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040401地心之旅-张少泉 >

第1章

040401地心之旅-张少泉-第1章

小说: 040401地心之旅-张少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中科院科普报告团成员。 

  主讲内容: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地心之旅》。大家听这题目很怪,因为这件事情还没实现。那么什么时候能进入“地心”?看来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所以我今天讲的《地心之旅》,着重点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科学成果,而是一个在探索路上我们所做的努力。过去我们认为,地球核心是一个固体的内核,它的外核,是一个液体的。这是一个丹麦的地球科学家莱曼发现的,整个地球基本上是固体,惟有外核是液体,外核包围内核在转,这几年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中国的地震学家宋晓东发现地球的内核也在旋转,外边的外核跟着转,地幔也跟着转,最后转到地壳。1864年儒勒˙凡尔纳写了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写的是一个教授,带着他的侄子从冰岛的一个沉睡的火山口进去,大概三个月时间,借着地中海的一次火山喷发,给他喷出来了。沿途看到了生物、动物、岩石和很多奇形怪状的东西。我们觉得,这个《地心游记》最终到的地方实际上是地球的表层。为什么呢?当时的科学就认为地球是一个坚硬的外壳,里边包着一个软软的岩浆,离开地面就叫地心。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一个科幻大片《地心浩劫》再次为人们进入“地心”打开思路。人们通过“地心之旅”进入到地核里面去,干嘛呢?解救地球。科学幻想始终影响着科学家。 

  现在太空探测已经引不起世人的兴趣,那何不用核弹炸开一条路到“地心”去探险呢?这类似于科幻小说的情节,出现在权威科学期刊英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就是加洲理工学院的达维史蒂文森在2003年5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提出一种探测“地心”的构想。他的构想是:先在地表引发威力达数百万吨黄色炸药威力的核爆,挖掘长与深各三百米,但宽度只有一公米的壕沟,然后注入数十万吨的炽红熔铁,熔铁像巨大的刀锋切开地球的岩层,灌入铁水的同时,科学家会在其中放入一个葡萄柚大小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探测器。探测器随着热的铁水逐渐渗入地球内部,大约1个星期之后能够到达地球外核附近。在实施这个计划之前,我们要想知道下面情况,必须要打钻、取样,现在国外打得最深钻是14公里,国际上有一个大陆深钻计划,中国是三个主要负责国家之一,在中国青藏地区,这次打一个8公里深的深钻。以后会有无人驾驶的飞船,虚拟人驾驶的飞船进入“地心”,我想最后应该有一个载人飞船的阶段。 

  (全文)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地心之旅》。大家听题目就很怪,因为这件事情还没实现,现在仅仅是一个太空之旅。咱们的飞船刚刚上天,还没有登月。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够进入地心,进入地核呢,看来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但是事物的发展非常快,有可能在你们在世的时候会看到这一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地下不了解,要搞清地震预报也必须了解地下,特别是要进入地心。进入地心可以人去,也可以派代表去,也可以派我们的工具,手的延长工具去。总之还要达到,人要进入地心,你连脚底下的地方都去不了,你还跑什么月球,跑什么火星。所以我今天讲的《地心之旅》,着重点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科学成果,而是在一个探索路上我们所做的努力。我们先讲一下整体的一个发展历程。 

  19世纪和19世纪以前,上天入地的神话和幻想自古有之。中国的“嫦娥奔月”,咱们的《封神演义》,土行孙就是钻到地下去了。所以过去老早就有这个想法,自古有之。但是能够成文的还是在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进入20世纪,地球科学获得空前发展。地球科学包括什么呢?传统的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包括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等,都属于地球科学领域。由于这样一些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利用地磁场、利用重力场的知识使我们的飞船能够离开地球飞入太空,没有这个场的知识是不行的。因为我们只有对电离层有所了解,对外空间有所了解,我们才能在上面遨游。因此我们说地学的知识是太空飞行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进入地下的一个基础。因此我们说,由于这样一个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地心之旅”的科学基础,这是科学而不是幻想,更不是神话。幻想和神话有差别,因为前者要基于一定的事实。而幻想和真正的科学设想又有相当大的距离,因为它得掌握真正的科学规律。21世纪还没过几年,以后我想,我们应当能够实现“地心之旅”,进入我们脚下的地核、地幔、地壳,怎么能实现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需要用航天和信息的高新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没有信息做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航天的知识做基础,人在里面没有办法存活。没有一些新材料的研制,就没有办法耐高温、耐高压,因此技术是我们科学的一个延伸和它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技术保障,就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地心之旅”提供技术条件,我想是这一个总的发展历程。 

  下面我们谈一谈,因为是“地心之旅”嘛,是谈地球,那我们的地球是怎么样一个地球呢?是一个旋转的地球,一个演化中的地球,一个圈层结构的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的地球,而且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的地球。 

  大家看这个是咱们旋转的地球,四分之三蓝色的是海洋,四分之一深色的就是咱们的陆地。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海陆分布,它有一个发展过程。而旋转,既是宇宙空间的固有特性,同时也是我们地球形状和内部很多结果的一个成因。再看演化中的地球,我们说演化中的地球就是指,今天的地球是地球历史的发展,从46亿年前,在太阳星系里边形成的地球。里边有很多固体颗粒,之后它本身通过内部的分化,开始形成了地核。只用大约一亿年的时间完成了地核,有了地核以后,才分出来外边的这样一个地幔,在地幔的基础上形成了上面的地壳,我们人生活在地面上,生活在地壳上,通常我们说生活在上面的一个岩石层上,岩石层就包括了地壳,包括了上地幔的顶层,或者说盖层,就是我们的岩石层。行星家族中的地球。太阳系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排行老三,幸好我们离太阳不太近,没给烤焦了。也不是特别远,特别冷,我们不近不远,稍微靠太阳近一些。我们的左边有金星,右边有火星,所以现在才谈到,到火星上去旅行,因为最近。木星、土星能去吗?你没法落脚,那里没有固体,更远的行星是一堆气体。因此我们说,地球之所以出现是得天独厚,非常难得。而在地球演化中,出现我们人类,更是天之骄子。 

  这张图很简单,但是非常神秘,而且最近我们才对地核有所了解。过去我们知道,地理是研究地表的,地质是研究稍微深一点的,地球物理是研究大结构的,而地球整体的动力学研究是这几年才形成一个规模。我们在研究这些地球动力过程里边,关于地球核心的作用,过去总认为地球核心就是一个固体的内核,它的外核,大家知道是一个液体的。这是一个丹麦的地球科学家莱曼,一位老太太发现的,整个的地球基本上是固体,惟有外核是液体。而过去认为,内核就是一个固态,包围它在转,这几年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咱们中国的地震学家到美国去合作,宋晓东发现地球的内核是在旋转的,多快呢?比板块运动要快几十倍,它在里边转,外边的外核跟着走,地幔也跟着转,最后转到地壳。这是一个重要成果。另外一个成果,地球科学里边有一门学科叫地球化学。化学的特点是研究物质成分的,结果发现在内核里边有什么呢?有核裂变的产物,它很可能是提供我们地球的外核、地幔和整个地球内动力的根本源。为什么我说神秘的内核,原因就在这里。到底里边的情况如何呢?应当说目前的研究还是一个起步。 

  今天想跟大家介绍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要从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说起。大家看,这个背景很好看,这是什么呢?大陆漂移。这是我们把一个固定的地球变成一个动态的地球,一个很重要的学说。它的提出者叫魏格纳,是一个古气象学家,等他提出这个大陆漂移学说的时候,他已经综合了地学的很多领域。如果我们说,儒勒·凡尔纳给我们提出一个幻想的话,那么大陆漂移学说就为我们打开地下的大门开了一个口子。儒勒˙凡尔纳曾经说过:“凡是人能够想像到的事情,总有人最终能够实现它。”我想补充两句话,第一个,人只有能够想得到,才能做得到。你连想都想不到,不可能做到。第二个,你不要认为你自己做不到,就没人能做的到。你有了这两句话就敢想了。 

  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在1864年发行。2004年是这本小说出版的140年,因为不是150年,所以可能没人搞纪念活动。但是我们搞地学研究的人,应当对这样一个小说的出现给予足够的关注。但是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呢?写一个教授,带着他的侄子从冰岛的一个火山口,沉睡的火山口进去了,然后走了一段时间,大概三个月时间吧,借着另外一个地方,在地中海的一个火山,在它喷发的时候,给他喷出来了。幻想是一种设想,但是沿途就讲了很多什么呢?在那里碰到的生物,碰到的动物,碰到的岩石,碰到奇形怪状的东西,五花八门。我们觉得,这个《地心游记》虽然最终它到的地方实际上是地球的表层。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它。为什么呢?当时的科学就认为地球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坚硬的外壳,里边包着一个软软的岩浆,离开地面就叫地心,我们现代人叫地核,当时没有核的概念,没有核,除了皮就是里边的囊,囊就是它的心。早期的作品很难避免陷入认识误区,为什么呢?人的认识离不开他的观察,他看到了火山喷发,喷发的东西凝固了,而凝固的东西浮在上边,底下还有熔化的岩浆,隔了一阶段,火山又喷发,人们很自然就进一步想,地球整体是不是里边都是岩浆的。所以这是当时的一个认识,而作为儒勒˙凡尔纳写小说,他根据当时的最新科学成果,当时人们的认识,写小说,那就是科学的。它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神话,如《封神演义》等等,它指神话不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认识基础上。所以当初出现这样一些内部是“岩浆说”,或者“空心说”,我们说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现在你再写科幻小说,绝不能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犯天大的错误。 

  这就是一个科幻大片《地心》,后来又翻译成《地心浩劫》。人们通过“地心之旅”进入到地核里面去干吗呢,解救地球。说明什么呢?当时因为地核里面停止工作了,发电机不转了,这个核反应不运行了。所以咱们地球外层的磁层就破坏了,没人保护了,太阳射线就直达地球上来,造成地面上什么现象呢?一些鸽子,大家知道,鸽子飞的定向靠脑子里的磁体,地球没有磁场了,它找不着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