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

第159章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159章

小说: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写的《书愤》: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瓜分唯客听,薪尽向予求。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更进一步表露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以及清皇朝屈辱卖国的极大愤懑。
  黄遵宪的诗歌独具风格,其主要特点是以文为诗,以诗代史,以古文家抑扬变化的手法作诗,多采用古体长篇,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博大宏深,开阖有势。另外,他的诗不避文言俗语和新名词。正如他在《山歌》小序里所说:“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采其能笔于书者,得数首。”这些诗全用流俗之语。他晚年所写的《五禽言》,《幼稚园上学歌》等,更鲜明地表现出他为探索诗歌新形式所付出的努力。他的诗歌虽然最终仍未打破旧形式,但在从古典诗歌过渡到现代新诗的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毕竟是成功的。他对后来白话文学的提倡以及对民俗文学的鉴赏与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黄遵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又说:“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夏曾佑(1861—1924),字穗卿,号碎佛,浙江钱塘人。曾与严复等合办《国闻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学说,有《碎佛师杂诗》。辛亥革命后,宣传尊孔复古,是“孔教公会”发起人之一。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仓海,台湾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曾任兵部主事等职。中日战争失败后,丘逢甲驰电清廷表示反对割占台湾,并以绅士的身份在台湾组织团练,后改称义军,抵抗日本侵略者。当台湾省巡抚唐景崧逃出台湾后,丘逢甲认为大势已去,也离开台湾到广东,但仍以收复台湾为念。他最初同情戊戌变法,后来又倾向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赴南京参加组织政府,任参议员等职。丘逢甲的诗歌今存1000 多首,大部分是表现台湾失陷后的缅怀乡国的感情。他的诗,不为格律所拘,雄健奋发,梁启超称赞他是“诗界革命巨子”。现存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
  蒋智由(?—1929),字观云,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被梁启超推为“近世诗界三杰”,有《居东集》、《蒋智由诗钞》、《蒋观云先生遗诗》。
  散文方面,谭嗣同、梁启超诸人,为了鼓吹“维新变法”,经常写一些宣传文章,这种文章于行文之中,时常掺杂着一些外来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词语,因而在当时被称为“新文体”。《谭浏阳全集续编》里面的文章,可作为这种文学的代表。它不但在理论上引进了所谓西学,而且在文体上也表现出由八股文、桐城派古文、骈文蜕变融合而出的特点。
  梁启超在“新文体”方面的成绩与影响最大,他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谈到自己的写作时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国人竞喜读之;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偶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颇有一种魔力焉。
  他的散文,学过晚汉、魏晋,学过桐城派,后来专作政治宣传文章,文笔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极有鼓动性,成为风靡一时的新文体,亦称报章体。《少年中国说》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呵旁观者文》、《过渡时代论》等,均很有名。
  秋瑾、章太炎及南社秋瑾(1878—1907)工于诗词,诗多抒发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和愿为祖国富强赴汤蹈火的革命情怀。感情炽烈,格调雄健,但也不时流露出感伤的情调。如光绪三十一年( 1905),她从日本回国途中所作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俄战争中,俄国败北,由于美国从中调解,日俄两国于光绪三十一年,签订了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朴次茅斯和约》,俄国将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转让给日本。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的形势,极为忧虑和愤慨:“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同时也抒发了她不惜一切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首诗情调高亢激昂,唱出了时代的心声。
  章太炎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贡献。在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认为文章“莫若魏晋”。他鼓吹民主革命的文章影响很大,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等。但他的文章大多古字联翩,深奥难解。著作有《新方言》、《文始》、《小敩答问》等。著述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
  随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组织的“南社”,于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三日(1909 年12月25 日)在苏州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陈去病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组织的神交社。“南社”第一次集会时共17 人,到辛亥革命前增加至200 多人,辛亥革命后则增加到千人以上。1923 年停止活动。南社的刊物《南社丛刊》共出了22 集,收南社成员诗文集百种以上。
  陈去病(1874—1933),字佩忍,别号巢南,江苏吴江人,有《浩歌堂诗钞》。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望。如《读瞿稼轩蜡丸书》。通过对明末遗民的颂扬和对前朝遗迹的凭吊,抒发了自己的革命感情。
  周实(1885—1911),字实舟,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宣统元年(1909)参加“南社”,并创“淮南社”。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他从南京回家和阮式共谋响应于淮安,事败被杀害。周实认为,“诗歌非特以见人心,且于以觇世变焉”;“尤贵因时立吾言于此而不可移易!”可见他主张诗歌应反映时代变革。
  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江苏金山(今属上海)人,有《天梅选集》。他著名的《路亡国亡歌》,谴责了清廷将筑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国家,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语言明白浅显,完全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深受新派的影响。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有《磨剑室诗集》、《词集》。刊印流传的有《柳亚子诗词选》。茅盾《在中华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发言》说:“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认为是名副其实的。”柳亚子的诗充满强烈的革命激情。如《吊鉴湖秋女士》四首,赞颂了秋瑾为推翻清朝统治所做的斗争,慷慨悲壮。柳诗受龚自珍影响,凝重含蓄,忧郁悲凉。
  此外,还有黄节、马君武、苏曼殊、宁调元、潘飞声等,也是“南社”
  著名作家。
  第二节小说狭邪小说与侠义小说晚清狭邪小说和侠义小说流行,影响较大的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花列传》、《三侠五义》等。《品花宝鉴》60 回,作者陈森,字逸少,常州人。长期以来以作幕僚为生。道光中居北京,尝出入于伶人当中。该书于咸丰二年(1852)刊印,内容写乾隆以来北京优伶生活。《花月痕》,又名《花月姻缘》,16 卷52 回,是写妓女才子的作品。作者魏子安,名学仁,一字子毅,福建侯官人。曾在太原知府家坐馆。书序写于咸丰八年(1858),光绪中作品始流行。《青楼梦》64 回,作者署名为慕真山人,真名为俞达(?—1884),字吟香,江苏常州人。著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闲鸥集》等。《青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书中人物皆为妓女。作品写苏州人金挹香,工文辞,过去所结识的36 妓,原皆为散花苑主座下司花的仙女,后尘缘尽满,并入仙班,仍不脱佳人才子小说的旧套。《海上花列传》64 回,也是写妓女生活的作品。作者韩邦实(1856—1894),字子云,别署花也怜侬,江苏松江(今属上海)人。长期在上海居住,任报馆编辑,对妓女生活十分熟悉,书中故事大都以事实为依据。该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出版。全书结构亦为《儒林外史》式,无一定之主人翁,但叙写逼真,颇能吸引读者,又全用吴语,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作品,在方言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荡寇志》又名《续水浒传》,70 回,俞万春著。作品写陈希真父女等在张叔夜率领下,消灭梁山起义英雄的故事。其目的是想借以宣扬“俾世之敢于跳梁,借水浒为词者,知忠义之不可伪托,而盗贱之终不可为”(《丰月老人续序》)。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儿女英雄传》,原本53 回,现存40 回,题“燕北间人著”,作者为文康(约于1868 年前后在世)。他是满洲镶红旗人,费麦莫氏、字铁仙,大学士勒保的次孙,曾为郡守,擢观察,丁忧旋里。该书初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参》,最后才题为《儿女英雄传评话》。作品写侠女何玉凤,出身名门,智慧骁勇,其父为人所害,因奉母命避居山东,决心为父报仇,变姓名为十三妹,往来市井间,偶然在途中遇书生安骥困危,十三妹救了安骥。后来,何玉凤以及被何搭救的张金凤都嫁与安骥,二人和睦如姐妹。作者目的在于描写一个五伦全备的家庭,借以宣传封建思想。作品全用北京口语写成,很有特色。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出现于光绪五年(1879),120 回,作者石玉崑。该书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是“三侠”(展昭、欧阳春、丁兆兰和丁兆蕙)及“五鼠”(卢方、韩彰、徐庆、蒋平、白玉堂)。该书以明人《龙图公案》为蓝本,作许多加工创作。如“五鼠闹东京”,原为一个神怪故事,在《三侠五义》中却都变成武侠的游戏故事。后来俞樾(1821—1907)将该书开篇“狸猫换太子”一回改写,又因作品里已有南侠、北侠、双侠,已为数有四,又有小侠艾虎,艾虎之师智化及小诸葛沈仲元,皆为侠士,改名《七侠五义》,通行本《七侠五义》100 回。又有《忠烈小侠五义传》及《续小五义传》相继出现于京师,皆120 回,每回前都有“入话”,与宋人话本相似。
  《施公案》一名《施公清烈传》,又名《百断奇观》,97 回,出于《三侠五义》之先(道光中),未知作者姓名,叙康熙时施世伦断案事,文辞拙直。此后又有续集、三集、四集等,叙写诸侠客行义故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