪初应中国僧人智严之请入长安,在鸠摩罗什座下参加译经,因其弘传小乘上座部教法,而与鸠摩罗什门下弟子发生激烈冲突。后来,佛陀跋陀罗因偶尔自炫神异而被摈出境。
佛陀跋陀罗离开北方后,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投入庐山慧远处,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后来,佛陀跋陀罗到江陵,遇刘裕,随刘裕一道来到建康。
佛陀跋陀罗在建康遇到法显,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祗律》。另外,佛陀跋陀罗又和法显合译了《大般涅槃经》,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轰动,使大乘法义兴盛于江南。后来,佛陀跋陀罗又独译出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陀跋陀罗对中华佛教作了突出贡献,后在七十一岁时入寂。
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性,自幼学习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读《杂阿毗昙心论》,有所感悟而崇信佛教,出家受具足戒。
求那跋陀罗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经。
公元四三五年,求那跋陀罗经师子国,由水路到达广州。刘宋政府派员接求那跋陀罗入建康。
求那跋陀罗在建康、荆州等地弘法,将大乘唯识宗佛教传入中国,并汉译多种佛典,其中主要的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小无量寿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罪福报应经》等。
求那跋陀罗七十一岁时示疾,七十一岁时见天华圣像而入寂。
由于法显、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等名僧的努力弘传,佛教在中国南方蓬勃发展。
(三)毗昙宗佛教的形成
安世高汉译佛经时,曾译有小乘阿毗昙诸论。公元四世纪,罽宾僧人僧伽提婆等入前秦译《阿毗昙心论》等阿毗昙诸论,讲习阿毗昙之风渐起,道安也非常重视阿毗昙的讲习。
刘宋时期,有僧人慧通大弘阿毗昙。北方有慧崇宣讲阿毗昙,有“毗昙孔子”之称。于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旧译经典,研习有部《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诸论的小乘学派,也就是后来的阿毗昙宗佛教。“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是毗昙宗的重要知见。
(四)成实宗佛教的形成
《成实论》是由鸠摩罗什大师译出的。该论译出后,僧睿曾讲述此论。什公的弟子僧导造《成实论义疏》、道亮造《成实论疏》。
后僧导涉迹南地,在寿春大张讲席,宣讲三论和《成实》,门人中有很多人善研《成实》,著名的有僧威、僧钟、僧音等。
北方有慧崇也善讲《成实》,门人多有善《成实》的。慧崇的弟子昙度精《成实》,在北魏大弘此义。
由于南北各师的弘传,形成了以《成实论》为根本依据的小乘学派,就是后来的小乘成实宗佛教。《成实论》的作者,经量部名僧诃梨跋摩被尊为成实宗的宗祖。成实宗是主张法空的小乘宗系,所以又被称作小乘空宗。
(五)毗昙宗与成实宗的差别
毗昙宗与成实宗同属小乘宗系,在知见上,彼此之间的差别主要有:
毗昙说三世实有,成实说过未无体。
毗昙说法体恒有,成实说法体中道,宣现在之法由因缘生,非有非空,不堕断常二边,离二边名中道。
毗昙说死有与生有之间有中阴,成实说无中阴。
毗昙说有退法与不退法两种阿罗汉,成实说圣道不退,阿罗汉已永拔爱根,所以不退。
毗昙说地、水、火、风四大实有,成实说四大为假名,离色等无四大。
毗昙说诸根实有,成实说诸根为假名,离四大无诸根。
毗昙说诸根自能照见诸境,成实说诸根无知。
毗昙说人空法有,成实说人法二空。
如此等等。
(六)涅槃宗佛教的形成
自道生依佛意而提倡“阐提成佛”和“顿悟成佛”的法义,中华佛教界为之哗然。到昙无谶汉译出《大般涅槃经》后,中土佛徒无不感叹道生的卓识。纷纷从学《涅槃》,加之昙无谶以及曾协助昙无谶汉译《大般涅槃经》的道明、慧嵩等僧人对《涅槃》的大力弘扬,以至参研《涅槃》成为一时之盛。在在华佛教界,也逐渐形成了依《大般涅槃经》而修行弘法的独立体系,称为大乘涅槃宗佛教。涅槃宗佛教主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法义。昙无谶由于汉译《大般涅槃经》而被共尊为涅槃宗的宗祖。
(七)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崇尚异术,最初推崇佛法,后来因受到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信仰太师道教,并认为佛教是“西戎虚诞”,“为世费害”。于是,太武帝开始限制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养僧人,并在僧侣中征兵。
公元四四六年,太武帝到长安,发现寺庙中有兵器、财物和妇女。司徒崔浩于是上书请国家诛天下沙门,毁寺庙经像。太武帝听从了崔浩的建议,下令诸杀长安沙门,并令太子晃下诏废除全国佛教。当时的诏书中说道:“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梵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诛杀沙门,毁灭佛教的政策,遭到寇谦之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