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

第2章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上帝是居住在天空之中的。
在哲学家中,孔子所谓天有时指有意志的上帝,有时指物质性的天空。据《论语》的记载,孔子平日讲学,很少谈到天;而在遭遇变故,发出感叹的时候,却常引天自慰。例如在受匡人围困之时,他说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 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1)在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叹道: “噫!天丧予,天丧予!”(12)这些话中所谓天是有意志的主宰,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但孔子又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3)这所谓天似乎是指覆盖一切的天空而言。应该承认,孔子没有提出关于天的明确理论。他虽然没有否认传统的宗教信仰,却也不宣传传统的宗教信仰。对于传统的宗教信仰,他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摇摆。
墨子却是关于天的宗教信仰的支持者,但他赋予传统信仰以新的内容。墨子提出所谓“ 天志”、“天意”的说法,“天之志者,义之经也。”(14)“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志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15)天志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天志或天意的内容就是爱人民,墨子企图用天的信仰来辅助他的兼爱学说。他肯定天是有赏罚作用的,他所谓天完全是有人格的上帝。
孟子发展了孔子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以天为他的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他所谓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帝王的权位,人事的成败,天下的治乱,都是由天决定的:“‘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 已矣。’”(16)天子的位置是天所给与的。孟子又说:“若夫成功则天也。”(17)成功或失败都由于天。又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18)治乱亦由于天。在孟子看来,天又是人的道德意识的根源。他说:“心之官 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19)总之,孟子所说的天是最高的精神实体。这是唯心主义的观念。
《老子》一书在哲学上的巨大贡献,即在于它否认了传统的关于天的宗教信仰。老子指出,天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天更没有爱人爱物的感情。他认为,有“先天地生”的道,而道又是“象帝之先”的,就是说,假如有上帝,道也是上帝的根源。老子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0)万物的生成与消灭,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出于天意。老子打破了关于天的传统信仰,所以他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老子所承认的天只是物质之天。
在《庄子》书中,天的观念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庄子以天与人对照起来,于是天成为自然界的名称。庄子区别了天与人:“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21)天就是自然而然的。“无为为之之谓天。”(22)更举例说明天人的分别道:“何谓天?何谓人?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23)客观存在的本来情况即是天。如此,天就是广大的自然世界。所以庄子说:“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24)这样,《庄子》书中所谓天,有广狭二义。在天地二字相连并提的时候,所谓天指与地对待的物质之天。这是狭义。在以天与人对照或单提天的时候,所谓天指广大的自然。这是广义。这个广义的天,可以叫作“自然之王”。
荀子受庄子的影响,他所谓天的主要意义是自然之天。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5)所谓天行即是自然的过程。但是荀子对于天所采取的态度与庄子不同。庄子赞叹自然的伟大,主张随顺自然;荀子去主张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荀子所谓天,与庄子所谓天,在意义上却是一致的。
汉代的董仲舒又回到关于天的宗教信仰,认为天是创造世界的最高主宰。“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26)他更认为天有感情,与人相类:“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7)他更大谈其“天人相与之际”,把水灾旱灾以及日食月食等都说成天意的表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28)这样,董仲舒关于天的思想的宗教气味比墨子孟子更加浓重了。
王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关于天的宗教思想,重新阐明了关于天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所谓天主要是物质之天。王充提出了天是体或者气的问题,就是说:天是有固定形体的呢,还是广大无边的气?王充说:“夫天亦远,使其为气,则与日月同;使其为体,则与金 石等。”(29)他倾向于认为天是体。“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秘传或言:天之离天下,六万余里;数家计之,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下有周度,高有里数。如天审气,气如云烟,安得里度?”(30)他肯定了“天有形体”(31),他认为天是与地相类的有 形体的物质存在。
王充所讨论的天是体或气的问题是与汉代的天文学有联系的。在汉代,天文学者关于天提出了三种学说:“一是盖天说,二是浑天说,三是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32),浑天说认为“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3 3),这都是承认天有形体的。王充虽然反对“浑天说”和“盖天说”,并提出他自己的天地平行的理论,但他承认“天有形体”,这仍然与浑天、盖天之说一致。比较晚出的宣夜说,则发挥了天是气非体的观点,认为:“天了无质。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34)浑天说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上曾起过卓越的作用。但从其基本观点来讲,宣夜说却是比较正确的。
唐代的柳宗元作《天说》,刘禹锡作《天论》,都反对当时流行的天有“赏功而罚祸” 的作用的思想,论证了天人“各行不相预”(35)。他们所谓天也就是老子、王充所谓天。他们的思想对于唯物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关于天的学说,到北宋时代,又有新的发展。张载提出对于天的比较明确的解说,他指出,天就是太虚:“由太虚,有天之名。”(36)在张载的学说中,太虚聚结而为可见的气,气又聚结而为有形体的万物。太虚连同凝聚而成的气与万物,总合起来,也叫作天,“天大无外”(37)。这所谓天就是总括一切的全宇宙。可以说,张载所谓天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天指太虚,广义的天则指宇宙的全体。总之,天是最高存在的名称,他是从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这最高存在的。
程颢从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那最高存在,他提出了“天者理也”(38)的命题。他认为普遍规律(也即道德准则)才是最高的实体。他又说过:“《诗》、《书》中凡有个主宰底意思者,皆言帝;有一个包涵遍覆底意思,则言天。”(39)天就是总括一切的,而他以为这总括一切的乃是所谓理。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关于理的意义,下文再解释。
宋元明清时代的哲学著作中对于天的理解,基本上不出乎张程二说的范围。
四、道、天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道的观念是从天道观念转化而来的。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人常常讲到天道。《国语·周语下》记载单襄公的话说:“ 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子产的话说:“天道远,人道迩。” 又《国语·周语下》也说:“夫天道导可而省否。”所谓天道即是天象变化的具有规律的过程。日月星辰都是运行不息的,而其运行具有规律性。日月星辰的有规律的运行过程就是天道。春秋时代的许多人,尤其当时的“瞽史”,都认为日月星辰的变化情况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有一定的联系。这即所谓“天事恒象”(40),就是说,天空中的事变常常是有所象征有所表示的。这是一种宗教思想。子产宣称“天道远”,就是要反对这类迷信。
天道也叫作天行。荀子说过:“天行有常。”(41)天行即是日月星辰运行的过程。
在宇宙观方面,单提道字,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最初根源的,是老子。以前所谓天道是从 属于天的,老子却认为天从属于道。老子以道的观念指天地未分的混然总体。他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42)这就是老子所谓道的简要说明。“有物混成”,说明道是混然的总体。“周行不殆”、“大曰逝”,说明道是运动的,是一个过程。“逝曰远,远曰反”,说明道的运动具有内在的规律。
道的意义不是单纯的,而含有深奥的复杂的内容。道是天地未分的混然总体。然而在天地既分、万物既成之后,道并未消失,这时道就是天地万物的全体。这样,道可以说是统一的客观存的之总体。而这客观存在又不是固定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过程又不是零乱的,而具有一定的方向与规律。可以说,道的观念含蕴着存在与过程的统一,又含蕴着过程与规律的统一。老子所谓道,含有这样丰富的多层意义。道是存在的全体,又是永恒的过程,又显示着普遍的规律。
从字源上讲,道字的原义是有一定方向的路。《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说文》:“一达谓之道。”引而申之,道就表示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了。
道显示普遍的规律,这规律是内含于过程之中的。在《老子》一书中,有时单指规律,也用道字。这样,道是存在过程的总体的名称,而又是过程中的普遍规律的名称。这是古代哲学家运用概念不够精确的地方。但是,应该承认,《老子》所谓道的基本意义是客观存在的总体,“有物混成”一句已经表示清楚了。至于道字的普遍规律的意义,在《老子》一书中,则是次要的。
因为《老子》所谓道的基本意义是存在总体,所以《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老子》更指出,道是无为的,即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这就更表明,道决然不是精神性的。《老子》的宇宙观正是与宗教唯心主义相互对立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的观念,他曾经说明道的情况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43)这所谓道也是指客观实在之永恒的总体。“有情有信”说明道是客观实在;“ 自本自根”说明道是最先的,是天地万物之最初根源。《庄子》一书中更明确指出道是无所不包的:“夫道,覆载万物者也。”(44)万物莫不包含于道之中:“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45)道就是宇宙的总过程。万物的统一体。《庄子》一书有时也以道为理,如说:“道,理也。”(46)“ 行于万物者,道也。”(47)道是通贯万物的普遍的理。它有时更指出道与理的区别。如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