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

第25章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第25章

小说: 诗海拾贝 作者:王美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失于偏颇的。应该说,苏轼的这首真情实感巧构思的悼亡词,在今
天对我们写出感人心者的作品来,仍有可借鉴之处。

  注释:

  ①宋·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②唐·白居易:《与元九书》,顾颉刚校点:《白居易集》,中
华书局1979年版,第960页。

  ③晋·陆机:《文赋》,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
1984年版,第22页。

  ④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
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校点本,第70页。

  (原载湖北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鉴赏》双月刊,1985年第5期
) 

真实的爱 优美的诗 

  ——谈《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什么是国风?“国者,诸侯
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①国风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民
间歌谣,大都是劳动人民随意歌唱的抒情小曲,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②。它是在传唱中日臻完善的。

  下面,我们来看《卷耳》这首诗。《毛诗序》言“《卷耳》,后
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
而无险讠皮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把诗旨说成辅佐朝
政,与实际内容不一致。《诗集传》说“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故赋此诗”,肯定此诗为后妃所作,亦无确凿依据。实际上,《卷耳
》是女子怀念征人的情诗,感情真挚,诗意深厚。

  对此诗的具体解释,古今学者亦有不同。从《诗集传》中,可以
看出朱熹的看法:“陟彼”句,是“托言欲登此崔嵬之山,以望所怀
之人而往从之,则马疲病而不能进。于是且酌金罍之酒,而欲其不至
于长以为念也”,诗中的“我”当然都指“采采卷耳”的女子。今之
学者,有的认为凡“陟彼”句,都是写妇人想象中的丈夫自我的情况
,凡“我姑”句,则写妇人自己的情况;有的则认为除开头4句以外
,都是妇人的想象。

  我们认为以上3种说法,以第三种最为妥帖。因为这种解释,至
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人称统一,层次清楚。开篇4句为第一部分,直
接写女子采卷耳时怀念征人,“我”,即妇人自称。以下诸句组成第
二部分,是妇人的想象,间接写自己的怀念,“我”,即妇人想象中
的征人自称。二是更觉其自然,更能表情达意。若照朱熹的说法,不
是想象,而是“托言”,诗就不免浅露做作。

  诗第一部分,直接写妇女想象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写女子采卷耳,采了又采,连浅的筐也采不满,这就暗写她心不在焉
。她干脆把筐置于大路旁,想起征人来。“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直接点明女子的怀念,是前两句的原因,也引起下文的想象,这一部
分虽仅短短4句,但由于诗人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来衬托对征
人的怀念,写得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第二部分,诗人展开想象,想象她的征人的情况,由此间接表达
自己的怀念,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什么是想象?陆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③,“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④。莎士比亚说:“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
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象为从来
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杳渺的
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与名目。”⑤诗,有想象,就有生命力,不胫而
走;没有想象,则像折断了翅膀的鸟无法飞翔。

  《卷耳》之所以耐人咀嚼,就在于它有想象,达到“八极”与“
万仞”。明代杨慎《升庵集》说它“原诗人之旨……盖身在闺门,而
思在道路,若后世诗词所谓计程应说到凉州意耳”,就承认它是有想
象的。诗中想象征人的情况,忽而想象他翻山越岭;忽而又想象他酌
酒自饮,藉酒遣愁;忽而想象他马疲仆病;忽而又想象他在长吁短叹
。想象之中,虽未著一怀念征人字样,却把妇人的一腔深情间接而强
烈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段想象也进而揭示了“采采卷耳,不盈顷
筐”这一结果句的原因,照应上文,使全诗结构严谨。

  像《卷耳》这样几乎通篇展示想象的诗篇在其后世也不乏佳作。
唐杜甫有一首《月夜》,写他于公元750年7月间,被安禄山叛军虏禁
长安的一个秋夜,怀念鄜州妻子儿女的深情。诗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
怀念妻子儿女,而想象妻子儿女的情况:儿女不知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在月下思念他,直至头发被雾沾湿了,手臂露在月光中也觉得
冷了,最后诗人希望全家能够合欢团聚。借助这些想象,就把诗人深
切的怀念,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不借助想象
而直接抒情难以达到的。由此,也可见《诗经》对后代诗歌影响之大
之深了。

  注释: 

  ①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国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1页。

  ②何休:《公羊传·注》。

  ③④晋·陆机:《文赋》,张怀瑾著:《文赋译注》,北京出版
社1984年版,第22页。

  ⑤《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

  (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语文》双月刊,1983年第2期) 

至情诗章 哀婉动人 

  ——谈李觏《哭十侄》 
  到官六月寄书回,未病封题死后开。

  一命至卑人尽得,九泉何事独相催?

  唯忧旅榇还乡远,况是亲丧继踵来。

  数世学文终若此,可怜门户转隳颓。

  诗是感情的产物,“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
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①。诗是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李觏的这首《哭十侄》正是诗人“感
于事”——在获悉其十侄逝世的噩耗“动于情”而作的。全诗情真意
切,哀婉动人。

  李觏没有兄弟,可见诗中所哀悼的十侄并非其胞侄。但诗人对其
十侄的哀悼之情是真挚深切的。诗的开头两句写十侄出仕赴任6个月
寄信回家,待到诗人收到十侄在未患病时写的此信时,十侄已病故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情。“到官”,指十侄出仕赴任;“六月”,一
作“六日”,“到官六月”,表明十侄赴任只是一瞬间的事。“封题
”,指写信。“未病封题死后开”,以“未病”与“死后”,“封题
”与“开”相对举,既表明十侄赴任处至诗人所在地路途遥远,又说
明十侄病故来得突然,令人心理上难以承受。诗人对十侄的深切悼念
之情也由此可见。

  三、四两句“一命至卑人尽得,九泉何事独相催”,较之开头两
句更为沉痛,将诗人的一腔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至卑”,指最平
常,这是就“人尽得”相对而言。“九泉”,特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此处代指阎王。在这两句诗里,诗人以极其不满的口吻责问“九泉
”的不公平——人人皆有平常的一命,为何偏偏要索去十侄的一命呢
?这也几乎是以一字一泪的至情悲语来表达诗人痛悼十侄的真情,颇
有艺术感染力。

  五、六两句继续抒写诗人的悲情。“榇”,是棺材;“旅榇”,
指十侄在异地的灵柩;“踵”,是脚后跟;“继踵”,指一个接着一
个,也即接连之意。“唯忧旅榇还乡远”,写诗人此时感到忧伤的是
十侄在外的灵柩返乡路途遥远,与上文“未病封题死后开”相呼应。
“况是亲丧继踵来”,这是说十侄的病故,何况在亲人接连逝世之际
呢?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诗人的妻子陈氏病故;时隔一年,他
的中女去世;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其母郑氏又与世长辞了。接
连遭遇不幸,诗人怎能不悲上加悲、哀感痛绝呢?

  最后两句“数世学文终若此,可怜门户转隳颓”,也仍是言诗人
的悲情。“门户”,即门第;“转”,是反而的意思;“隳颓”,指
衰落。这里,诗人慨叹其家族数代学文的不幸,自伤家世衰落,从而
,通过这一角度痛悼十侄逝世给家族带来的新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将
悲情拓深了一层。

  诗人在这首诗中,既未追述亡侄的生平,也未直接赞颂亡侄的功
业德行,而是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叙写诗人在获悉十侄病死异乡的噩耗
后哀其不幸——既哀悼十侄的不幸早逝,又痛悼其亲人相继去世,从
而,也间接地称赞了其侄。

  诗了这首诗,我们也就自然想起了唐代散文家韩愈的《祭十二郎
文》。韩文也是哀悼其侄病故异乡的,其内容也不在追述其亡侄十二
郎(韩老成)的生平和赞颂十二郎的功业德行,而在追叙他们叔侄二
人早年不幸的家境,描述亡侄成年后作者在外任职,叔侄二人分居异
地少有缘会面的苦况及作者与其侄生别死离的抱恨心境,也抒发了作
者获悉其侄病故异乡的噩耗后悲痛欲绝的真情。其语言也同样质朴无
华,其感情也同样深挚动人。由此可见,李觏在写作《哭十侄》与韩
愈在写作《祭十二郎文》时的情形基本相同,两篇作品在内容、情调
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体裁不一,《哭十侄》是悼诗,《祭十
二郎文》是祭文,写法上也不尽相同,因而,《哭十侄》并不因为有
《祭十二郎文》在先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我们只要细加揣摩《哭十侄》,则不难发觉诗中至少有九悲。诗
人的十侄病故,这是一悲;十侄出仕赴任“六月”便染病而亡,这是
二悲;十侄未患病时写的信寄到诗人手中却已是在十侄病故之后了,
这是三悲;人人皆有“至卑”的一命,可九泉偏偏要过早地索去十侄
的一命,也即十侄早逝,这是四悲;十侄的灵柩停放在异地,这是五
悲;其灵柩还乡路途遥远,这是六悲;诗人的亲属接连逝世,这是七
悲;诗人家族数代学文最终都像这样不幸,这是八悲;其家世因此衰
落,这是九悲。此九悲紧扣十侄病故这一中心,层层递进,从而,谱
写出了《哭十侄》这样一首悲歌,从诗人肺腑里流出来的悲歌。读之
,令人潸然泪下,掩卷唏嘘,郁郁不欢。

  注释:

  ①唐·白居易:《采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
局1979年版,第四册,第1370页。

  ②白居易:《与元九书》,同上,第三册,第960页。

  (原载《三角洲》文学双月刊) 

朱熹诗初探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等
,别称紫阳。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累赠宝谟阁直学士,谥号“文”。理
宗朝赠太师,追封徽国公,从祀孔庙。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