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工程师,参加过美墨战争,内战时任陆军总司令。1846年他出版了《军事
艺术和军事学基础》一书,这是最早论述军事理论的著作之一。与马汉的《前
哨》相比,哈勒克的《基础》对军事学说作了更加系统和连贯的表述。它从
美国的角度来考察战争的历史和理论,从而引出了美国的军事政策。哈勒克
同卡尔霍恩、马汉一样,都主张国防必须依靠正规化、专业化的常备军。哈
勒克认为,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的原则是一门学问,只有通过专业教育才能
掌握,不能把现代军官的职责托付给未经训练的公民,这犹如不能让木匠干
医生的工作一样。他强调,美国的国防应当托付给一支由职业军官领导的有
经验的士兵骨干队伍,这支骨干队伍在战时应能迅速扩充,在战争中“必须
由科学来决定胜负”。哈勒克指出:“华盛顿在训练缺乏经验的部队掌握复
杂的军事技术时,曾遇到很大困难,他事后热切地告诉人们,平时战备何等
重要。所谓战备,并不是要在平时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随时准备投入战
斗,而是要建立一支数量少而在科学、复杂的军事专业上经过教育和训练的
队伍,这支队伍应作为庞大陆军的骨干或骨架,它能够将平时训练所得的技
术和能力传授给缺乏经验的新兵”。
以卡尔霍恩、马汉、哈勒克等为代表的关于建立正规化、职业化军队的
思想,成为美英战争之后美国军事思想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美国
的军事政策,对加速美国常备军队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海军的壮大与海防的巩固
在1812年的战争中,美国海军的弱小以及管理上的混乱无能,使美国蒙
受了许多损失。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加强海军建设。1815年初,詹
姆斯·麦迪逊总统在对国会讲话时要求国会维持一种国防体系,这种体系要
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卫通商,要有一系列防御工事来保卫海岸线,还要有
一支名副其实的正规陆军和整编过的民兵来守卫边疆,抵御入侵者。卡尔霍
恩在就任陆军部长后也力促国会加强海军建设。他说,在美国的战备工作中,
“海军……应占第一位,这是最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防卫方式”。正因为如
此,美国海军建设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海军部成立以来,一直是由一些职员协助一位文职部长指挥海军行
动。在一些专家的倡导下,1815年成立了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海军委员会
来协助海军部长工作。这个委员会一直存在到1842年,它解脱了海军部长的
许多行政负担,大大改善了海军工厂、医院和后勤供应的管理工作。在这个
委员会的影响下,国会对海军建设也更加重视。1816年参议院成立了“海军
事务委员会”,1822年众议院也建立了“海军委员会”,使国会有了专门研
究海军事务的常设机构。
1819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和平时期的海军长期建设规划。按照规
划,在8年中,国会每年提供100万美元,建造9艘装有74门火炮的战列舰,
12艘配备44门火炮的快速舰,3艘海岸防卫蒸汽炮舰。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
造舰计划。这个计划虽因经济衰退的影响未能完全付诸实现,但对海军建设
… Page 30…
的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后,美国像欧洲那样建造超级巨型战舰,到20
年代初,已拥有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舰。
由于海军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美国日益扩大的外贸,而对贸易造成威胁的
主要是只有小型快速船只的海盗,征服这些海盗用大型舰船无能为力,因此,
海军部又依赖国会的定期批准建成了一批小型军舰,并与快速舰或战列舰联
合编组为分舰队,分布在各大洋执行巡航任务。到1843年,海军已建成了6
个分舰队。
美国政府把新型军舰看作国家利剑,而把新型保垒看作盾牌,像重视海
军一样重视海岸防御工事建设。1794年到1807年战争恐怖期间,国家开始
构筑堡垒体系,但大部分不久便损坏了。1816年,国会拨款80多万美元执
行一项新的筑垒计划,麦迪逊指定了一个工程委员会负责海岸防御堡垒的建
设。这个委员会由工兵技术专家组成,其中包括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工程专家
西蒙·伯纳德。该委员会在1821年和1826年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种防御理
论,宣称防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海军,同时必须由海岸防御堡垒、内陆交
通网、正规军及组织良好的民兵来配合与支援,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牢固的海
防体系。1821年的报告提出要建设50个防御要点,而到1850年又提出建设
近150个防御要点。由于经济原因和没有战争的威胁,国会对这个计划热情
大大减退,致使计划未能如期顺利进行。到1826年,在沿海18个港口只建
了31个工事,且质量低劣。到三四十年代,情况出现转机,国会拨款数额也
有所增加,修筑工事的步伐才开始加快。到内战前,美国漫长的海岸线均已
设防,使旧的防御态势得到了较大改善。
(3)陆军建设的发展与军事教育的提高
战后在两任陆军部长——威兼·克劳福德和约翰·卡尔霍恩等人的正规
化思想的影响下,陆军建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并得到较大发展。
首先是指挥系统有了很大改进。在1812年的战争中,美国陆军部由于没
有建立支援勤务管理体系,陆军部长如牛负重,在少数职员辅佐下,除要处
理繁重公务外,通常还充当总军需官或兵站总监之类的角色,给战争带来了
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1815年国会批准设立了总参谋部,作为陆
军部长手下的一个办事机构,另设有军械部、卫生部、财务部、采购部、领
地部等机构。这些机构密切配合了陆军部长对军队的管理,提高了指挥系统
的效率。总参谋部几乎原封不动地保持到20世纪。在1812年作战指挥中暴
露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陆军部将陆军划分为战区和部,各由一位指挥官
独立指挥,陆军部长负责协调。这样,各指挥官往往难以合作,且对陆军部
长的过多干预不满。为克服这一弊端,1821年,国会将陆军高级指挥官削减
到只保留一名少将和两名准将。卡尔霍恩便命令唯一的陆军少将雅各布·布
朗前往华盛顿,并任命他为总司令,不失时机地建立起了一个集中指挥体系。
战后陆军的实力和编制也得到了加强。1815年3月,国会批准建立了一
支拥有1。2万人的陆军。除了战时和特别危急的情况,这是美国有史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支陆军。按照1812年的法案规定,陆军的编制为7个步兵团、4
个炮兵团,撤销了南北两大军区,代之以东方部和西方部。到1855年,国会
又将陆军编制定为15个团,包括8个步乓团、4个炮兵团、2个骑兵团、1
个骑兵来复枪团。1818年,炮兵成了独立兵种,包括野战、攻城防御和海岸
三种炮兵。
… Page 31…
美国从1812年的战争中认识到,缺乏训练有素的军官是难以取得战争胜
利的。因此,战后美国对军事教育十分重视。在1815年战争结束时,美国最
早的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濒临瓦解的厄运。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扶持
了这所军校的复兴。1817年,詹姆斯·门罗总统亲临西点视察,将极不称职
的原校长奥尔登·帕特里奇交付军法审判,任命西尔韦纳斯·塞耶接替校长。
塞耶任校长后,加强了对高质量职业军官的培养。他以法国军校教育为楷模,
起用马汉等著名军事教授,对学生讲授军事艺术和科学知识,同时,学校还
翻译和介绍了诺米尼 《战争艺术》等外国军事文献,开展科研工作。除西点
军校外,战后美国还相继建立了其他一些军事专业学校。这些军事院校为美
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结构的改善和军官队伍素质的提
高。在美国陆军军官队伍中,仅西点军校毕业生的比例,就从1817年的15
%上升到1860年的76%。
2。帝国的领土扩张与对外侵略
美国在军事上日益强大,进一步助长了帝国的扩张侵略野心。从杰斐逊
当政时起,美国就进入了大规模扩张领土时期。19世纪初的欧洲战争以及拉
丁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的独立运动,为美国的领土扩张提供了有利形势。1803
年,杰斐逊利用拿破仑在战争中遇到的困难处境,以 1125万美元从法国人手
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的大片土地,使美国的面积增长了一倍;1810年,
美国乘西班牙殖民地爆发革命运动之机,强占了西属佛罗里达的西部;1819
年,美国又以武力威胁的手段,以500万美元从西班牙人手中强购了东佛罗
里达,使美国的版图再度扩大。
为了进一步推行扩张政策,为愈演愈烈的扩张主义行径作辩护,门罗总
统于1823年发表了《门罗宣言》,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等三项原
则,其实质和目的是要在美洲建立霸权。在“门罗主义”思想影响下,美国
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剧,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印第安人的驱杀和对墨西哥的入
侵。
(1)对印第安人的战争
印第安人是居住在北美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15、16世纪,欧洲殖
民者侵入北美洲,就开始了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掠夺、奴役和屠杀。美国独立
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为了攫取市场和开辟种植园,加紧开拓疆
土。印第安人不仅未获得自由,反而受到了更残酷的迫害,历届美国总统均
实行灭绝印第安人的政策,有步骤地将印第安人向西部驱逐。1824年,美国
设立了由陆军部管辖的“印第安人事务局”,专门负责印第安人的搬迁。他
们强迫印第安人廉价出卖土地,然后把他们赶到贫瘠狭小的所谓“保留地”。
一旦印第安人拒绝搬迁,军队便诉诸武力,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激烈、残酷的
战争。
西密诺尔战争是同印第安人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前后经历
了三个阶段,也称三次西密诺尔战争。第一次发生在1817年至1828年,杰
克逊奉陆军部的命令,以报复西密诺尔人袭击佐治亚边境和捕捉逃奴为名,
进攻西属佛罗里达。杰克逊捣毁了印第安村庄,攻占了西班牙城镇,废黜了
西班牙总督,迫使西班牙割让了佛罗里达。在同西密诺尔人谈判中,美国蛮
… Page 32…
横要求对西密诺尔人实行强制迁移,遭到了印第安人的拒绝。第二次西密诺
尔战争爆发于1835年,美国先后动员了1万名正规军和3万名民兵参战,在
菲尔德·斯科特和扎卡里·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