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娑婆佛教史 >

第3章

娑婆佛教史-第3章

小说: 娑婆佛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踝郑Φ笔窃谄刑崾飨鲁傻朗彼担骸耙磺兄谏跃呷缋粗腔鄣孪啵ㄒ酝胫粗荒苤さ谩!逼涫嫡庖痪浠耙训谰≌钜澹翟谑鞘馐さ慕淌凇

  释尊成佛后,开始分九会为普贤、文殊等上位菩萨说华严经。其中前五会为释尊成佛后七日所说,宣说大日功德、普贤三昧、四圣谛、清净行、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法。六至八会为释尊成佛后二七日所说,宣说十地、妙觉、等觉、二千行门等法。而等九会则是释尊以后弘教时所说,宣说如来正果法界。可以说,华严经已尽道出佛法妙益。后世佛徒,称华严经为经中之王。

  释尊成佛后不久,来到波罗奈城野苑(今印度北部邦贝拿勒斯西北约七公里处),教化以跟随其修行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释尊向五人宣说了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又强调纵欲与极端苦行皆非得道之因,当依中道而得解脱。

  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教的基本义理。苦是揭示世间各道众生诸苦,如三苦、八苦等。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集谛是分析诸苦形成的的因缘,世间诸苦皆是众生自造业因所感。灭是分析苦的消灭,诸苦既由因缘而成,自可以消灭,精进修行,灭三界烦恼业因,则能解脱生死,证入无生无死的涅槃。道谛是教授达到涅槃。道谛是教授到涅槃解脱的方法,如八正道法。

  八正道是佛教的基本义理。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指见苦集灭道等法,坚信因果,行善恶业,得善恶报,自觉自证能得解脱。正思维是指放弃欲、恚、害的思维。正语是指离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正业是指离于杀害众生、偷盗等不正行为。正命是指以正心取得生活资具,舍离放恶咒等邪命。正精进是指专一不间断修行佛道。正念是指以正心念观一切法。正定是指离于私欲不善等法而成就禅定。

  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人,听闻释尊所说佛法后,正心皈依,成为第一批教团成员。后世称这五人为五比丘。

  五比丘的皈依,形成最早的僧团。佛教具足了佛、法、僧三宝,这是佛教建立于娑婆的重要标志。所以,鹿野苑转法轮虽不是释尊最初说法,但习惯上,后人都称释尊在鹿野苑的说法为初转法轮。

  (五)教团的扩大 
  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差别有三条:外道说诸行有常,而佛教说诸行无常。外道说诸法有我,佛教说诸法无我。外道求长生或止此一生行乐,而佛教求无生无灭的涅槃。这也就是释尊留给后世佛徒印证正法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释尊于鹿野苑转法轮后,来到了摩揭陀国。当时著名的事火外道迦叶三兄弟,听闻佛法后,率弟子皈依了三宝。

  迦叶三兄弟是优楼频罗迦叶,有弟子五百人;那提迦叶,有弟子三百人;伽耶迦叶,有弟子二百人。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的皈依,使佛教教团迅速扩大了。

  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也皈依了三宝,并在迦兰陀长者供养给释尊的竹园中,建造了竹林精舍,以供释尊传教。此后,佛教飞速发展起来。竹林精舍是释尊弘教的两大精舍之一。

  释尊的著名弟子舍利弗及摩诃目犍连也是在这一时期皈依三宝的。

  舍利弗出身于摩揭陀国婆罗门论师家庭,自幼精通四吠陀(《俱梨吠陀》为神赞及祭祀祷文。《娑摩吠陀》为祭祀曲集。《耶柔吠陀》为神赞诗歌的应用。《阿闼婆吠陀》为巫术咒语。)十六岁即以辩才闻名。后与摩诃目犍连结伴到王舍城外观看祭祀,见众人混杂嘻戏,顿生无常之感,于是投入怀疑论派珊闍耶毗罗胝子门下出家修行。在珊闍耶毗罗胝子门下,舍利弗仅七日夜即已贯通了其教派宗旨,被会众二百五十人奉为上首。但舍利弗自己却感慨未能尽得解脱。

  摩诃目犍连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性,是舍利弗的好友,后同舍利弗共投怀疑论派珊闍耶毗罗胝子出家修行。因学问出众,也领徒众二百五十人。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相约,若能先得悟解脱的,一定要彼此相告。

  一天,阿说示比丘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舍利弗见他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上前问他从师何人。于是,阿说示向舍利弗讲说了释尊所说的因缘法,使舍利弗悟得诸法无我的道理。

  舍利弗闻法后大喜,遂即约摩诃目犍连,各率徒众二百五十人,一道前往竹林精舍,皈依了三宝。

  后来,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都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被称为神足第一。

  (六)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摩诃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婆罗门种性。释尊成佛后第三年,摩诃迦叶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皈依八日后,证得阿罗汉果位,成为释尊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是释尊心传的继承人,后为付法藏初祖。

  释尊在成佛后第六年后,重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国民皈依者无数。很多人剃发发心随释尊出家修行,其中著名的有:释尊的异母弟阿难,释尊的儿子罗睺罗,释尊的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婆离等。

  释尊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给孤独长者)说法,须达多长者在舍卫国祗陀太子所供的国中建立了祗洹精舍(祗树给孤独园),供释尊弘教。祗洹精舍是释尊弘教的两大精舍之一。

  舍卫国(拘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也在这一时期皈依了佛教。

  净饭王逝世后,释尊又回迦毗罗卫城,剃度摩诃波闍波提及耶输陀罗等为比丘尼。从此,佛教教团中开始有了女性。摩诃波闍波提是佛教的第一个比丘尼。

  在释尊传法过程中,应机制定了各种制度。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关于佛教最初的教制 
  佛教教团制度,是慈悲的释尊为保证行者能够清净修行、迅速成就,为正法久住而建立的。

  戒律是佛教教制的直接体现。戒,梵语尸罗,意思是如来举外道的各种过恶以警醒行者,使行者发心持受,止恶行善以保成就。律,梵语毗奈耶,意思是行者行为有过失,如来教令其改过,若再犯则处罚。另外律还包括各种教团的制度和仪轨。戒是如来为警醒行者而说。而律起先是没有的,至释尊成佛后第十三年,比丘苏阵那犯淫,系缚了自心,影响修行,于是释尊开始制律,以后随犯随制,就形成了现在的各种律仪。戒律是如来应众生机缘而传授。行者修行的每个阶段,都应受持相应戒律,以保成就。戒律是三无漏学的重要部分。

  三无漏学是佛教的基础课程,内容是戒、定、慧。 
  就佛教最初的教制特点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戒律的目的主要是使行者信心坚固、安心办道、遮止心漏、生起诸善、降伏我慢,以保行者成就,以使正法久住。一切制度与戒行都以此为根本。

  第二,种性平等,应舍弃世间种性、贫富、名誉、地位等差别。行者仅有内修证果层次的不同,而无身外阶级的不同。应依成就而以长幼有序,互敬互爱而维护教团秩序。

  第三,在各处设置道场,行者平日共住,雨季安居,以有德行者负责管理和教授,以弘圣教。

  第四,出家行者以乞食为生,不得积蓄田宅园林,不得种植、储积谷物,不得蓄养奴婢,不得蓄养禽兽,不得私蓄钱财及贵重物品等。

  第五,布萨制度。行者定期集会,由有德行者说戒,一切行者自忏过失,交流互勉。

  第六,羯磨会议制度。为维系教团的和合,一些大事,由教团集合共决。就其类别来说,主要有诤事与非诤事两种。就其性质来说,主要有治罪与成善两种。

  第七,应机把教团成员分为出家五众及在家二众。出家五众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出家五众共住,受持出家戒律。在家二众不共住,受持在家戒律。

  如此等等。。。。。。 
  佛教的各种制度,对行者的修行,对佛教的弘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提婆达多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是指有意破坏教团的和合。 
  提婆达多是释尊的堂弟,因贪爱名闻,对释尊产生嫉妒之心,于是毁谤三宝,不仅屡次暗害释尊,又有意以提婆达多五邪法分裂教团。

  提婆达多的五法是:第一,尽寿着粪扫衣。第二,尽寿常乞食。第三,尽寿唯一坐食。第四,尽寿常居迥露。第五,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味。

  佛教为什么说之五法是邪法呢? 
  就以止五法来说:释尊虽教行者着粪扫衣,但可裁缝。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行者裁缝。释尊虽教行者坐于露地,也允许住于房舍中。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者住于房舍中。释尊教行者乞食,是为使行者清净无碍,但以不扰民为限制。而提婆达多则让行者乞食,却毫无限制。释尊允许行者食三净肉。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行者食用任何鱼肉血味。

  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差别是三法印。释尊教授行者,都是灵活应机,便于行者修行的,都是符合三法印的。而提婆达多的五法,却非常极端,诸行有常,诸法有我,根本不符合佛教的根本特征。提婆达多强调这五法,不仅不利于行者修行,反而使行者造成烦恼。这是与佛教思想相违背的。提婆达多妄立五法,以非法为法,以法为非法,以非律为律,以律为非律,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所佛教说其为邪法。

  由于提婆达多妄立邪法,使五百比丘离开了佛教。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找到五百人,对他们晓以大义,最终使这五百比丘忏悔己罪,又重新回到了佛教教团。提婆达多因谤佛谤法、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而生堕地狱。

  (九)释尊示寂 
  公元前四八六年,释尊显疾病相。这一天,释尊到拘孙河中沐浴,然后来到拘尸那迦(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城外的娑罗林中,在双树间,头北面西而卧。至半夜,释尊对诸弟子进行了最后的开示,随后安然涅槃。

  释尊灭后,在摩诃迦叶的主持下,诸佛弟子在末罗族的天冠寺火化了释尊的遗体。当时参与祭事的有拘尸那揭罗、波婆、遮罗、罗摩迦、毗留提、迦毗罗卫、毗舍离、摩揭陀八国使节。八国使节都争着要将释尊的舍利请回本国供养,为此发生了争执。后经香姓婆罗门的调解,八国达成协议,将释尊的舍利均分成八份,由八国请回建塔供养。香姓婆罗门将舍利瓶请回建塔供养。还有毕钵村人因迟到而未分到舍利,于是将所余的焦炭请回建塔供养。

  (十)释尊的教法 
  释尊在世说法应众生机,分五时教化,转妙法轮,后人称为五时教法。此五时分别为: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

  释尊初成佛时,即为诸大菩萨及诸天讲说华严经,明示一切妙理。这称为华严时教。

  释尊虽说华严以明佛法妙理,但众生根性各有不同,小根众生,则自然难以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