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世界名人宗教观 >

第9章

世界名人宗教观-第9章

小说: 世界名人宗教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斐肀囟ǖ桓妫鞘俏叶ü娴墓危绻以谝辜洳叫校冶氐桓妗N椅裁吹桓妫康谝皇乔笊裎伊α浚灰蛭宜溆惺欠侵模钪业娜毕荩颐挥辛α康值沧锒瘛5巧系墼谒闹芪莆遥k在支持我,我们在祂里面,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17:28)。万物都是藉祂而造的!’”

  8。 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

  英国文学家约翰逊博士早岁肄业于牛津;二十八任伦敦君子杂志(Gentleman's Magazine)记者,文名始著。后独力编辑《英国大辞典》,那年得皇家奖金。一七六四年,组织文学会,成文坛泰斗。著作除《英国大辞典》,还有(一)西方群岛之旅行,(二)诗人传,(三)伦敦,(四)阿比西尼亚的王子等。

  约氏对于基督教有极坚定的信仰,他说:

  “基督教是绝对不怕疑反对的,愈加考验,愈经诘难,她的真理,愈是颠扑不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人物,起初反对基督教,但是经过严肃考虑和彻底研究以后,便归依基督。例如大法学家格罗休斯(Glotius),是一个十分尖锐的世界知名人物,凡事要追究证据,决不肯轻易盲从任何宗教;但是结果也信了上帝。大科学家牛顿,当初也是不信,以后笃信不疑。”

  约氏曾说:“倘要明白道德责任,首当承认宗教的必要;因为所谓道德,实乃上帝的意旨。”

  有一次有人问他说:“为什么许多文人,不信上帝?”

  他立刻答复说:“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研究圣经的内容。”

  当约氏临终之时,有一位青年对他作最后的探访,谈到宗教问题,约氏用十分严重的态度对他说:“青年人,吾一生研究,稍负时望,现在不久就要见我的造物主,请你虚心接纳我的赠言:你一生一世,当天天读经!”

  在其逝世前几天,他又对候尔(Hoole)说:“我奉劝你诵读圣经,多多默想,不要丢弃圣经,嗜读小说。我对圣经没有充分研读、读经也没有十分专心——此乃我一生十分遗憾的事。”

  9。 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罗斯金为英国文艺批评家,出身牛津大学,著作计有:(一)近代画家,(二)威尼斯的石头,(三)建筑的七盏明灯,(四)终局,(五)无价值之伦理学,(六)金河王,(七)自传等。

  据一位文艺批评家说,罗氏乃是一位极有创造思想的人,他极力抨击当时文艺的虚妄,他的作品,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他的观察非常精细深入,好像一位戴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人,他的文章又生动有力,感人至深——“他仿佛使读者戴上镜片,如读其文,便觉自然景物、花木云霞,更为美丽。”

  罗氏对上帝创造的自然世界之庄严美丽,非常欣赏赞美,在他的作品里时时表露他崇敬的思想,正如他说:

  “圣经对于欣赏自然有极高的想象力,所以有不同凡响的文学价值。……耶稣对于人类有永远不衰的影响。主耶稣基督在世为人时,祂的生活,常在田野山间和村庄乡僻,与自然之美接近。……近代的教育,似乎企图要消灭人类对自然之爱。学童的时间,大都消磨在学习文字的抽象科学原理上面,而无暇接近自然,不能研究上帝创造的自然,这实在是一种违反人性的教育。”

  “欣赏自然和敬拜上帝,是很有关系的,凡爱好自然、恒切信仰上帝之人,而其心地亦更为圣洁。” 

  “爱好自然,可以令人真正认识到人生的本性,以及人和上帝的关系。”

  “莺歌燕舞,只是败德丧志;营求名利,尤使心为其役;只有莳花负犁,读书研究,仁爱乐观,常常祈祷,始能心旷神怡,有真正快乐。”

  10.司各脱(Sir Twaitels Co TT; 1771…1832)

  英国诗人、著名小说家司各脱出生于没落的古老苏格兰家族,父亲是爱丁堡的律师,受其父影响,司氏早岁习法律,就学于爱丁堡大学,做过律师、出版家,但任过爱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长,被封为二级男爵的贵族称号。至今司氏仍具有极高的声望,在欧洲被认为是历史小说的创始者,在文学史上占重要显位。

  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法国的巴尔扎克、大仲马雨果、俄国的普希金,都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

  司氏的作品,有丰富的宗教观灵感,并极具历史栩实的描写手笔。其内容涉及从十字军东征起,经过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八十世纪君主立宪时期为止的事件。

  从其所著《艾凡赫》、《清教徒》、《密得西恩监狱》、《十字军故事》等世界名著中,可以看见司氏抨击鞭挞当时代宗教腐化、叛道的思想。

  在宗教和政治方面,司氏对信仰表现出笃信、虔诚,没有因挤身上层社会而影响他先前的信仰。

  在司氏的文学作品当中,让人看到他纯正的宗教思想及对上帝的认识。其所著书中,有一段用苏格兰最杰出的对曲唱出的圣诗:

  “当上帝垂爱的以色列人,
  从奴役之国遁逃,
  上帝,他们的父亲——亲作烟和火柱的向导:
  白天,沿着惊恐的大地,云柱细轻缓滑动,
  夜晚,绛红的火柱归来,照耀阿拉伯沙漠。”

  司氏又在其所著《拿破仓传》(Life of Napoleon)中对当时的反对圣道者,不遗余力地攻击;而对于拿破仓之笃信圣道,尤有生动的描写。(另详:本书十四章拿破仓的见证)

  当他临终之时,据其女婿陆哈德(Lockhrt)在为司氏所作的传记中说——司氏吩咐陆哈德说:“把那本书拿来。”他的女婿问:“你要哪本书呢?”司氏反问说:“你还要问吗?你还问什么书吗?只有一本书——那便是圣经。”当他女婿打开圣经读完了约翰福音十四章之后,司氏在最后一息的时候,对他的女婿说:

  “这章圣经,真给我极大的安慰。我现在有最后一句话要对你讲:你务要做一个敬虔有德的善良之士,信靠这圣书的话;除此以外,不能得到安慰。”

  司氏常说:“圣经一书,宝藏无穷,即使一位最有学问、最敏锐、最勤奋的人,无论他用多少时间去精研,都不能穷尽全书的道理;那是一个无穷的宝藏,越加探讨,越觉丰富!”

  11。 莎士比亚(William Shalespeare 1564…1616)

  英国诗人兼戏剧家莎士比亚,早年失学,一五八六年赴伦敦为伶人,后替剧场译改古典。一五九二年起,创编剧本,自成杰作三十五篇,其中著称于世著,有四大悲剧;(一)Hamlet;(二)Macbeth;(三)Othello;(四)King Lear。著名喜剧有:(一)威尼斯商人,(二)仲夏夜之梦,(三)皆大欢喜,(四)以尺报尺。诗集出版者,有:(一)Venus and Adonis;(二)Lucrece;(三)短歌(Sdonis)等。

  莎氏虽为一个文学家,但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位最伟大的道学先生(Mora teacher)。他于主日,必参加崇拜聚会,从不缺席,他研究圣经,终生不辍。在他的作品里常常谈到宗教问题,他虽未直接引用圣经,但是他却把圣经的教训,例如人类的原罪和悔改,上帝的公义和慈爱,用高雅的诗文,间接地表达出来。在他的遗嘱里,他写着这样一段话: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我的造物主——上帝的手里,希望并且确信,靠着我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使我可以得到永生的福分。”

  12。 托尔斯泰(Lel Tolstoy 1826…1910)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为世袭伯爵、幼孤,与兄妹寄养叔母家。年十五,入卡山大学(University of Kazan),因厌恶学课,借故退学;二十三岁,入高加索炮兵队;二十四岁,发表其处女作《幼年》(Childhood)。一八五四年,参加克里米战股;战后漫游欧陆。归后于故乡办学,潜心著述;后又尽弃家产,过农民生活。著有:(一)战争与和平,(二)安娜。卡列妮娜,(三)忏悔录,(四)主与仆,(五)人生论,(六)艺术论,(七)我之宗教观书。托氏反对政府专制,提倡人道主义,主张土公有,为俄国著名思想家。

  托尔斯泰是一个终身寻找上帝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原来对神有信仰,但后来却失去了,当他十八岁逃出卡山大学的时候,他把以往一所学所信的都丢弃了。

  “到了成人的时代,他和一般世一样,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完全抛在脑后。但是,托尔斯泰和一般不信的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他仍是深深感觉到:他虽已抛弃他固有的信仰,心里总觉得‘若有所失’,因他失去了以往那种敬虔和追求圣洁的生活,内心十分空虚。而这一空虚之感,正是他以后灵性复兴的转机。”(见J。A。Ha TT,《on Pilgrims in Religion of Faith》第一一八页。)

  到了他五十岁,经过了若干年的傍徨和怠丧,他的灵魂终于得了安慰;他对神的信心,失而复得,他的人生也完全改变了!从此时起,直到死时,托尔斯泰便成了一个文学布道家。他以住的生活,乃傍徨不安,无论何种学问,都不能令其满意;至此以后,他便锲而不舍,得着生命真道。从前在世上追求良善、圣洁、和平、仁爱的愿望,全都落空;现在从福音里得了启示的光亮,看见主耶稣基督的圣容,才使他多年所渴慕的,具体呈现在他面前。

第十三章 探险家的宗教观
  1。 哥伦布(Chirstopher Cloumbus 1451…1506)

  哥伦布氏深信地圆之说,欲向西行,探寻亚洲航路。一四九二年,得西班牙王斐迪南第五及五后之赞助,率舰三艘,出国远征,乘风破,历经艰险,终渡大西洋,抵达北美洲巴哈马群岛(Bahamas),后又继续探航,西印度群岛及南美沿岸,亦次第发现。

  哥氏不仅有深入独到的观察/百折不挠的勇气、崇高伟大的人格,并且有对真神上帝坚定的信仰。华盛顿。爱文(Washimgton Irving)在其为哥氏所作的传记中,有一段说:

  “哥伦布乃是一位敬仰耶稣基督,极富宗教精神的人。他到美洲探险,不是为寻找宝藏;其主要动机,乃为传扬福音,带领失丧者成为被拣选的器皿,要借着神的手达成一个崇高的目的。世界将来的结局,乃是要万族万邦都团结在救主的旌旗之下;一切异教国家,都要脱离黑暗,进入真光,在圣教会之中,合而为一。他所以要冒险出发,寻找新陆,其主要目的即在传扬福音,他开始此一伟大事工,乃是奉三一真神之圣名而作,所以他在登轮起程之前,他先领受圣餐。等到他发现了新大陆,他先向上帝感恩赞美;他登陆以后第一事,便是匍匐在地,屈身敬拜上帝。到了新大陆,他并不急急建寻求财富,而先研究地理,计划开化土人,使其亦能信奉圣道。”

  在哥氏遗嘱之中,他嘱咐他的儿子迪果(Diego)与任何愿继承他的事业之人:“要尽力设法聘请四位好的神学教授,照着上帝的旨意,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递增教授和热心传道人员的名额。由于这些神学教授研究与工作,使整个西印度群岛的居民能归依基督,信奉真道。”

  2。 约翰。富兰克林(Sir John Franklin 1786…1848)

  英国北极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一八○○年入海军,参加哥本哈根及特拉法加海战,著有功勋,嗣后屡赴北冰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