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共特科 >

第8章

中共特科-第8章

小说: 中共特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馆和实验室,一门心思地攻读矿冶工程学位,对哥哥陈果夫从事的政治活动不屑一 
     顾。 

       一九二五年,陈立夫以优异成绩获得矿冶工程硕士学位,本想留在美国继续深 
     造,但在陈果夫的一再催促下只好启程回国。陈果夫之所以让弟弟离开美国,那是 
     因为急于替落介石物色人才。 

       此时的蒋介石正在扩张势力,培植党羽,急需一批既忠实可靠又有能力的人才 
     。陈氏兄弟是陈其美的侄儿,自然是最佳人选。并且蒋介石特别看重自幼聪明机灵 
     的陈立夫,一心要将他网罗到自己麾下。 

       陈立夫虽然经兄长反复劝说,仍然犹豫不决,对于一向倾心的工程技术难以割 
     爱,迟迟下不了从政的决心。于是蒋介石亲自出面,一再致电陈立夫,说现在是需 
     要你革命的时候,还开什么矿?要开矿,可以开革命之矿。 

       陈立夫终于拿定了主意。一九二五年底,陈立夫带着陈果夫给蒋介石的信,在 
     细雪纷飞之中登船从上海前往广州。 

       从此,在中国矿冶工程界,一面本来大有希望的新星中途殒落了;在民国政界 
     却升起了一颗光芒有角的黑煞星。而对于肩负保卫中共中央重任的特科来说,则多 
     了一个非常险恶的敌人。 

       陈立夫容貌清秀,又刚刚喝了几年洋水,西装革履,更加显得气度出众。蒋介 
     石一见大有好感,立刻安排陈立夫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机要秘书,让他跟随在自己身 
     边参与机要。而陈立夫不从政则已,一旦从政,立刻显示出极大的政治能量,甚至 
     超过他的老兄陈果夫。 

       陈立夫刚刚当上机要秘书没有几天就遇上蒋介石提出辞去“军事委员会委员” 
     和“广州卫戍司令”职务,声称要出国修养。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蒋介 
     石为发展个人势力,与共产党和苏联顾问以及与汪精卫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正如蒋 
     介石后来三番两次玩弄的辞职把戏一样,这时提出辞呈其实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 
     要挟手段罢了。不料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并未如蒋介石所期待的那样予以挽留,这 
     就使蒋介石无法下台,只好派人购买船票,带着陈立夫准备离开广州去上海,然后 
     出国。 

       陈立夫尽管初涉政坛,政治直觉却相当灵敏,他感到如果蒋介石此时离开广东 
     很可能从此大权旁落,因此竭力劝说蒋介石留在广州与共产党斗。但蒋介石已经势 
     成骑虎,只好仍然乘车前往码头。 

       “干,手上有兵为什么不干?”初出茅庐的小秘书在车上仍然对蒋介石陈述厉 
     害。车到码头,轮船已经升火待发。蒋介石身披黑色大氅立于朔风之中,沉吟良久 
     ,最后断然将手一挥:“回去,不走了!” 

       一周之后,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了震动一时的“中山舰事件”。这是一起现代“ 
     白虎堂”事件,蒋介石借口中央舰擅入黄埔,逮捕了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 
     共产党员李之龙。并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拘捕黄埔军校及第一军中的共产党 
     员,随后利用陈独秀和苏联顾问鲍罗庭的妥协退让,迫使共产党人退出第一军。此 
     后,蒋介石加快了夺取军权和排斥打击共产党的步伐。 

       二十多年后,周恩来在分析当时国共关系时,谈到了陈立夫在“中山舰事件” 
     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张静江、陈立夫都于一九二六年一、二月回到广州,同蒋介 
     石进行勾结,挑拨国共关系。这就是三月二十日中山舰事变的原因,也是三月二十 
     日事变以前的政治形势。” 
       中山舰事件使蒋介石对陈立夫大为赞赏。陈立夫很快就被蒋介石提升为国民革 
     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长。 

       对于蒋介石来说,陈氏兄弟既是自己的恩人陈其美的侄儿.又颇具才干,并且 
     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对二陈更加另眼相看,视为心腹,倚为股肱;而陈果夫,陈 
     立夫也把自己的政治赌注全部押在了蒋介石的身上,决心与蒋介石同荣辱共沉浮。 
     “蒋、宋、孔、陈”之中,蒋、陈最先结盟。 

       一九二七年“六一五”之后,尽管蒋介石、汪精卫以及国民党其它派别都一致 
     联合反共,但争夺中央领导权的矛盾却日趋激烈。当时,除了蒋介石在南京、汪精 
     卫在武汉各有一个中央党部,国民党老右派西山会议派在上海也搞了一个中央党部 
     。一时之间中国出现了三个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宁、汉、沪三方的争夺中,蒋介石 
     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蒋介石只好宣布下野。 

       蒋介石的下野促成了宁、汉、沪三方合流,,三方代表决定在南京成立中央特 
     别委员会,接收宁、汉、沪的中央党部,暂时行使中央职权。 

       陈果夫虽然被任命为代理组织部长,但二陈兄弟暗中却在为蒋介石的复出不遗 
     余力地奔走呼号。陈果夫、陈立夫联络拥蒋政治力量,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取名 
     为“中央俱乐部”。其英文Central Club的缩写是CC,所以该组织 
     简称CC。 

       一九二八年一月,蒋介石重新上台执政。二陈兄弟是患难之中的忠臣,拥戴有 
     功,因此格外受到重用。蒋介石将党务交给陈果夫经营,由陈果夫、陈立夫负责主 
     持“清党”反共。从此国民党中央党部成了二陈兄弟的禁地,开始了“陈家党”的 
     时代。 

       二陈兄弟把持党务,炙手可热,权势熏天,自然趋附者众,于是在国民党中逐 
     渐自成体系。因陈果夫、陈立夫的英文拼写第一个字母都是C于是人们便将过去“ 
     中央俱乐部”的CC移花接木,解释为陈果夫、陈立夫的英文名字的缩写CC。以 
     二陈为首领的派系也就被称为CC系。 

       以二陈为首的CC系通过对各级党部的整顿和改组,控制了从中央到各省市的 
     各级党部,成为国民党内一个庞大的派系。CC的核心是中央组织部。而在中央组 
     织部,由“二老板”陆立夫亲自担任主任的调查科则是最为要害的部门。 

                      三 

       陈立夫堪称国民党特务的开山祖师。 

       当陈立夫于一九二八年草创特务机构时,戴笠当时是黄埔六期学生,毛人凤则 
     是一个县政府内终日伏案抄抄写写的小秘书。这两个后来著名的国民党特务头子此 
     时还是无名小卒而已。而这个时候,陈立夫已经在着手建立国民党的第一个特务组 
     织了。 

       陈立夫亲自主持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之后,对调查科的职能作了新的规定: 

       调查科除了调查党员的思想及派系隶属之外,主要的任务是搜集共产党及其它 
     党派的情报,配合国民党警宪机关破坏共产党及其它党派的秘密组织。 

       这样一来,组织部调查科由原来的党务部门,变成了一个专门镇压共产党以及 
     国民党内异己力量的特务机构。调查科就是后来国民党两大特务系统之一的中统局 
     的前身。 

       建立特务机构,这正是蒋介石的意图。蒋介石经过下野到重新上台的一番折腾 
     ,深知要建立对党、政、军的独裁统治,就必须严厉镇压国民党内的各派异己力量 
     。但国民党至少表面上还是“五权共和”,蒋介石还不能肆无忌惮地公开动用国家 
     机关来打击他的政敌,这就需要建立惟领袖之命是从的特务机构。 

       不过,蒋介石建立特务机构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对付共产党。 

       “七一五”之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销声匿迹,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各地的 
     起义和城市暴动却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足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仍在有效地活动,并 
     且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机关在进行指挥。共产党无处不在,但又无处可寻。面对中 
     国共产党严密的地下组织,国民党的警察和宪兵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着手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首脑机关隐藏在上海租界之内,又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保卫机 
     构中央特科加以保卫,就更加难以破坏。而在租界这个洋人统治的“国中之国”内 
     ,国民党公开的警宪机关不便公开进行侦破和搜捕,因此,要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地 
     下组织,必须依靠秘密的特务机关。 

       在蒋介石看来,特务活动的成败利钝,关系党国存亡。因此他对于陈立夫草创 
     的特务机构,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尽力加以扶植。 

       最初作为党务部门的调查科只设采访、整理两个股,有总干事、助理干事共十 
     来个人,几张写字台,如此而已。自从陈立夫入主调查科之后,调查科的状况就今 
     非昔比了。调查科的机构迅速膨胀,陆续增设了特务组和言文股、文书股等机构。 


       陈立夫特地从中央党务党校和黄埔六期精心挑选了近三十名受过政治警察圳练 
     的毕业生,充实到调查科。 

       在调查科内,新成立的特务组又是其中最要害的部门。调查科一般的特务活动 
     由采访股等部门担任,而所有针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谍报活动、密谋策划以及被认 
     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等都由特务组负责。特务组的办公室,不但中 
     央党部其它部门的人员禁止入内,即使调查科内部人员也不能随便进入。 

       过去冷冷清情的调查科,只因成了“特”字号,很快就身价百倍,成了中央组 
     织部内机构最庞大、最为要害的部门。 

       陈立失将调查科改造为特务机构之后,就将调查科交给他的亲信去具体负责。 


       担任调查科主任的都是CC系骨干,这些人在调查科干不了多久很快就可以升 
     官晋级。调查科成了登龙门的终南捷径。 

       继陈立夫担任调查科主任的是张道藩。张是贵州盘县人,二十年代初期留学法 
     国学习油画。这位学艺术的留学生的志趣并不在形体和色彩,而是醉心于政治。张 
     道藩因为是CC系的高级骨干,被陈立夫选中当了调查科主任。张道藩在调查科只 
     干了几个月就升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侍从室秘书,后来历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央文 
     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曾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张道藩的后任吴大钧是浙江人,曾留学美国,与陈立夫私交甚笃。吴大钧当了 
     半年调查科主任,就升为中央统计处处长,同时又负责筹备开办中正书局。调查科 
     主任一职交给了叶秀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