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书屋2003-09 >

第13章

书屋2003-09-第13章

小说: 书屋2003-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啅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见唐·无能子:《无能子·圣过》,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里的所谓“虫”即动物。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光明日报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此书的删节本;本文所据为“医学捌号楼”网站转录“新语丝电子文库(xys)”的网络本,何道宽、廖七一译;本文所引该书文字的章节出处,均附注于相应引文之后,不再另外出注。
  〔4〕〔5〕〔6〕〔7〕〔8〕〔9〕〔10〕〔11〕〔17〕〔20〕〔21〕〔22〕〔29〕〔31〕转引自(美)莫蒂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2、27、20、13、14、23、18、27、27、23、976、976、1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2页。
  〔13〕〔14〕〔15〕分别见《荀子》之《性恶》、《礼论》、《性恶》诸篇。
  〔16〕《孟子·告子上》。
  〔18〕见2003年5月12日《潇湘晨报》A5版载《见人跳楼起欢呼,冷血市民怂恿他人当街自杀》一文。
  〔19〕见李光灿、吕世伦等编撰:《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5页。
  〔23〕C·Γ·洛津斯基:《教皇史》,转引自董进泉:《黑暗与愚昧的守护神──宗教裁判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24〕〔25〕埃德蒙·帕里斯著,张茄萍、勾永东译:《耶稣会士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7、71页。
  〔26〕(美)埃罗尔·塞尔柯克著,陈志明译:《性入门》,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27〕张绥:《中世纪“上帝”的文化——中世纪基督教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
  〔28〕见《红衣主教包庇恋童神父》一文及相关链接,载2002年12月18日《潇湘晨报》第A11版。
  〔30〕《论语·雍也》。

  “情愿为自由而牺牲我的目光”

  
  ——弥尔顿的追求
  ? 张锡金
  1651年春,约翰·弥尔顿(1608~1674)正在着手撰写《为英国人民声辩》这部著作的时候,凶猛的病魔向他袭来,一只眼睛突然失明。医生对弥尔顿提出警告:需要休息,否则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但是,弥尔顿回答说:“我情愿为自由而牺牲我的目光。”
  1655年弥尔顿双目失明后,在写给他的学生斯基纳的诗中吟咏道:
  你要问这是什么在支持我吗?朋友,
  那是道义呀,我为了保卫自由而失明,
  保卫自由,这是我祟高的职务,
  全欧洲到处都以这事为谈话的中心。
  这个思想引导我穿透世界的假面具,
  我虽然瞎了也满意,我有了无上的指针。〔1〕
  弥尔顿是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诗人,他于1608年出生在伦敦一个音乐家家庭,1632年剑桥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他不愿去做牧师,便在家自修,专心致志从事诗歌的创作。
  1638年弥尔顿前往法兰西、意大利和瑞士旅行,还特地拜访了正在受到教会迫害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当他准备前往希腊、西西里时,传来了英国爆发革命的消息。他认为:“当同胞们在为自由而战斗时,我却自由自在地在国外旅行,即便这种旅行是为了进德修业也是太卑鄙了。”〔2〕于是,他迅速地回国投入这场革命斗争。
  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在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害怕革命继续深入,竭力压制人民的思想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颁布了报刊检查制度。弥尔顿向国会提出了一篇措辞尖锐的演说词:《论出版自由》。他以极大的热诚慷慨陈词,强调什么应该出版或不应该出版的决定权,是不能放在少数图书检查者的手里的。因为那些没有学识、缺乏基本的真伪判断能力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人民需要的那些蕴含真理的书籍。他呼吁国会要听取人民的申诉,允许写作、出版自由,以实现人们“所希求的人权自由的最大限度”。
  查理二世复辟后,弥尔顿的著作被烧毁。但他并不退让。当局对这样一位失明者无可奈何,不得不解除对他的关押。
  弥尔顿是个天赋自由论者,认为人们必须有宗教自由、个人自由和公民自由,没有这三种自由就不可能愉快地生活下去。他对思想自由极为关注,认为这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它像天国的嘉惠,使我们的精神开朗而又高贵。它解放了、扩大了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见识”〔3〕。因此,人们自由地抒发己见,并根据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由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封建专制君主害怕思想自由,对写作、出版自由实行禁锢政策。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初,英国长老派制定了出版管理法,“该法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4〕。这样,被当局无端地指责为所谓异端的作品且不说,只要是他们认为不合乎口味的东西,都要归为禁止之列,不得出版。不仅如此,还要追究作者,加以迫害。其实,不论官方的检查是出于苛求、嫉妒、狭隘,还是出于对作者的怀疑、刁难,这种做法对于人们活跃思想、辨明真伪、增长智慧都是一种严重的障碍。弥尔顿强调指出:“给予那些敢于冒险进行自由探讨和发表个人见解的人以自由,而不暗地里进行任何官方检查,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对真理的发扬贡献更大:一切科学也永远不能用斗划一地衡量出来,然后再凭一知半解者的一时高兴赐予我们”〔5〕,并且断言:“这一法令非但使我们的才能在已知的事物中无法发挥,因而日趋鲁钝;同时宗教与世俗界的学术中本来可以进一步求得的发现,也会因此而受到妨碍。这样一来,它的主要作用便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了。”〔6〕
  弥尔顿大胆地对出版管理法的荒谬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违背了人的理性,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笨做法,“这种侵害人权的残暴制度在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所产生的效果都和原来的目的相反”〔7〕。因为出版管理法主要是审查书报刊物,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本写出的无形状的书,对于交流思想、阐述真理、弘扬正气、抨击丑恶等,其效果与写作是一样的。如果被禁止的仅仅是书籍,那么,其他表达思想的形式是无法禁止的,这样,官方的检查制度也就形同虚设。弥尔顿赞同并引用英国思想家培根的话说:“责罚一种智慧就将增加它的威信。禁止一种写作,就会让人认为它是一种真理的火花,正好飞在一个想要熄灭这种真理的人的脸上。”他以一种挪揄的口气写道:这种出版管理法只不过是一位自作聪明的绅士企图用关上花园的门挡住鸟儿一样愚蠢可笑。
  弥尔顿反对书籍检查制度是与其对书籍传播真理的作用有着正确认识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对丰富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蕴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像作者一样的活跃;它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它又像神话中的龙齿一样,繁殖力极强,当它们被撒在各处以后,就会迅速地长出勇敢的武士来。好的书籍绝不会使心灵纯洁的人腐化。至于写作,这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实行书籍检查制度,按照官方的尺度对书籍的优劣作出粗暴的判断,只会扼杀好书的出版。而随意地禁止一本好书出版,它犹如杀人一样,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他说: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都是同样的罪恶。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理性本身。即使从生存的意义上比较看来,任何时代都不能使死者复生,其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同样,各个时代的革命往往不能使已失去的蕴含真理的书籍得以恢复,这种损失要比一个人的失去使整个世界所受到影响还要严重。因而,每个人必须万分小心,看看自己对于公正的人物和富于生命力的事物是否犯下了什么迫害行径,看看自己是否把人们保存在书籍中的生命给糟蹋了。对于一个作者来说,禁止他的一本书出版,就会犯下杀害作家罪,甚至杀死的这个作家正是一个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若是遭到禁止的书很多,牵涉到整个出版界的话,那么,将构成一场大屠杀。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就远不止是众多的尘凡的生命,而是伤害了精英或理智本身,将给整个民族文化发展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例如,欧洲的意大利是个由宗教法庭推行书籍检查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对书籍出版的限制极为野蛮粗暴,有价值的著作无法通过那一道又一道的关口,“就是由于这种状态才使得意大利智慧的光辉一蹶不振。近年来除了谄媚阿谀之词以外并没有写出过任何其他东西来”〔8〕。结果,这个国家文化学术的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
  作为一个视写作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弥尔顿饱尝了写作的艰辛,因此,特别注意尊重作家的写作自由权。他认为,严肃认真的写作并不是像检查官想像那样,如同课堂上做一道简单的文法练习题马马虎虎就能完成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要让思想有充分的驰骋自由,不能受到任何形式的压制。假如一个享有自由权的人从没有作奸犯科之名,而他的写作活动又不能自主,那么,他只能认为在自己的国家里被看做是一个傻瓜。事实上,当一个人准备向外界发表作品时,他必然会运用自己全部的智慧辛勤地探讨、努力地思索,不仅汲取前人积累的经验,而且还谦虚地征求贤明友人的意见,使自己的见解更加完善。当他做过这一切锤炼之后,才可以认为自己写出的作品已经不亚于已往的作家,因为,这作品是他忠诚地劳作,并运用成熟的智慧得出的最完善的成果。假如他在写作中耗费了那么多时光,他的才能信誉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可惜他的作品始终不能被人相信,却遭到百般地检查、刁难,这对于他来讲,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因此,弥尔顿愤怒地说:“一本书在出生到世界上来以前,就要比一个有罪的灵魂更可怜地站在法官面前受审,它在乘渡船回到光天化日之下来以前就要在阴森黑暗的环境中受到拉达马都斯(即地狱中的法官——引者注)那一伙人审判:这种事从来未听说过的。”〔9〕弥尔顿还将作家与官方指定的检查员的作用进行对比,指出两者在才能方面有很大悬殊。一个经验丰富、十分勤奋的作家,夜以继日、守伴孤灯,精心构思写出的作品,却必须送给一个庸庸碌碌的检查员匆匆地看上一眼,而这个检查员可能是比他小很多的晚辈,在判断力上也远不及他,在写作上可能还处于一无所知的阶段。试想,若让这样的检查员在作品后面签署意见,以保证作家不是白痴或骗子,其著作才能获得出版的机会,“这种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