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

第39章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第39章

小说: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也可能一心面向长远的未来,而不从现在之中——即短近的未来,也即我们所称的今天、明天、本星期等等——偷闲享乐。有些男人和女士埋头于业务或工作之中,从来没有时间放松一下,不去观赏一下黄昏的夕阳,不偷闲散步,甚至没有把他们的配偶和孩子当作人来加以认识(参阅下面关于晚年生活乐趣的第5点)。还有些人省下每一个铜板,准备用于那个永远不会真正到来的安稳的未来,以致他们一点也收取不到他们自我否定的益处。上述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熟悉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却很难被视为证据,从而否定人类生活所要求的面向未来。生活在过于遥远的未来之中的人们,被人生的正果和他们在预期人生的挑战时可能做的事情迷住而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如果这对面向较短近未来有所贬损的话,那么,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是未来的远近问题,并没有否定未来的重要性。     
  把今天下午称为人生的未来事件可能会使人觉得奇怪。我们倾向于认为未来事件是那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较为遥远的可能性。今天下午肯定会来。正是由于事件的这种紧迫感使我们认为今天与我们的未来并不是一回事。关于今   天下午我们所肯定的前提与关于“我长大以后”或“我退休以后”的前提似乎不是同一类型。但是,从响应方面来看,它们的过程是相同的。那些声称生活着眼于现在的人们只是围绕正在自发地出现的事件构想断言。这些人可以过着不顾一切的高压生活,拼命完成每日的销售定额或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生活充满着刺激。这些人也可以过着散漫的生活,混迹于名山矿泉与“美人”之间,对其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聊以自娱自遣,或是流连于公路之上,乞求搭乘每一辆可能的顺风车,追求下一个时刻展现的意外刺激。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于现在(即短近的未来)之中。度假、晚上与朋友聚会、幽会、作爱、投身于业余癖好、健身锻炼、冥思等等都属这一类。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娱人怡趣的。它们都是“假期”。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内在价值感而不是工具价值感(虽然工作常常也含有内在报赏)。幸福生活的秘密似乎是:这种现在生活的幸福是在途中顺利取得的,即在通向较宽广的未来这种一般感觉之中所取得的。我们喜欢回忆“62年的夏天”或别的什么经历,只是因为那一年是我们读大学三年级与四年级的 分界 ,那时我们干了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了 第一次 真正的爱情,等等。换言之,这种生活插曲是在我们迈向(或认为是迈向)目标的“途中”发生的,或者,它是引导我们走向未来(或者我们这样希望)的某一件事的开端。最终的“现在”体验是一种沉醉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各种麻醉也是一种途中顺便得来的体验。但是,如果把这些状态看作本身就是目的去追求,那么肯定会对生活灰心丧气并产生失败感。如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   的生活潜能,我们就必须随时都考虑一下:“这会把我带向何方?”或者“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4. 自决和自信是我们用以描述行使自由意志的人们的字眼 。     
  响应过程需要一个促成事物发生的决策者和断言肯定者(见第七章)。在上述第1点里,我们承认人们不能指望改变人生中的一切事物。我们必须对事物的现实存在而不是对它们“可能会”的样子加以断言,因为这些东西不可能被改变,或者它们只可以被稍微有所改善。这就意味着现实的考虑总是对我们施加某种程度的压力。但是,就我们作为本体可以反施压力、可以按我们的需要改造境遇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说是能自决的。或许,在我们促成事情发生时,我们最能认识自己,因为这时我们能够明确地看到我们个人影响的结果。     
  而且,可以十分肯定地认为,在我们认识别人即别的自我时,我们是以他们给我们造成的印象为基础的。被我们称为自信的人是倾向于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引起变化的人。这样的人愿意冒险,愿意把自己置于别人的评价之下,或愿意影响在他们面前发生的任何东西。这种意志力给了我们性格坚强的印象,但是,这种人也有选择余地,只要这些方法和途径是正确无误的。尽管它们是由别人所推荐并和自己的最初立场有矛盾,但还是可以加以采纳。当我们谈及自信的人们时,我们就总是觉得他们就在我们面前,并且本能地认识到这样的人的人生尽管有很多限制,但他们还是能在自己的   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他们的行为也前后一致,似乎总是明白他们的人生规划正在把他们引向何方。     
  正如第十一章谈及的通俗自学书一致认为的,一个人的基本人生断言对于成功的人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在断言中)期望过上成功生活的人。这样的人对待失败的经历,就如我们对待瞬时间的乐趣一样(参阅上述第3点),认为它们虽是在现实中发生的,但将会在通向更美好未来的路途中成为过去。成功的人们学会了把过去当作未来的根据。他们谈的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对以前误作的断言悲哀失望,扭手指浪费时间。他们会重新评价,重新整理,并以修订好的游戏计划投入生活。这个计划可能是原计划的压缩,也可能比原计划更为扩展。然而,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击败自己的自由意志力。     
  5. 保持事物现状的自由也是自由意志的一种表现 。     
  正如我们在篇九章讨论辩证变化时所表明的,一个人通过自由意志检查自己的断言之后,并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外显生活方式(见p.173)。如果我们采取一种真正的自由行为过程的话,那么变化发生或不发生都是可能的。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外显变化觉得焦虑或有一种内疚感。有些家庭婚姻问题顾问认为,最近几十年来直线上升的离婚率部分是因为人们期望幸福生活必须包括婚姻上的持续变化,否则这种婚姻就是一种失败。幸福生活通常的意义是人们必须在婚姻关系、完美的性关系等等之中不断   有所拓宽,有所发现。正是那些最稳定的婚姻关系常常被判定为令人失望的婚姻,因为夫妻双方在物质上并不是变得更接近了,他们并没有扩大相互的意识,以及诸如此类的说法。如果心中有了这样的标准,一对夫妇之间实际上就会产生婚姻方面的问题。有时,那些最好、最敏感而适应能力又强的夫妇最终会自己造成离婚,那只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婚姻平静且规矩而觉得反常。     
  一个人在自己决定的目标 达到以后 ,生活中也会存在问题。这恰与他在争取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也遇到问题的情形一样。当今在许多地方,尤其在美国,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规范(即共同价值观),即认为自由等于成长,而成长又等于变化,所以,要自由就得有变化。在美国,把青年理想化的倾向可以被部分地认为是由于这种逻辑。等待着儿童的是未来的成长。随着儿童的逐渐成熟,他们会逐渐适应变化的境遇,变“时髦”了,所以,他们在未来比年纪大的人所能希望的具有更多的自由。这种逻辑向人们暗示,一个年纪较大的人得寻求变化,尽管他并非看出要变化的理由。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这种未来主义的论点是我们已经认可的人类基本心态的反映(见上述第3点),但是,把自由与变化等同起来似乎并不恰当。首先,正如我们在论及有自信心的人(见上述第4点)时已经指出的,就一个人正成功地实现自己的未来这一点来说,这个人确实能把他的长期目标变成现实这一可能性也就增大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去改变他成功地创立的目标?其次,甚至在较近期的未来,一个中年人或老年人也可以在争取公认为规矩的日常目标如保持个人   的旺盛精力、健身锻炼、会友和与朋友通信、读书、培养时花异草、烹调膳食等等之中把目的性与满足感结合起来。要过上这类有条不紊的生活,并不需要改变一个人的基本观点或生活方式。     
  6. 要了解别人就得总是从内省角度考虑别人 。     
  关于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了解别人,这并没有什么重大秘密。别人也像我们一样,是响应者。如果要了解自己,我们就得考察自己的断言;如果要了解别人,我们就得考察他们的断言。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总是从第一人称或内省的角度来观察别人。我们不能从外观去“看待”他们,把他们看作工具,因为这样做并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们应该钻进他们的头脑里去熟悉他们的游戏计划。问题就出在这里。要辨认出一个人的断言通常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他的断言在他自己的心灵中也还不是太清楚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辨认出他的游戏计划以后,他也总是能够通过作出新断言的方法来改变自己游戏计划的模式。当然,情况也并不总是这样。当我们在处理具有重大意义的生活断言时,通常很少有变化(见上述第4、5点)。     
  在此,我们谈到了“游戏计划”。这是伯尔尼的交易分析用的术语(见第十一章,p.220)。可是,我们所强调的却是更加直接地与阿德勒的观点有关,因为我们宁可强调人们既为自己又为别人所写的 剧本 ,而不强调他们按照这些剧本所表演的游戏。从这种意义上说,“表演就是所发生的事情”,而且,很多这样的表演无疑是完全在幻想中出现的。莎士比亚   曾经把人生美妙地描写成舞台。人生这种像舞台的特点必定会不断地提醒我们,每一出表演的最初动作都包含在即将搬上舞台的剧本中。这就使每一个人变成了不单纯是演员,而且还是剧作家——有些人的创作能力强些,有的则弱些,但我们的目的都是:只要在幻想中出现的东西,我们都想使它变为现实。人们很容易就接受某一人种的典型形象——如黑人很性感、犹太人富有攻击性、天主教徒僵化刻板,等等。这证明了人类把人按模型归类的癖性。所以,要了解别人,我们就得以某种方式抓住他们的剧本,看清他们推出什么东西让自己和让我们来表演。当然,我们不必予以合作,表演他们的戏。但是,从内省中认识他们以后,我们就能深入地了解他们,并以此为根据作出我们相应的行动。     
  7. 从心理角度看 , 让出或牺牲一点个人自由的范围 , 以顺应我们对之积极评价的其他个体的意向 , 并不总是有害 。     
  我们在上述第1点中曾经指出,在我们渐趋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接受别人的断言而并不一定有损于自己的心理调节。诸种文化角色是我们在给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以秩序时所一致同意并共同表演的剧本。在教师、电工、行人、选民、棒球迷等社会角色中,有一个可容许自由略有变化的范围,但是,正是他们作为诸种单一行为模式的共通性赋予了他们个性。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使社会角色有 更多的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