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佛教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神与祖先,凡不属供养祭的都属苏摩祭,一般有六种,即:火神赞、力饮祭、即位祭、马祭、人祭、全祭。
婆罗门教将人类社会分成种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即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刹帝利是王族及武士。吠舍即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等。首陀罗即是奴隶。另外还有无种性的旃陀罗,即是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的贱民。婆罗门教宣说四种性是为神所造,种性世袭,婆罗门为世界之首,至上高贵。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强国争霸。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的宗教也建立并兴起。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宗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婆罗门与沙门之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
沙门是当时古印度除婆罗门外,其他教派的统称,除佛教外,主要有六大教派,也即是佛教所说的“六师外道”。他们分别为:尼乾陀若提子所创建的耆那教。以阿耆多舍钦婆罗为首的顺世论派。以珊奢那毗罗胝子为首的怀疑论派。以末伽梨拘舍梨为首的自然论派。以富兰那迦叶为首的无道德论派。以迦罗鸠驮迦旃延为首的感觉论派。
(四)耆那教
耆那教,六师外道之一,佛典中又称尼乾外道、裸形外道、无渐外道等。其创始人为被该教信徒称为“大雄”的尼乾陀若提子,原名筏驮摩那。该教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纲领,认为苦乐皆由前世所造,必然应偿,不可改变,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脱。该教反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纲领,主张种性平等。
耆那教认为宇宙由“命”与“非命”组成,命有动与不动两种。动的命是被束缚的众生,轮回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一切存在之中,其种类可分六种:单根(身),如植物;二根(舌、身),如虫;三根(鼻、舌、身),如蚁;四根(眼、鼻、舌、身),如蜂;五根(眼、耳、鼻、舌、身),如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人。不动的命存在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之中。非命分为定形与不定形两种。定形的非命为最小而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具有色、香、味、触的属性。不定形的非命为时间、空间、法、非法。时间为一切存在的持续、变化、运动提供可能性。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法是运动的条件,如水能帮助鱼游动。非法是静止的条件,如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
耆那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为业所系缚。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其流入命并附着于命上,称作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障覆命的智慧;见业障覆正确的直觉;受业障覆命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障覆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性、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若要解脱,必须制御八业。其制御方法的持五戒(耆那教的五戒),修三宝(耆那教的三宝)。五戒是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淫欲、不蓄私财。三宝是正智、正信、正行。耆那教实行各种苦行,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达至寂静,使命呈现原有的光辉,脱离轮回苦,获得解脱。
(五)顺世论派
顺世论派,六师外道之一,是古印度持唯物论的著名教派。其主导者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也称阿末多。
顺世论派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纲领,骂吠陀是妖魔所作。其反对祭祀。其反对婆罗门至上,主张种性平等。
顺世论派主张神我与身我本一,独立实有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四大分散,意识消亡,没有轮回。同时,顺世论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自然产生,自然消亡,“如棘刺针无人作,孔雀等种种画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从而否认因果。
顺世论派认为,唯一可依赖的,是自己的感觉经验,只有在现时世界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其主张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同时其认为道德虚伪,也加以反对。
(六)怀疑论派
怀疑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珊阇耶毗罗胝子。
怀疑论,佛教又称其为“不死矫乱论”,不承认有普遍的正确性,持不可知思想,怀疑一切。
怀疑论派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后自然而得。
(七)自然论派
自然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末伽梨拘舍梨。他所领导的沙门教团原为耆那教的一支,因破戒而被逐出,后自成一教派。
自然论主张世界万有由彼此相离的神我、地、水、火、风、空、得、失、苦、乐、生、死十二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组合完全是偶然的,但一旦组合成功,即按照自己的必规律运行。
自然论认为一切由命而定,个人意志无能为力,无所谓自作他作,无所谓努力解脱,无所谓祭祀及轮回,也无所谓行善与作恶,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善恶,所有的人统统得到解脱。好比站在山上抛线球,线尽球自止。
由于该派相信命运已定不可更改,所以特别热衷于占卜等事。
(八)无道德论派
无道德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富兰那迦叶。
无道德论,佛教又称其为“无因无缘论”,主张善恶没有固定标准,只因社会习惯而得名,对一切宗教及社会道德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无道德论派认为无论善恶,都无因果报应,布施行善,不会有善报,作恶也不会有恶报,无有因果,人死也一切归无。
(九)感觉论派
感觉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迦罗鸠驮迦旃延。
感觉论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苦、乐、神我七种元素,佛教称之为“七士身”。
感觉论派认为七种元素永恒自存,互不接触,互不作用,互不干扰。世界万物是七种元素机械堆积而成。任何行为都只是通过元素间隙的运动,不会留下痕迹和影响,所以也没有因果。
(十)释迦部族
以上所述的六师外道,虽知见各有不同,但同属沙门。反对婆罗门教,是其共同点。
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六师外道等外道沙门,在知见上虽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无非断、常二见。就解脱之道来说,也主要分为纵欲和苦行两大类。
但无论如何,古印度的各宗教派的传播争鸣,以及修行解脱之风的盛行,都为释尊入世建立佛教,弘扬正法,打下了基础。
就释尊降生的释迦部族来说,其聚居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由于婆罗门及各沙门的影响,在其地区,业报轮回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诸多沙门教派兴起,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修行之风甚盛,这些都成为后来释尊建立佛教,弘扬正法的良好基础。
第二章 释尊创建佛教
(一)降生娑婆
释尊是为化导众生降生在娑婆世界的。降生于娑婆,释尊以无量劫的修行,为娑婆众生开示了解脱之道。公元前六世纪,释尊示现成佛,并建立了现在的佛教。此处所说,是释尊成佛立教度生的一世生平。
释尊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为刹帝利种性。释尊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国王,名叫净饭王。释尊的母亲是摩诃婆耶王后。
在释尊降生前,出现了各种吉兆,如王后受胎后,占卜者预言王子将为圣人;王后孕期不生疾病;王后梦见六牙白象入体等。阴历四月初八,释尊降生于天臂城兰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度边境小镇鲁明迪旁)。父母当时为王子起名为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
释尊出生时即刹那显出异相,在地上直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划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随后又还回普通婴儿模样。
释尊降生后七天,摩诃婆耶王后逝世。释尊是在姨母摩诃波闍波提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释尊少年时,随婆罗门毗奢密多罗学习吠陀,随羼提提婆学习武艺,经过努力,精通文武。成年后,释尊娶天臂城主觉善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睺罗。
(二)出家学道
释尊生性慈悲,又不好尘世的喧嚣,经常坐马车到城外静处游览。在经过城门闹市时,见到众生有的疾病缠身,痛苦难熬;有的年老体衰,苦不堪言;有的亲人身亡,悲苦交加。。。。。。释尊询问他人,得到的回答是,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于是,释尊生起悲悯之心,发心为一切众生寻求解脱之法。
有一天,释尊见到一个沙门行者,于是上前请教解脱之法。经过沙门的开示,释尊得知出家修行可以解脱烦恼,遂发心出家。
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王后听说释尊要出家,自然很不舍得,于是百般阻拦。于是,释尊向父亲姨母提出要求,说若能满足四个要求,自己就不出家。释尊的四个要求是: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分离。净饭王等自然无法满足释尊的要求,但又不想让释尊出家,于是为释尊修起豪华的宫殿,想以生活的奢华舒适来打消释尊出家的念头。
但是,释尊出家之心已决。在一个夜晚,释尊趁大家熟睡之际,带着自己的车夫车匿,逃离了宫城。离家时,释放尊发愿道:“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若不尽恩爱,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来到山中,释尊命车匿牵马回宫,自己拔刀削发,发愿道:“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从此,释尊开始四处参访名师,精进修行。
(三)成就菩提正果
起初,释尊向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后来又到王舍城随数论派贤者阿罗罗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学习禅定。通过努力精进,释尊虽禅定功夫日深,但却无法解脱生死。
于是,释尊又到摩揭陀国菩提伽耶南方苦行林中修苦行。净饭王见释尊修行之心甚为坚固,于是挑选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名侍从,随释尊一起修行。释尊苦修六年,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仍未成道,于是悟知了苦行并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阿若憍陈如等五侍从以为释尊退失道心,于是离开了释尊,自己继续修苦行。
释尊放弃苦行后,来到尼连禅河净身,并接受了牧女的供养。恢复体力后,释尊在菩提伽耶(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约十公里处)的菩提树(毕钵罗树)下,以吉禅草敷金刚座,静坐默照,清净思惟四十九日,在本尊大日如来的殊胜导引下,于阴历腊月初八黎明,抬头见启明星而大彻大悟,说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释尊终于成就了菩提正果,佛号释迦牟尼。释尊成佛时,年仅三十一岁。
(四)初转法轮
转法轮是指如来说正法教化度一切众生。释尊为度一切众生,化现娑婆,其所言所行,都是对众生的圆满教化,都是正法。若从这个意义来说,释尊初转法轮,应当是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其实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