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佛教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陈那论师
陈那,公元五、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
陈那最初修习外道,又曾学小乘犊子部佛教,后来拜世亲菩萨为师,参学大乘佛教。另外,陈那也深通秘法。
陈那善辩才,曾以辩才挫败诸多外道,因而著称于世。
陈那曾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摩揭陀国境内)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等学,后受文殊菩萨点化而造《集量论》。陈那是印度佛教因明学的集大成者。
后来,陈那游历南印度,降服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的道场。
陈那在世弘法时,造《真谛译解卷论》、《无相思尘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因明正理门论》等等。
陈那后来在森林中的洞窟内示寂。
(三)护法论师
护法,公元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刹帝利种性。
护法师事陈那论师,精通大小乘教法,在那烂陀寺大弘佛教,徒众数千。
二十九岁后,护法专事著述,造《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
护法三十二岁时示寂。
(四)清辨论师
清辨,公元六世纪大乘中观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
清辨曾到中印度,师事僧伽罗苦什达(僧护),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菩萨的教法。
后来,清辨返回南印度,弘扬大乘中观法义,曾与唯识宗护法论师展开论战。
清辨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大乘教法,造《大乘掌珍论》、《般若灯论释》、《中观心论颂》等。
清辨被尊为大乘中观宗佛教自续派(自起派)之祖。
后来,清辨隐于山内,住于岩石中,等候弥勒出世。
(五)应成派与自续派
公元六世纪,清辨论师在知见上与佛护论师有所分歧,所以清辨论师常发难反对佛护论师所传法义。于是,大乘中观宗佛教分成二大派别,一支是以佛护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应成派,一支是以清辨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自续派。
自续派,又称自起派,认为一切法名言中实有名相,而真实中空。一切法有自性而相续,若名言中无自性,则一切乱而无序。
应成派,又称具缘派,认为一切法不管于名言中真实中皆毕竟空。一切法都是由因缘而起,自然有序。
法有自性而能相续,称作自续分。自续派认可自续分,应成派不认可自续分。
(六)唯识宗内部的争论
在这一时期,中观宗的一些行者与唯识宗的一些行者,由于知见差别而经常发生争论,如清辨论师与护法论师的争论就十分激烈。
而唯识宗内部,知见上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唯识也可分为数家,各家之间也有争论。如安慧论师说识只有见(认识事物的主体);难陀论师却说识有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的映像)与见分二分;而陈那论师说识除相分、见分外还有自证分(自己认知自己见分的作用);护法论师则说识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己认知自证分的作用)四分。
另外,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挣识,而有的却认为阿赖耶识本妄而别立第九识(如地论与摄论)。
再有,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实有五种性,而有的却认为五种性不实有,佛说五种性只是为坚固大乘行者的信愿,使之不退菩提心的方便(法称论师就宣说这种教义)。
如此等等,大乘唯识宗佛教也同样有各家之说。
(七)法称论师
法称,公元六、七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法称早年学习婆罗门等外道学说十八年,后皈依佛教,又到摩揭陀国,从护法出家,不久又依止陈那论师的另一个弟子自在军钻研《集量论》并为之作注,学识优秀,成为印度著名的因明学者。
法称在世,广弘大乘唯识教义,直到入寂。
法称论师是印度的著名论师,造有因明七论,包括《释量论》、《量决择》、《诤正理》、《正理一滴》、《因一滴》、《相属观察并自注》、《他相续成就》,另外还造《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等著作。
(八)月称论师
月称,公元七世纪大乘中观宗应成派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月称从佛护与清辨的弟子迦摩罗菩提出家,学习龙树菩萨的教义,兼习秘法,有异能。
月称学法成就后,主持那烂陀寺,造《根本中论注明解》、《菩萨瑜珈师四百论广注》、《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注》、《入中观》、《六支瑜珈注》、《金刚萨埵成就法》等著作。
月称主宣中观宗应成派教义,批驳清辨的自续派教义,名声远振。
月称晚年在南印度大破外道,名闻更加响亮,后专修密教真言道,直到入寂。
第十章 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一)隋朝佛教
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隋国公杨坚灭北齐,并建立了隋朝,取代了北周,杨坚就是隋文帝。公元五八九年,隋灭南陈,中华再度统一。
隋文帝少年时曾受智仙的养育,建立隋朝后,“每以神尼为言,去我兴由佛,”于是,诏令全国,复兴佛教。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以收民心,听许私度僧尼出家,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朝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他曾说:“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联服膺道化,念好清净,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并下令在儒教崇拜的五岳建造佛教寺庙。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华出现了三教鼎立和三教合一之说。三教鼎立说的代表人物为李士谦,他主张三教如“三光在天,缺一不可”,所以相互鼎立并行。三教合一说的代表人物为王通,他主张三教并行本同,教有助于国家的统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隋炀帝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但在另一方面,也对佛、道二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道二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二)智凯大师建立天台宗佛教
智凯大师,又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公元六世纪名僧,大乘天台宗佛教创始人。智凯大师俗姓陈,隋朝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少年聪颖,七岁时持《普门品》过耳不忘,十八岁随法绪出家,又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
后来,智凯大师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二十天就能达其义。
公元五六零年,智凯大师参拜慧思,得慧思指教后依止慧思学法,得慧思真传。一天,智凯大师诵《法华经。药王品》而开悟。从此,智凯大师代慧思讲授佛法,并受慧思之命入金陵(南京)弘法。
后来,智凯大师入浙江天台山,居住山中,弘传佛法,后奉南陈朝庭诏令出山,重回金陵,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法华经》等。
隋兵破陈后,智凯大师出游。后晋王杨广把智凯大师请到扬州,并从其受菩萨戒,又赐给智凯大师“天台智者大师”的称号。
后来,智凯大师相继在各地宣讲《法华玄义》、《止观》、《净名义疏》等,建大寺三十六座。
智凯大师承慧文、慧思的法统,宣一心三观妙理,建立新教,讲演《玄义》宣自宗教相,讲演《文句》解《法华》经文,讲演《止观》演示观行。智凯大师所建立的新教,因天台智者大师创立,而得名大乘天台宗佛教。
智凯大师晚年时,杨广派人依照智凯大师所作的蓝图在天台山建寺,此寺成为天台宗的祖庭。
智凯大师建立了大乘天台宗佛教后,在六十岁时坐化。
天台宗尊北齐尊者慧文为初祖,南岳尊者慧思为二祖,智凯大师为三祖。
杨广即帝位后,赐天台宗祖庭名为“国清寺”,以后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都住于此寺。
智凯大师入寂后,他的入室弟子灌顶把智凯大师所讲三部汇成文字典籍,大弘天台教义。大乘天台宗佛教大兴于世。灌顶尊者被尊为天台宗四祖。
(三)吉藏与三论宗佛教的形成
鸠摩罗什大师将大乘中观宗佛教传入中华,汉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并重点研修,经过僧肇等历代高僧的传播,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研修蔚为成风,至隋朝时,由吉藏大兴。
吉藏为公元六、七世纪名僧,金陵人,祖籍安息,又称安吉藏或胡吉藏。吉藏七岁随以研习三论著称的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出世讲经,二十岁受具足戒,三十二岁时,住浙江嘉祥寺,广收门徒,建立大乘三论宗佛教,世称“嘉祥大师”。所以,三论宗也称嘉祥宗。
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故而得名,主宣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中观教义。
三论宗尊释尊为开法教祖,文殊菩萨为初祖,马鸣菩萨为二祖,龙树菩萨为三祖。而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被尊为三论“再兴之祖”。
隋炀帝下诏集诸大德于扬州时,吉藏奉诏到扬州住慧日道场,造《三论玄义》。后来,吉藏到长安日严寺,传播三论宗教义。
吉藏曾与当时著名的“三国论师”僧粲辩论法义,并战胜对方,从而名声大振。三论宗也随之大兴。
吉藏入寂时,世寿七十五岁(唐朝时),临终时造《死不怖论》。
(四)朝鲜三国佛教兴起
在朝鲜历史上,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经历了一段长久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时期。佛教初入高句丽(朝鲜北部)是以公元四世纪前秦苻坚遣僧顺送佛像和经典为起始。佛教初入百济(朝鲜西南部)是以公元四世纪东晋梵僧摩罗难陀在汉山州建寺庙为起始。佛教初入新罗(朝鲜东南部)是以公元五世纪沙门墨胡子由高句丽入新罗为起始。
公元六世纪后半叶,中华的大小乘各宗佛教教义大量输入朝鲜三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三论宗和律宗。佛教在朝鲜三国兴起。
在这一时期,朝鲜三国也出现了一些名僧,如新罗名僧圆光。
圆光俗姓朴,新罗人,二十五岁时渡海到中国南陈朝学习佛法,对《成实论》、《大涅槃经》很有心得。隋朝时,圆光来到长安,讲习《摄大乘论》,受到时人的重视。新罗王朝得知后,就请圆光回新罗传法。在高句丽和百济进攻新罗时,圆光向隋朝作乞师表,请隋朝发兵解救。在新罗弘法时,圆光应当时外抗高句丽和百济,同求发展的因缘下,应机提出“世俗五戒”,其内容为:“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