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后于苗栗出磺坑钻五口井,最深120 米,仅一口出油。后因资金匮乏,刘铭传与英商范嘉士订立承办台湾油矿合同,① 《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卷二,宣统元年印;并参看叶晓青:《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载《历史研究》1982 年第1 期。
遭到清廷反对,刘铭传亦被革职,苗栗油矿被查封。清政府不允许与外国人订合同,但允许聘请外国人承包技术与购买外国设备。1903 年,陕西省大荔绅商于彦彪等人与德国世昌洋行汉纳根私订开采延长油矿的合同,实际上是出卖矿权,遭到陕西布政使樊增祥的斥责。后经陕西省巡抚曹鸿勋上奏,将延长油矿收为官办,由赈款20 万两生息项下拨付开办经费。请两名日本技师来华勘查,并在延长成立了石油官厂。1907 年钻成了1 号井,日产油三百公斤。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口近代化油井,即现在的延1 井。出油后,用小铜釜试炼,日可得油25 斤,经试用“烟微光白,不逊外油”。于是又建炼油房,当月就有14 箱灯油运往省城。中国大陆第一次炼出“洋油”,“延长官厂”也引起全国关注。后又连钻5 口井,但仅有2 口出油,且产量不多。后来因为辛亥革命即将爆发,日本技师借故回国。开采工作几乎停滞。
宣统元年(1909),新疆地方政府筹集30 万两纹银,从俄国购买了1台提油机(炼油设备)和1 台挖油机(钻井设备)。当时,提油机安在乌鲁木齐工艺厂,挖油机则运到独山子开始钻井。井钻到七八丈深时,井内声如波涛,油气蒸腾,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数尺”。这是新疆用钻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忠于清廷的新疆巡抚袁大化下令停办石油采炼工业,刚刚萌芽的新疆石油工业便被扼杀了①。
1914 年,北洋军阀将地方油矿一律“归为国有”,设立“筹办全国煤油事宜处”。经办的第一件事便是与美孚石油公司签定《中美合办油矿合同》,开设溥利石油公司。又派熊希龄为督办,在陕北延长成立“中美油矿事务所”。当年由美孚派出地质、测量技师,与中国人一起,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勘查。他们用新式顿钻机钻了7 口井,但均未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经两年时间,耗资270 余万元,结果一无所获。于是,美国技师弃之而去。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延长一带钻探石油未达到目的,回国后便发表文章断言说:陕北油层系石炭纪,无大规模开采价值。受其影响,外国地质界也一直认为中国油源贫瘠,不是产油国,而是售油国。
从1878 年台湾苗栗油矿由美国人打出第一口井起到1919 年,41 年间共开发了3 个油田:台湾出磺坑油田(1878 年)、陕西延长油田(1907 年)、新疆独山子油田(1909 年)。其中有两个夭折。至1919 年,仅有延长1 口井出油,年生产原油96 吨。中国石油工业起步艰难,后又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
① 见《新疆图志》关于兴办石油矿的记载。
第三节冶金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自19 世纪60 年代开始,有鉴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清朝统治阶级中分化出一个洋务派,由他们掀起“借法自强”的洋务运动。从此至90 年代中期,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举办了一系列求强求富的活动,如制造枪炮船舰,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近代工矿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解决兵工厂所需的原料、燃料和经费等问题,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办了一批用新式机械从事开采、冶炼的金属矿山和冶炼工厂,在开办官办金属工业的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看到“强敌环伺、伏莽潜滋”①,并因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强调扩充军事工业,与此相应,官私矿冶业也有所发展,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冶厂也日渐增多。1913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从而为中国金属冶炼事业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良机,使我国的金属冶炼在这一时期得以较快地发展。
钢铁冶炼由于制造枪炮、弹药、轮船和铺设铁路需要大量钢材,而向国外进口又要耗费巨额资金,所以洋务派所办的金陵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兵工厂都附设有新式冶金设备,但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19 世纪90 年代钢材需求量大增的情况下,发展冶金乃成为第一要务,为此,1890 年海军衙门在奏折中写到:“设立炼铁,乃开办铁路、铸造枪炮之第一要义。”②张之洞说:“枪炮、路轨各厂皆以铁厂为根。船板、锅炉及各机器皆需要精钢,炮钢尤精,今日炼钢尤为自强要务,必宜速为讲求。”③李鸿章也说:“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济、非煤不济。”④在此形势下,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1885 年兴办贵州青谿铁厂是我国兴办钢铁厂的第一次尝试,而1890 年汉阳钢厂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新法冶金的正式开端。
1885 年贵州巡抚潘霨奏准清廷办购近代钢铁冶炼设备,创立青谿铁厂。
1886 年2 月,潘霨将青谿县城土炉炼的铁,送“南北洋”检验,“经沪津局试验,均称绵软而韧”,与洋铁相同,如果用近代技术方法冶炼,“其质地之良,比洋铁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遂派员赴英国游历各厂,观其所用之具,择要购买,于1887 年购回日产25 吨高炉1 座、1 吨贝塞麦酸性转炉2 座、炼熟铁炉8 座、轧条机3 座,共花费12610 英镑。潘霨的胞弟潘露被委任为该厂总办。此人曾任江南制造总局会办,人称其“语及机器、化验、制造诸事,在在熟谙”。潘露就任后,带领各项工匠抵青,经营五载,积劳成疾于1890 年7 月10 日病故(另说是畏惧追究,吞金自杀)。而该厂于1890 年6月26 日开炉出铁,因为资金紧缺,厂址距离焦炭产地有数百里之遥,导致焦炭成本高,加上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及交通不便等原因,致使该厂投产不久即① 光绪二十五年一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议,见《东华续录》卷151,第32 页。② 《张文襄公全集》卷96,第21 页。
③ 《张文襄公片牍》卷16“致海署”。
④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
停产。①如果说青谿铁厂的创办是中国新法冶金的尝试,那么,张之洞于1890年开始建立的汉阳铁厂则是我国大规模引进新法冶金的开端,正式拉开了建立中国近代钢铁联合企业的序幕。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早在1881—1884 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见山西煤矿资源丰富,就曾萌发开矿山、办铁厂的想法。任两广总督后,他看到国内所需钢铁及机器皆购自外国,事事仰给于外人,尤非长远之计,因而于1889 年开始拟在广州城外设立铁厂。张之洞因提出修建芦汉铁路的建议获得醇亲王奕䜣的支持,遂被调任湖广总督,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以广东铁资源不足和资金困难为由,建议铁厂移往湖北兴建①。该厂于1891 年8 月在汉阳正式动工,至1893 年12 月22 日竣工,次年6 月正式投产。全厂包括大小10 个分厂,内有248 立方米高炉两座、8吨酸性转炉2 座、10 吨平炉1 座,钢轨厂有800 毫米轧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造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码头等,投资为546 万两库平银,如再加上在广东时购机垫付的预定金13 万多两及从广东调湖北运矿船1 只10 万两,则总共投资569 万两以上。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 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 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 万吨。
由于对冶金工业毫无经验,同时也缺乏知识,张之洞办厂时不免出现一些失误。如配置的两座酸性贝塞麦炉,不适合于含磷较多的大冶矿石,影响了所产钢轨质量,使钢轨容易脆裂,遭到用户抵制,企业亏损延至1903 年,该炉不得不停产。由于焦煤供应不上,生产时停时续,以致只好高价购买北方开平矿和从德国进口的焦炭。
为寻求资金来源,张之洞保举盛宣怀招商承办汉阳铁厂,在招商承办章程中规定,每出一吨生铁提银一两以还官本,官本还足以后继续提取以为报效。先招商股100 万两,年利八厘;商办之后,用人理事,均由督办一人经手。从1896 年4 月11 日起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为了保证铁厂产品的销路,清廷于同年9 月任命盛宣怀督办总公司,并要求全国所需的钢铁材料应向汉阳铁厂购买,还批准汉阳铁厂的产品减免厘税五年。
官督商办后,着手解决焦煤的难题,1898 年3 月,由张之洞、盛宣怀上奏,决定在江西萍乡采煤炼焦,并提出禁止另设公司,各小煤厂的煤由萍乡煤矿总局统一收购,并吞和收买小井265 口。至1907 年,该厂基建工程完成,解决了铁厂的燃料问题。另一个大问题是钢铁产品质量问题。1904 年,盛宣怀派李维格出国考察,李维格认为:“铁厂命根,全在铁矿、焦炭。应将所有生料带往外国考验(化验)。倘生料不合化炼,则旧厂必须停止,断无扩充之理;如果合用,承炼成钢铁,本轻质佳,可期与欧美争胜,然后放手去做。”李维格等人带着矿石、焦炭、生铁、钢材等样品,自1904 年3 月赴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与国外同行切磋,听取他们的建议,并请英国化学家梭德对样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铁矿石含铁60—65%,是好矿石,但含磷高(>0。1%);焦炭质量上佳;贝塞麦炉所产钢含磷0。20%。由于钢中含磷过高,使钢轨易脆裂。归国后,李维格向盛宣怀提出:“炼钢有酸性、① 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674—687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20 页。碱性之别,酸法不能去铁中之磷,惟碱法能之。”①因此必须废弃贝塞麦而改用马丁碱法,同时建议购置新机、改造炉座、聘请外国工程师等。盛宣怀接受建议,并委任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负责该厂的改造扩建任务,从此开始了汉阳铁厂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他从欧美诸国择优购机,新建250吨炼铁高炉1 座;拆除原有的贝塞麦炉和10 吨小马丁炉,改建为30 吨马丁炉4 座;新建150 吨混铁炉1 座,辊径为1016 毫米的初轧机1 座,辊径为760 毫米的钢板轧机1 座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聘请德国汉堡工厂工程师吕柏担任汉阳铁厂总工程师,还有4 名德国工程师,在技术上把关,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化验、力学等检验制度①。
辛亥革命爆发后,工厂遭到战火破坏,外国技术人员撤走,工厂停产。
我国技术人员吴健率领技术人员负责进行恢复工作,使工厂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16 年吴健被任命为汉阳铁厂厂长,兼任大冶铁厂副厂长,主持筹建大冶铁厂。1917 年兴建的大冶铁厂,建立两座年产450 吨的大型高炉,使汉冶萍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也从最初的官本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以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