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边境地区或将其赶至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由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
采用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
齐全。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
的作战行动。普军于8月4日转入进攻。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
… Page 26…
普军的进攻,在8月4日至6日的维桑堡会战、沃尔特会战和斯比克伦会战
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
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
14日的马尔斯拉图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一圣普里瓦会战,巴赞
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
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
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
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
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的部队,它向右
实施一次大胆的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当
时随军的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决战,法
军惨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同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
降书。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在色
当会战中,法军共死伤1。7万人,被俘10。3万人,其中包括39名将军。色
当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它是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之一,
其影响是巨大的。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继续向前推进。这一
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迅速增长起来。9月4日,巴黎爆发了
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了法国历史
上王朝统治时代。因此,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转折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
障碍排除了,但俾斯麦却要侵占法国领土,这场战争对于普鲁士已成为赤裸
裸的霸权侵略行动。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
不作。挂着“国防”招牌的法国临时政府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出卖人民武
装力量。9月28日,被普军包围的斯特拉斯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
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1871年3月,普、法正式签订和约,法国割地赔款,
并解除了正规军,至此,普法战争遂告结束。
… Page 27…
三、美洲帝国——美国在军事上的崛起
公元 19世纪前后,当欧洲群雄纷争,以武力谋求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时
候,美国还是一个不太发达的国家。1812年—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
美国才彻底摆脱了英国的羁绊,赢得了真正的独立,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的
飞速发展阶段。到1860年,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比18世纪末增长了
1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工业大国。与此同时,美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十分
引人注目。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愈演愈烈,内战达到空
前规模的程度。这一切向世界表明,一个新的军事帝国正在美洲崛起,并在
世界军事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在1812年战争之前,美国政府奉行不正规、不系统的军事政策,重视民
兵的作用而忽视正规军建设。特别是托马斯·杰斐逊,他在就任总统之前的
竞选期间,就多次表明反对常备军的立场。他认为常备军不应成为政治工具,
甚至有无必要作为别的工具保留下来也值得怀疑。在18世纪90年代初,因
印第安战争需要扩充陆军时,杰斐逊担心地说:“印第安人抢劫的每一件东
西,都会被主张建立军队的人当作借口。”他在就职演说中列举了“那些形
成昔日明亮星座和引导我们经历革命和改革年代的原则”后说:“……在建
立起正规军之前,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是我们在和平时期和战争初期的最
好依靠……”。所以,在杰斐逊执政期间,他的军事计划几乎完全依靠由公
民组成的民兵,并想以此来消除民政和军民之间的差别。他说:“唯有把国
家武装起来,才能省掉一支常备军。因此,使我们保持武装和训练有素,永
远是重要的……”。继杰斐逊之后就任总统的詹姆斯·麦迪逊,对正规军建
设仍无兴趣,继续推行漫不经心的或漠不关心的政策,甚至采取比杰斐逊更
为固执的敌视态度。1812年,当美国面临一场新的战争时,它的中央政府拥
有的权力比独立战争时期大得多,但它的军事力量和军事管理机器却与1775
年相差无几。正规陆军大约不到7000人,不仅人数少,而且驻地分散,高级
军官缺乏才干。所以,在这场战争中,这个“软弱无能的社会”打了一场原
始的、几乎无计划的战争。这种打法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羞辱和失败,包括
国会本身被焚毁。
但是,在挫折和混乱的战争之中,仍有几个正规陆军团,由于军官训练
有方,加上战争中的运气和美国士兵的勇敢,战斗进行得非常出色。尤其是
奇帕瓦和隆迪小道战斗,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这是战争中唯一在开阔地上
进行的作战行动,参加这两次战斗的美军主要是正规部队。他们的善战比起
英国老兵来毫不逊色。这不仅为参战部队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也为整个正规
军带来了异常的光彩。在战争中戏剧性地暴露出来的美国在军事上的缺陷,
以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一部分正规军队训练有素和勇敢精神,强烈地刺击
了美国原有的军事政策。因此,在战后一段时间,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逐步
占了上风,职业化军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使偏重民兵的状况得到
扭转,民兵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1)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 Page 28…
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军事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突出的
是在军队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和平发展时期建立一支现代化、职业化正规军的
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代表有约翰·卡尔霍恩、丹尼斯·哈特·马
汉和亨利·韦杰·哈勒克等人。
卡尔霍恩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南卡罗来纳州主战派人士,1817—1825年
在门罗任总统期间担任美国陆军部长。在卡尔霍恩上任之初,美国国内出现
了民族主义热潮,公民为战争中受到的挫折感到羞辱,而为正规军所获得的
荣誉感到荣耀。在各种因素的激励下,卡尔霍恩提出了一项以正规军为国防
支柱的新军事政策,主张保持一支在战时可以立即扩大的正规军队。他针对
1820年国会让他起草一份将正规陆军缩减到6000人的计划,提交了一份《关
于削减军队的报告》的文件作为答复。这份文件可以说既是美国历史上最重
要的军事文件之一,也是卡尔霍恩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份文件中,卡
尔霍恩断言,依靠民兵是不切实际的,国家必须依靠正规军队。他建议在和
平时期建立一支具有“弹性”的架子陆军,可以在战时随时扩充而不影响其
战斗力。按照卡尔霍恩的计划,陆军的缩编是可能的,但在缩编之后,仍应
保留两名少将和4名准将,同时保留完整的参谋部,以便有足够的高级职位
把有才能和事业心的人留在部队。在陆军各部队,他主张保持高比例的军官,
因为“军官的基本条件高于士兵,更难于培养”。他还要求保持战时的陆军
连队编制,建议把炮兵连和步兵连的平时兵力分别减少到64名和37名士兵。
这样,陆军总兵力为6316人,接近国会要求的数字,同时可以保证战时不增
加军官,单是扩充士兵人数,即可使陆军总兵力增至11558人。卡尔霍恩组
建正规军的基本原则是:“在战争爆发时,不应当去寻求或创造什么新的编
制形式。陆军平时编制和战时编制的不同点,只是战时人数比平时多,只要
进行扩编,即可将平时编制转化为战时编制。”这样,平时与战时之间的过
渡就可以井然有序地进行,并能避免虚弱和危险。虽然卡尔霍恩建立“弹性”
架子陆军的建议最终因国会拒绝而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一思想后来却成为一
项永久性方案,一直流传到20世纪,影响了此后一个世纪的美国军事史。
随着常备军作用的越来越大,军人地位日益上升,许多军人把从事军事
看成一种高尚职业。特别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美国军队的职业化倾向越
来越明显,军事职业化教育也更加受到重视。在提倡和促进美国军队职业化
建设中,马汉和哈勒克的思想最具影响力。
丹尼斯·哈特·马汉于1820年进入西点军校当学员,1824年以全班第
一名的成绩毕业,接着在那里当了两年教官。后来受西尔韦纳斯·塞耶校长
的派遣,赴法学习军事工程和筑垒,1830年又回到西点执教,一直工作到1871
年去世。马汉在从事军事教学的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把军官职业从行业过渡
到专业,并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他编写过许多教材,首创了美国新型军
事学说。他的代表作《前哨》于1847年出版。马汉关于职业军人的思想,其
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强调军官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
军事历史知识。马汉强调,“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应该从全部的军事历
史中吸取营养。因为,所有的战略原则都来源于军事史”。“只有从军事史
中,才能找到全部军事科学的原则,才能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范例,通过这些
范例就可以检验战略原则的价值和正确性。”“一个人如果未能精通过去的
历史,那就不能说完全掌握了他的专业。同样,一门专业如果单纯由基本概
念构成,仅仅有一些技术语言,而不涉及历史发展知识,那就根本称不上是
… Page 29…
专业。唯有历史发展知识才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和借鉴”。马汉同时也认识到,
通过历史研究战争,可能导致军官拘泥于过去和凭书本解决问题。所以,他
强调,战略的原则是不变的,而运用这些原则的方法必须变化。他还指出,
“凡是精通专业知识的军人,都不会被任何一成不变的制度所束缚。”
亨利·韦杰·哈勒克是马汉的学生,183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担任炮
兵工程师,参加过美墨战争,内战时任陆军总司令。1846年他出版了《军事
艺术和军事学基础》一书,这是最早论述军事理论的著作之一。与马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