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
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
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
它会想到其它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
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的持好呼吸
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
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
但是继续去修行吧!
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
保持分明。'2'P。14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
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
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
而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细密,
「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
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们如此这般的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
直到它成为「一」为止。
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
不从呼吸上分开来。当心变得平静时,
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
而不必再随著呼吸上下,到腹部又回来。
这就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
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
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著每天去练习。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
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
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
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2'P。16
如果我们继续担忧并进而认为:
「我在受苦、我要停止想。」
这种错误的见解,只会把事情复杂化。'6'P。46
即令我们努力修行,试著去达到平静,
许多的念头和感觉仍然会那样的移动不定,
因为,心的特性就是如此,
不会有其他方式了。'2'P。60
如果我们能看清楚这一点,
(接受了事物的真实自然)
那么我们就能从思考和感觉当中离开来了。
当这颗心真正地了解,它会放下一切。
念头和感觉将仍会存在那儿,
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
都将发生不了什么作用了。'2'P。61
心只是心,想和感觉只是想和感觉;
让事物就只是它们自己吧!
我们何需费事的去执著它们呢?
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去思考和感觉,那么,
这就是出离和不黏著了。'2'P。62;'3'IP。114
当你静坐时,期望不要有感官的接触,不要有思想,
而这种期望就是欲望啊!
你愈是和思想挣扎,他就会变得愈强。
只要把他忘了,继续修行下去,
当你在隅外尘接触时,便观想:无常、苦、无我。
把一切丢入这三法印之中,
把一切都归入这三个的范畴之中,
然后继续观。'6'P。51
平静早已存在,你却一无所知,
而不论你去问谁,你都不会清楚。
只要去明白你自己呼吸的进与出,
这样就够了!
当你的心变平静时,心自然会明白。
你将能整夜长坐,直到黎明来临,
却不自觉你是在禅坐中。
你会法喜充满,
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2'P。98
五个基本的禅坐主题:
头法、体毛、指甲、牙齿、皮肤。
什么是它们真实的样子?它们漂亮吗?
它们乾净吗?它们有没有真正的实体呢?
它们是稳固的吗?不……,
它们什么也没有。'4'P。6
一颗平静的心,有五个因素:
寻、伺、喜、乐、一境性。'5'P。125
正当修习三摩地时,
我们专注我们的注意力在鼻端或上唇的入、出息上。
这样「举起」心去专注,称作寻或「举」。
当我们这样「举」了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时,
就称作「伺」──对鼻端呼吸的专思。
我们用「伺」去思惟生起的各种感觉。
当「伺」变得越来越散乱时,
我们又再次地以「寻」「举起」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的修行在这一点上必须以不执著去完成。
见到「伺」的进行与心里感觉相互作用,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心被困惑了,
于是对这进行变得嫌恶起来。
我们不快乐全是因为我们希望这心去静止。
现在,如果我们不执著,
如果我们以「放下」来修行……
在活动中不执著且在不执著中活动……
那么,「伺」将自然而然地变得比较不会分心。
起先,「伺」到处都去;
当我们了解这单纯地就是心的自然活动时,
它便不会打扰我们──除非我们执著它。
我们会放下,就好似任由水流过去一般;
「伺」变得越来越精细。
当思惟的主题就在那儿时,
将会生起一种愉悦的感觉。
他可能显现成鸡皮疙瘩、清凉或轻快,
心是狂喜的;这就称作「喜」。
也有愉悦──乐,各种感觉的前来和消逝,
以及一境性所缘的境界,或是一境性。
当心变得越来越精细时,寻和伺变得较为粗糙,
于是他们被放弃了,只剩下喜、乐和一境性。
当这心变得精纯时,喜终于离开了,
只剩下乐和一境性。
心渐次地抛却了对它来说会是太粗的什么,
直到只留下一境性和舍(平静)。
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这是极限!'7'P。95
假使我们的心停止了被搅动,
「伺」就会倾向于思惟佛法,
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思惟佛法,
心就会转回散乱。'7'P。94
有关行禅,是在两棵树之间,
取大约七或八个臂长的直线路径。
收摄自己,下定决心──现在,
首先从右脚开始,以正常的步伐来走。
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双脚上。
如果觉得纷扰不安,便停下来,
等到平静后再继续走。
须清楚路径的起点、中点、终点,
也知道什么时后该往回走,
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哪里!
来回行走,如果累了,就停下来,
将注意力转向内心,平静地觉察你的呼吸,
使心得到休息。'2'P。94…95
你修习过「行禅」吗?感觉如何?
「妄想纷飞」!
那么就停下脚步,直到心回来为止。
如果你的心真的散乱得很,那么便停止呼吸,
直到你承受不了时,你的心就回来了。'2'P。102
(四)观
有了宁静的心,便可以去观察这禅定的对象
──身体,我们将会看到整个身体是由
四种「元素」所组成的,那是地、水、火、风。
无论是分解成地、水、火、风,
或是组成「人类」,
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
我们的身体是不稳定的,不断地在改变和变化中,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经常地在改变之中,
它不是「我」或是实体,它不是真的「我们」,
心,是不稳定的。
如果我们没有智慧,相信了我们的这颗心,
它将会不断地欺骗我们,
而我们便会在苦乐之间不时的打转了。
一旦「心」看清楚了这点,
它会去除对自我的执著,
「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
「我」是恶的、「我」在痛苦、
「我」拥有、「我」这个或「我」那个,
当你沉思默想,而了解到无常、苦、无我时,
你将不再去执著有一个「自我」。
认识到这点的「心」,
将会生起nibbida──厌离和倦怠,
它将会把一切事物看成无常、苦和无我。
而后,心会「停止」,心成了「法」!
贪、镇、疑将一点一点的逐渐减少和降低,
最后剩下「心」──纯净的心。
这就叫做「修习禅定」。'2'P。18
当心宁静而专注时,
从这专注的目标──呼吸上放松,
开始去检视这由五蕴组成的身和心,
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它们(五蕴)都是无常的。
无常的性质使它们不能满足我们,
不合我们的心意,而且它们自己来、去
──那里,无「我」在行事;
在那儿被发现仅仅是根据「因果」自然的运转。
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这些特性
──无常变迁(无常)、不能满足(苦)、
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
以这种观点来观察整个存在的生命,
对诸蕴的执著和黏附将会逐渐的减少,
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世界的实相。
我们称这为「智慧」的升起。'2'P。87
我们必须反观快乐,以至看见它的不确定和极限。
一旦事物有了迁变,苦便升起。
这个苦也是不确定的,
别认为它是固定的或确实的。
这种反观叫做「患难观」
──反观因缘和合世间的不完满和有限度。
反观快乐,而不是去接受它的表面价值,
视它如不稳定的,不应该去紧紧地握持它们,
而应该握了它就放下,了解快乐的利益和伤害。
要善巧地禅坐,
你必须看见在快乐中的不圆满之天性。'5'P。149
你必须把持住心,
反覆地思惟(观)这个苦和不愉快
只是一个不稳定的东西;
终究它是无常、苦、无我的。'5'P。189
不论心在哪方面有多污秽都没关系,
不论什么升起,
你都应当思惟(观)它的无常性与不稳定性。
因为你这样地看待它们,所以,
它们会逐渐失去其重要性,然后,
你对心中那个污秽的执著
就会持续地减少。'5'P。188
观照心,观照经验的生、灭过程。
刚开始的动态是迁流不息的──一个刚灭,
另一个就马上生起。我们似乎看到生比灭还多。
随著时间流逝,我们会更清楚地看见,
并明了它们是如何迅速地生起,一直到有一天,
我们达到它们生、灭后更不在生起的境地为止。
'6'P。106
三摩地是用来作为□婆奢那、思惟的基础,
而且也不需要非常深的三摩地。
只须审视生起的和继续观照因、果。如此一来,
我们利用专注的心来
思惟(观)色、声、香、味、触和法。'6'P。192
(五)境界与体验
如果心退出这个层次(「近行定」),
我们便会透过觉知法尘和心理状态
而获得一种领悟,因为在那
深一层的阶段(心专注于一个对象的阶段)
是没有认知和了解的。'5'P。195
心会在这个状态一段时间,然后,
它们再次回转进入平静的更深层次,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定境,我们应该只去觉知实况,
并且持续保持观照,直到心再次退出来。
一旦心退出来之后,
种种不同的问题就会在心中升起。这就是我们
能够拥有对种种不同事物的觉醒和了解的地方,
这里就是我们应该观照和审视
种种影响心的偏见与问题的地方,
以致能够了解和彻见它们。
一旦这些问题结束之后,心就会逐渐向内转,
朝向更深层的定。心会安住在那而成熟,
直到必须再出来的时候。'5'P。196
这一切都只是「行(行蕴)」,不会成为般若。
智慧增长的方式是,当我们倾听和了知心的时候,
反观它的无常性和不稳定性。其无常性的觉悟
将会促成我们在那点上放下事物的「因」。
如此一来,智慧就在那里升起。
在那儿,我们将获得智慧和领悟。'5'P。197
我并不是没有听到从村落传来的歌声,
可是,我能够使我不去听。
心专于一境时,
当我将它转向声音,我听得到;
当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