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

第32章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32章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两面设问法的好处是,便于具体分析和阐述具体问题,从而揭示问题的

本质。
下面具体评述毛泽东运用的一问多答法、多问一答法和连问连答法。
一问多答法。一次设问,作两次以上的回答,这就是一问多答法。毛泽

东运用这种方法,一问两答、三答的情况很多,一问四答、五答,甚至六答、
七答者也不少见。例如:

(作战的)灵活性是什么呢?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
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论持久战》)

这是一问两答。

蒋介石是怎样上台的?是靠北伐战争,靠第一次国共合作,靠那时候人
民还没有摸清他的底细,还拥护他。(《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
针》)

这是一问三答。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
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这是一问六答。还有一问七答者: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结论”部分说,讨论文艺方面的具体问题,应该从当时的具体实际出发,
而不应该从定义出发。说到这里,他设问道:“现在的实际是什么呢?”他
只用这样一个设问句,便从七个方面加以回答,这七个方面都是当时“实际
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重叠设问法,由于提出的两个问题内容
是一致的,其答案只有一种。但是,一种答案,不一定只是一个答案;可能
是一个答案,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答案。如果只是一个答案,这时的重叠设
问,则属于一问一答。例如:

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青
年运动的方向》)


这里的两个设问,由于内容一致,实际上只是一向;答案也只有一个。因此,
这属于一问一答。如果重叠设问的答案是两个以上(仍然属于一种),则这
时的重叠设问,就属于一问多答法。例如:

现在要问:中国革命干了几十年,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呢?原因在
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原因在两个地方:第一是敌人的力量太强;第二是自己
的力量太弱。(《青年运动的方向》)

这里的两问,由于其中“为什么至今尚未达到目的”和“原因在什么地方”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回事,故也属于一问,但其具体答案却有两个:一个
是从敌人方面讲的,一个是从自己方面讲的。所以这时的重叠设问就属于一
问多答(两答)了。

多问一答法。连续提出两个以上的问题,然后一次作答,这就是多问一
答法。多问一答法有两种具体情况。第一,提出的多个问题内容不同,属于
同一个总的问题中并列的多个侧面: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于社
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
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
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
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
条件。(《矛盾论》)

这是三问一答。这一答之前的三问,其内容是“各种性质革命的根据或条件
都是什么”这个总问题的几个侧面,所以可以用同一答案回答。
多问一答法的第二种情况,不太单纯,它提出的多个问题的内容并不一
致,也不并列。先看两则例子。
例一:

。。所谓文艺的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从封建阶级的基础
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都不是,只能
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例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
里国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的正确
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例一表面上是四问两答,但仔细体会,实质上是一问一答,即开始一问,最
后一答。至于中间部分的三问(“从封建阶级的基础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
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一答(“都不是”),提出问题
之后,便立即予以否定了,讲话人的目的是,要排除这三个问题的内容(开


头的一问,实际是总提设问,中间的三问属于分问)。例二表面上与例一不
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它的开头一问和最后一答,是设问设答的主体。中
间的设问设答(也可以变成两问一答)是主体问答的陪衬,目的也是为了排
除。这种多问一答法,先提出实质性问题,但不立刻作答,而是接着提出需
要否定的问题,最后再作回答。这样,正反结合,有破有立,显得问题突出,
答案(观点)也突出,很值得借鉴。

连问连答法。问一次答一次,答完之后,再问再答。。,这就是连问连
答法。例如:

“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
用。。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青年运动的方向》)

这是两问两答。毛泽东有时还作更多次连问连答:

为什么你们(指国民党政府——引者)要求和谈呢?是因为你们打了败
仗。你们为什么打败仗呢?是因为你们发动反人民的国内战争。你们在什么
时候发动这次国内战争呢?是在日本投降以后。你们发动这次战争是打谁
呢?是打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解放区。用什么力量来
打呢?除了美国援助之外,是在你们统治区域从人民方面捉来和刮来的力
量。(《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
明》)

这是五问五答。在回答前一个问题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时,毛泽东常用这种连
问连答法。这种方法,能使文章和讲话的内容作连锁式的阐述,逻辑性比较
强。

②设问法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总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十分灵活地运用各种设问法。他运用设问
法的具体情况有总提设问、标题设问、过渡设问、反驳设问、即兴设问,等
等。

总提设问。这里说的总提设问,不是上文提到的“总分设问”中的“总
提设问”,那里的“总提设问”是针对各个并列的“分问”而言;而这里的
总提设问则是针对全篇的内容而言。

毛泽东常常在文章或讲话的开头部分安排一个或几个设问句,作为全篇
内容的总提。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情况是,开篇立即作总提设问,
总提设问之后,便对总提作简要说明,如说明该问题的背景、必要性等,下
文就通过分述,逐步论证,直到结尾时,推出结论或主题,作为对总提设问
的回答。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开头,先提出两个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两个设问句,就是全篇内容的总
提;然后,说明这两个问题的必要性和背景:“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
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这也可以被看作是提出总提中问题的背景;“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
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
人。”——这可以被看作是提出总提中问题的必要性。无论是背景,还是必
要性,都是说总提中的问题很重要,它们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总提设问的另一种情况是,在文章或讲话开头层次的开始时,并
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先讲提出那个问题的背景(形势),然后在开头层次
的末尾时才顺势提出那个问题。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开头层次的
小标题是“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他开头先讲考察湖南五县的时间、过程,
湖南农民运动的大好形势,说当时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其势如暴风骤
雨,迅猛异常”,“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
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直到接近开头层次的末尾时,作者才设问道: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
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这三个设向句都属于全文的总提设问,它们是通过总提中问题的背景介绍、
必要性的说明之后才提出来的。
标题设向。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有不少设问性的标题。其中有设问性

总标题,也有设问性小标题。设问性总标题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友谊”,还是侵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些总标题,实际上也是全篇的总提设问。作者要通过全篇内容的逐层

阐述来回答它们,它们仍然是一种自问自答的问题,并且起着全篇总纲的作

用。
至于毛泽东文章和讲话中设问性的小标题,那就更多了。例如: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论持久战》)
“为什么是持久战?”(同上)
“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论》)
“‘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是谁?”(《论联合政府》)
“坏事能否变成好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样一些小标题,对于文章和讲话的总体内容(或总纲)来说,它们是

项目,但对于该小节或该层次来说,也属于总提设问。其作用也与一般性总
提设问相似。
毛泽东的文章中还有一种特殊性的总提设问,那就是在《民众的大联合》
(三)中设问的例子。文章开头层次连续安排了四个设问句:

。。于今进说吾国民众的大联合,我们到底有此觉悟么?有此动机么?
有此能力么?可得成功么?

这也属于全篇的总提设问。因为下面各个段落的内容是分别回答这四个设问
的。奇妙的是,作者又分别把这四个设问句作为下面三个段落内容的小的总
提(作者把后两个设问合到了一起)。这些小的总提的顺序依次是:“(一)
我们对于吾国‘民众的大联合’到底有此觉悟么?”“(二)吾国‘民众的
大联合’业已有此动机么?”“(三)我们对于进行吾国‘民众的大联合’
果有此能力么?果可得成功么?”请看,全文除了结尾一个层次外,开头层


次和中间层次中的各个段落都以设问句为纲目,显得文章内容眉目清晰,逻
辑严密。这种设问,也属于总分设问。

过渡设问。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在层次或段落转换时,常常用设问的形
式作为过渡手段。其作用除了承上启下之外,还能使启下之辞引起充分注意。
过渡性的设问语句有时位于下一层次或段落的开头,有时位于上一层次或段
落的末尾,有时还位于上下两个层次或段落的中间。

在《论联合政府》中有一节关于“人民的统一”这样内容的文字,开头
一段提出了将分裂的中国变成统一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