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

第16章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第16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婆的故事。小说写拉恩柯里尼柯夫幼年丧父,妹妹被人诱骗,举家沦落街头, 

  生活苦不堪言。在困顿处境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认 

  为人“不作奴隶,就作统治者”和可用“杀富济贫”手段来改造社会的“犯 

  罪理论”,并因此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事后,他又因深受“良 

  心”责备而陷于半疯癫境地。后来,他结识了为养家活口而被迫为娼的妓女 

  索菲亚,在索菲亚的那种以自我受苦来减轻别人苦难的宗教精神感召下,他 

  终于主动去官府自首,并在流放中跟索菲亚一起在受苦受难和悔罪博爱中找 

  到了精神上的平静。小说震撼人心地揭示了城市贫民的悲惨遭遇,也深刻批 

  判了尼采超人哲学的残暴荒谬和反人道的本质。但小说的描写重点却是把主 

  人公放在精神和肉体的“罪”与“罚”中使其饱受内心的痛苦折磨,并把忍 

  耐、顺从和受苦受难当作改造人和社会的唯一手段。小说情节曲折,发展迅 

  速,尤擅用内心独白、梦境幻境和主观直觉手法去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① 

  而且作者在这种描写中还往往以“残酷的拷问官”的面目出现,使其带“精 

            ② 

  神苦刑”的性质。这一切,也都集中表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突出艺术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贫病坎坷,直到1865年才拥有一个幸福安宁的家 

  庭,到晚年才勉强还清了债务。 



①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 卷,第405 页。 

② 鲁迅:《忆韦素园君》,《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 卷,第71 页。 


… Page 51…

             6。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 



      (1)别林斯基 

     维萨里昂·格里哥利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是19世纪俄国著 

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生于贫穷的军医家庭,童年 

在偏远小城谦巴度过,自幼酷爱历史、地理和文学。1829年他以官费生资格 

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但 1832年即因写作有强烈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 

米特里·卡里宁》被学校开除。这之后,他便投身文学界,为《望远镜》等 

许多报刊撰稿,并先后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主持《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 

事》文学批评栏及《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团结进步力量,宣传革命 

民主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也不断遭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迫害, 

以致终身贫病,年仅37岁便不幸病逝。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曾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 

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30年代他受谢林、黑格尔唯心 

主义哲学影响,曾从“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的 

黑格尔命题出发,错误地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体现,专制制度既是现 

实的,便也是合理的。40年代以后,在逐渐兴起的俄国农民解放运动和德国 

唯物哲学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很快转而认定思维只是客观 

存在的主观反映,专制农奴制是世上现有制度中最反动落后的存在,而且不 

可能通过和平改良道路来改造它,只有民主革命运动才能导向没有人剥削人 

的社会。不过,在人类历史的看法上他还没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故有 

时仍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启蒙教育,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艺问题时也往往 

具有抽象的人性论观点。 

     别林斯基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以文艺批评活动来反对沙皇农奴制度。作 

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尽管也曾一度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无目的性,但 

很快便转变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鲜明针对性的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的奠基人。在《艺术的观念》(1841)、《诗的分类和分科》(1841)、《关 

于批评的讲话》(1842)及若干文学批评论文中,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现实 

性和社会性,断言:“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生活永远高于艺术”, 

 “剥夺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权利”就是“使艺术失掉它的活力和思想”; 

同时也阐述了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艺术是“寓于形 

象的思维”的著名论断,断言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认为“典型化是创作 

的一条基本法则”,要求人物塑造“既表现一整个特殊范畴的人,又是一个 

有个性的人”,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生动的有机结合”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 

内在统一。在《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 

篇小说》(1835)等早期文学评论论文中,他不仅系统考察了俄国文学从18 

世纪的古典主义、感伤主义到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民族独创 

性”的形成、发展过程;而且据果戈理等作家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在“合乎 

时代精神需要”和“赤裸裸的真实中再现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吸取诗 

意,用对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心灵”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在其主要著作 

 《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共11章)、《乞乞柯夫的经历 

或死魂灵》 (1842)、《答〈莫斯科人〉》(1847)、《1846年俄国文学一 

瞥》(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中,他更在对普希金、果 

戈理及新起的“自然派”作家赫尔岑、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 


… Page 52…

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及其作品的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俄国现实主义 

文学形成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肯定了普希金在俄国文学中的承先启后地 

位,论述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自然派”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并从理 

论上论证和捍卫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面向现实”、“描写普通人” 

及批判农奴制罪恶等正确方向,有力地批驳和否定了俄国斯拉夫派、贵族自 

由派对果戈理及“自然派”的攻击和污蔑。这一切,使俄国进步文学,在黑 

暗反动的三、四十年代,竟能通过“鞑靼式的审查制度”,出现空前繁荣的 

战斗局面。1846年,当果戈理发表了错误的《给友人书简选》时,他在《给 

果戈理的一封信》 (1847)中,更在怀着“沉重的内心痛苦”严肃地批判果 

戈理的错误的同时,明确指出俄国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维护或改良现存体 

制,而是废除农奴制度和在人民中唤醒“人类尊严感”。这封信提出了俄国 

革命民主派推翻沙皇专制农奴制的战斗纲领,被当局视为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的檄文,以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成员单在集会上宣读这 

封信,便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 

     别林斯基是俄国解放运动中“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份子的先驱”(列 

宁语)。他的文学批评论文,不但密切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且极富广泛的 

概括力、深刻的洞察力和生动的表达能力。读他的作品,常象在阅读一部形 

象的文艺论著,既能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又能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2)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是比别林斯基 

更卓越、伟大的俄国唯物哲学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农 

民革命家。他不仅达到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学的最高 

水平,而且有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革命人生,曾被人比喻为因偷火给人 

类而自己长期受苦的普罗米修斯。 

     他出身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牧师家庭,18岁入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研 

究哲学、历史、经济学和文学,跟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接近,并开始钻研空 

想社会主义学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返萨拉托夫教中学语文,因思想进步遭 

学校当局非难,不久即被迫离校迁居彼得堡。1854—1862年他主持《现代人》 

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以反专制农奴制为政治背景的美学、哲学、 

文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同时还积极与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 

联系,广泛团结进步知识分子和军官,并写出了号召农民“拿起斧头来”推 

翻专制农奴制的革命宣言 《农民的同情者向贵族统治下的农民致敬书》 

 (1861)。因此,沙皇政府于1862年捏造罪名把他抓起来关进彼得保罗要塞。 

在狱中,他积极组织绝食斗争,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写出了著名的革命小说 

 《怎么办?》。1864年,沙皇政府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竟判处他服7 

年苦役和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监狱、苦役和流放的残酷折磨下,车尔尼雪 

夫斯基始终表现出不为威迫利诱所屈的高尚革命气节和不折不挠的坚定革命 

立场,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写出了诸如反专制农奴制的小说《序幕》(1865 

—1868)和反唯心主义的论文《人类知识的性质》(1885)等著作。直到1883 

年,他才被获准移居阿斯特拉军,但长达27年的非人折磨,已完全摧毁了他 

的健康。1889年他获准返回故乡萨拉托夫后不久便不幸逝世。对此,恩格斯 

曾愤怒地说,把这个“对俄国有无数贡献”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流放在 

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之间而对他施行慢性暗杀,将永远成为 ‘解放者’亚历 


… Page 53…

                             ① 

  山大二世的可耻的污点”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革命立场,除基于平民出身、革命思想影响和如火如 

  荼的解放斗争要求外,还源于他是个坚定而具辩证因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哲 

  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1860)、《资本和劳动》(1860)等哲学和政治经 

  济学著作中,他从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 

  的水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并对资本主义痼疾进行深入分 

  析、批判;同时,还看出了黑格尔学说的两重性及其结论的狭隘和微不足道, 

  坚信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反动时期只能暂时阻碍必不可免的进程。不过, 

  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他还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他幻想通过旧的、半封建的农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虽跟傅立叶、欧文的 

  阶级调和论不同,其实质也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幻想。 

       跟哲学观念紧密联系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和文艺批评也具有战 

  斗的唯物主义性质。在革命民主主义美学代表作《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一书中,他针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