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佛教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第一章 佛教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宗教背景
(四)耆那教
(五)顺世论派
(六)怀疑论派
(七)自然论派
(八)无道德论派
(九)感觉论派
(十)释迦部族
第二章 释尊创建佛教
(一)降生娑婆
(二)出家学道
(三)成就菩提正果
(四)初转法轮
(五)教团的扩大
(六)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七)关于佛教最初的教制
(八)提婆达多破和合僧
(九)释尊示寂
(十)释尊的教法
第三章 部派佛教
(一)第一结集
(二)部派引生
(三)阿育王护法
(四)大众部佛教
(五)上座部佛教
(六)南北传承
(七)佛教传入中国
第四章 大乘佛教
(一)菩萨团
(二)马鸣菩萨
(三)龙树菩萨
(四)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
(五)密教的建立
(六)提婆菩萨
(七)大乘小乘并弘世间
第五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
(一)格义佛教
(二)曹魏佛教的兴起
(三)支谦
(四)竺法护
(五)老子化胡之争的起始
第六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
(一)道安
(二)东晋崇佛
(三)慧远
(四)沙门不敬王之争
(五)鸠摩罗什大师
(六)法显西游
(七)昙无谶
(八)西域佛教
第七章 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一)无著菩萨
(二)世亲菩萨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四)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第八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一)南北朝时期
(二)佛陀跋陀罗和求那跋陀罗
(三)毗昙宗佛教的形成
(四)成实宗佛教的形成
(五)毗昙宗与成实宗的差别
(六)涅槃宗佛教的形成
(七)北魏太武帝禁佛
(八)老子化胡之争与沙门不敬王之争
(九)律宗佛教的形成
(十)菩提流支
(十一)地论宗佛教的形成
(十二)梁武帝护法
(十三)达摩祖师立禅宗
(十四)昙鸾
(十五)真谛建立摄论宗
(十六)慧文与慧思
(十七)北周武帝禁佛
第九章 印度诸大论师
(一)佛护论师
(二)陈那论师
(三)护法论师
(四)清辨论师
(五)应成派与自续派
(六)唯识宗内部的争论
(七)法称论师
(八)月称论师
第十章 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一)隋朝佛教
(二)智凯大师建立天台宗佛教
(三)吉藏与三论宗佛教的形成
(四)朝鲜三国佛教兴起
(五)唐高祖排三教
(六)法顺与智俨
(七)道绰
(八)玄奘西游和法相宗的建立
(九)唐太宗推崇佛教
(十)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十一)佛教传入吐蕃
第十一章 盛唐时期的佛教
(一)慈藏与新罗佛教的兴盛
(二)大化改新和日本佛教的兴起
(三)善导与净土宗佛教的创立
(四)弘忍与禅宗的发展
(五)俱舍宗佛教的形成
(六)律宗三家的形成
(七)神秀与北派禅宗佛教
(八)法藏建立华严宗佛教
(九)新罗华严宗佛教的形成
(十)慧能与南派禅宗佛教
(十一)武则天与佛教
(十二)新罗法相宗佛教的形成
(十三)义净西游
(十四)日本三论宗和成实宗的形成
(十五)日本法相宗和俱舍宗的形成
(十六)日本华严宗的形成
(十七)赤德祖赞供养僧侣
(十八)唐玄宗护法
(十九)善无畏大师入唐弘密教
(二十)慧日建立慈愍派净土宗
(二十一)金刚智大师入唐弘密教
(二十二)一行与密宗的形成
(二十三)鉴真东渡
(二十四)不空大师大弘密宗
(二十五)湛然弘扬天台宗佛教
(二十六)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
(二十七)怀海制定《丛林清规》
第十二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
(一)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的建立
(二)赤松德赞兴佛
(三)莲花生大师入藏和藏传佛教的建立
(四)澄观弘扬华严宗佛教
(五)顿渐之争
(六)最澄建立日本天台宗佛教
(七)空海建立日本真言宗佛教
(八)韩愈反佛
(九)朗达玛灭佛
(十)云南阿闍梨教的形成
(十一)唐武宗灭佛
(十二)禅宗一华开五叶
(十三)新罗禅门九山的形成
(十四)周世宗限佛
第十三章 两宋时期的佛教
(一)北守的建立和汉地佛教的复苏
(二)法天、天息宋和施护
(三)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
(四)三教合一说
(五)禅、台重视净土法门
(六)黄龙派和杨歧派的形成
(七)藏传佛教的复兴
(八)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
(九)仲敦巴建立噶当派佛教
(十)宁玛派佛教的确立
(十一) 萨迦派佛教的形成
(十二)玛尔巴大师
(十三)香巴噶举派佛教的形成
(十四)宋朝理学的兴起
(十五)密勒日巴大师
(十六)海东天台宗佛教的形成
(十七)日本融通念佛宗的形成
(十八)宋徽宗奉道抑佛
(十九)南宋对佛教的政策
(二十)白莲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一)达波噶举派佛教的建立
(二十二)达波噶举派佛教的四大八小
(二十三)日本净土宗的形成
(二十四)日本临济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五)高丽曹溪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六)日本曹洞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七)日本净土真宗的形成
(二十八)日本时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九)佛教在其他地区的发展
第十四章 元朝时期的佛教
(一)萨班贡噶坚赞
(二)八思巴大师
(三)噶玛噶举派佛教大兴于世
(四)汉地禅宗佛教
(五)天台宗与华严宗
(六)白莲宗转为白莲教
(七)白云宗的兴衰
(八)日本日莲宗的建立
第十五章 明朝时期的佛教
(一)明初的佛教政策
(二)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派佛教
(三)格鲁派佛教的发展
(四)汉地善书、宝卷的流行
(五)明朝末年的“四大高僧”
(六)格鲁派佛教政教合一统治的建立
(七)其他地区的佛教
第十六章 清朝时期的佛教
(一)清朝对格鲁派佛教的支持
(二)汉地佛教的概况
(三)清朝的居士佛教
(四)其他地区的佛教发展
第十七章 清朝以后的佛教概况
(一)内地佛教概况
(二)太虚和复兴佛教运动
(三)法尊和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发展
(四)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藏传佛教的政策
(六)中国佛学院的创立
(七)佛教的低谷与复兴
(八)其他地区的佛教概况
第一章 佛教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娑婆世界的佛教建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在这一时期,古印度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当时,铁器已开始在印度普遍使用。工具的更新,自然使农业得到飞速发展。恒河流域,尤其是恒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气候良好,又有恒河灌溉之便,农业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当时的古印度人,已经懂得建造人工灌溉设施,这也对农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古印度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水稻、棉花、豆类等。
在这一时期,古印度各地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冶金、纺织、制陶、制革、木材加工、象牙珠宝加工、建筑、武器制造、绘画、雕塑等行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水、陆对外通商频繁。通商区域东到缅甸,南到铜牒洲(今斯里兰卡),西北到波斯、阿拉伯。主要输出纺织品、香料、草药、金银器具等。主要输入金银、宝石等。
总之,当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二)政治背景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促进下,古印度大陆逐渐形成了许多聚落和城市。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古印度的这些城市和聚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国家则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从佛经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其中著名的大城市主要有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附近)、舍卫大城(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争霸战争频繁,一些强国相续兴起。迦尸国、拘萨罗国迅速崛起。接着,摩揭陀国、跋耆国、阿般提国相续兴起,很快形成了摩揭陀、拘萨罗、跋耆、阿般提四国对峙的局面。
娑婆的佛教就建立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等国激烈争霸的时代。而摩提陀、拘萨罗等国家,也成了佛教传播的主要地区。
(三)宗教背景
长久以来,古印度地区各国,婆罗门教甚为兴盛。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中叶后,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恒河流域,并经过长期战争,争服了古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人。经历了长久的时间,雅利安人和土著人逐渐融合。婆罗门教也建立并兴盛起来。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是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其与人的主体阿特曼(神我)本性同一,但由于无明,人对尘世无比眷恋,为业报所缠缚。业报决定人的轮回,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人若崇信神明,修行吠陀,则死后投入天道。人若信修吠陀,但所行次于投天道者,则死后投入祖道,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人若不信奉神明,违逆种性义务,则死后投入兽道,转生为旃陀罗或动植物等。一切有情分为四类,即:胎生、卵生、湿生、种生。若人能彻底摈弃尘世生活,修行各种苦行、布施、实语、禁欲等,则可以直观阿特曼的本质,亲证梵我一如,而获得解脱。
婆罗门教崇尚祭祀,其祭祀可分为家祭与火祭两种。家祭主人事,在家中进行,一般分为十二种,即:受胎、成男、分发、出生、命名、出游、哺养、结发、剃发、入法、归家、结婚。火祭又称天启祭,分供养祭与苏摩祭两种。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养诸神及祖先,一般分七种,即:置火礼、火祭、新满月祭、初穗祭、四月祭、兽祭、修陀罗摩尼祭。苏摩祭是以苏摩酒供诸神与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