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展的必然性,描绘了农村变化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态
度。
1930年,普列姆昌德创办了大型文学月刊《天鹅》和周刊《觉醒》。这
两个刊物的创办,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推动了
印地语进步文学的发展,鼓舞印度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而斗争。
普列姆昌德在编辑这些刊物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其中较为
突出的有长篇小说《盗用公款》(1930)、《工地》(1932)、短篇小说集
《进军》(1928—1932)、电影剧本《纱厂工人》(1934)和《流刑犯》(1934)
等。
普列姆昌德一生中的最后两年是在贝拿勒斯度过的。他的最优秀的长篇
小说《戈丹》和短篇小说杰作《可番布》(又译《尸衣》)都是在这一时期
完成出版的。1936年4月,印度进步作家协会成立,普列姆昌德以主席的身
份起草了宣言,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 Page 95…
影响。此后,他一方面开始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圣线》,一方面又着手筹
办一个新的文学刊物。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积劳成疾,普列姆昌德于 1936
年10月8日与世长辞。
普列姆昌德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印度人民
的民族解放事业。他的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其中两部未完
稿),300篇左右的短篇小说,此外还写了一些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
并且翻译了几部外国文学作品。
普列姆昌德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认为文学的基础是生活,文
学必须为民族独立运动服务,必须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必须反映现实存在
的矛盾和斗争。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生活真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表
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印度人民对民族
解放的渴望。
其次,普列姆昌德是印地和乌尔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穷苦人民生活,
把农民作为正面主人公的作家。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以农村为背景,歌颂了
那些所谓地位卑下的人们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
开拓性的意义。
普列姆昌德被印度人民尊为“小说之王”。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生动
的艺术形象,语言简朴且大众化、口语化,情节安排合理。他给印度人民和
世界各国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戈丹》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最
高成就,也是印度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成果。
《戈丹》是反映印度农民问题的小说,揭示了农民贫困的社会原因,对
不平等的罪恶社会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何利的农民,家里有妻子丹妮娅、儿子戈巴尔
和两个女儿。这是一个贫穷的五口之家,他们租种了十来亩地,一年到头起
早贪黑不停地劳动。何利“最美丽的梦想”就是自己能买一头母牛。因为在
印度社会里,母牛不仅可以产奶,而且还是体面家庭的标志和膜拜的对象。
于是,何利从牧牛人手里赊来一头母牛,不料牛才弄到手,却被已分家的弟
弟希拉毒死了。具有宗法思想的何利遇事宁可自己吃亏而不愿伤害他人,因
此而吃了一场官司。何利的儿子爱上了年轻的寡妇裘妮娅,何利和妻子把她
收留在家,村里的“长者们”认为这是伤风败俗,开除了何利的教籍,罚去
了全年的收成,连房子也抵押了出去。尽管如此,何利并没有放弃买牛的梦
想,他准备用卖甘蔗的钱来买牛。收割甘蔗时,卖甘蔗的钱却全被高利贷者
拿走了,他买牛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不久,在高利贷者的盘剥下,何利由
一个佃农沦为雇农。后来,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条,出卖了自己的小女儿
来企图保住仅有的几亩地。这时的何利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他那买
牛的梦想还没有丢掉,拼命地做工挣钱,自己却在地里干活时倒下了,累死
在为了还债和买牛而奋斗的苦役中,而他卖命挣来的几个工钱也作为净化死
者灵魂所举行的“戈丹”——献牛仪式的费用,被祭司搜刮去了。
主人公何利是印度贫苦农民的典型,他善良、勤劳、备受压迫而尚未觉
醒,到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受苦的原因。小说的作者非常同情何利的不幸遭
遇,但又批判了他的愚昧、狭隘、逆来顺受的性格和不与任何人作对的人生
… Page 96…
哲学。何利这个人物形象是丰满且真实可信的。
小说所刻画的丹妮娅却是与何利不同的典型。她一反丈夫的懦弱卑屈,
具有十分突出的叛逆性格。这位印度的贫苦妇女善良温厚、心直口快而无所
畏惧,她看透了地主的罪恶,抓住每一次机会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抗议,
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情绪,显示出印度农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大趋势和
必然性。
这部小说着力描写了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揭示出农民极端贫
困的社会原因。大地主莱易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以民族斗争中坐过牢来欺
骗群众,何利和不少农民都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好主人。但他内心却十分狠毒,
千方百计勒索农民。他还通过与银行家、英国殖民者的勾结,取得了政治上
的地位以维护其反动统治。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30多年创作的结晶,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典型的人
物形象,而且也描写了城市生活,写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和斗争。小
说有城市和农村两条线索,对30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作了全面的描绘,扩大
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小说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戈巴尔这个人物刻画得很不成功。戈巴尔是青年
农民,没有他父亲那么多的旧意识,他憎恨地主和高利贷者,曾经在城里参
加了罢工。最后,他却走了下坡路,当上了小高利贷者。如果作者能站在时
代的高度,把他刻画成一代农民的形象, 《戈丹》将具有更深广的意义。
5。塔哈·侯赛因
(1)生平与创作
塔哈·侯赛因 (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
家和思想家,被人们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比较高的声誉。
1889年,侯赛因出生在埃及南部尼罗河畔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父亲
是甘蔗种植公司的小职员,家庭生活极清苦。侯赛因三岁时因患眼病,没有
得到适当的治疗而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强,被送进私塾,
接受伊斯兰教启蒙教育——背诵《古兰经》。1902年,13岁的侯赛因随哥哥
到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攻读各种宗教和语言课程。
1908年,侯赛因转入新成立的埃及大学。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给予
他很大的鼓舞,他克服了生理残疾带来的困难,刻苦学习,获得埃及大学颁
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
1914年,侯赛因公费留学法国,攻读历史、文学和外语。在此期间,他
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1918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1919年,侯赛因回到开罗,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在文学院
讲授古希腊、罗马史和法国近代史。1924年,埃及大学改为国立大学,由政
府直接管理,侯赛因担任文学院阿拉伯文学教授,后来又成为文学院院长。
西德基统治时期,他被撤去院长职务。1934年末,华夫党执政,侯赛因回到
文学院当院长。此外,他还担任过文学杂志主编、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和埃
及教育部部长等职务。他认为“教育对每个公民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需要”,
在任职期间实现了中学和中技的免费教育。1956年埃及作家协会成立,侯赛
… Page 97…
因当选为首任主席。1958年获埃及政府颁发的文学表彰奖。1973年逝世。
侯赛因在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称为“阿拉伯文学之
柱。”
侯赛因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14年,他以《纪念阿布·阿
拉》为题的论文,提出新的评论准则,获得埃及大学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
1918年,他又以论文《伊本·赫勒敦的社会哲学》再次获得博士学位,成为
第一个获得外国博士学位的埃及人。两篇博士论文奠定了侯赛因的文学地
位。
20年代前后,侯赛因主要从事教学及欧洲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最初,
他翻译了亚里斯多德的《雅典人的制度》和古希腊古典时期剧作家索福克勒
斯的几个剧作,向埃及人介绍希腊的古代文明。接着,他又向埃及读者介绍
法国剧作。1924年出版了包括几位法国著名剧作家作品的《戏剧故事集》,
翻译了拉辛的 《安德罗马克》和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查第格》,希望能够改
变当时埃及戏剧的落后状况。与此同时,侯赛因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和文学
史研究的文章。1926年发表的《论贾希利叶时代的诗歌》一书,对伊斯兰教
产生以前的阿拉伯诗歌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有后人伪造的,因此受到保守
派的围攻,这部作品也一度被政府查禁。但侯赛因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标准
是埃及新文学的一个胜利。这场革新与守旧的尖锐斗争,促使他开始创作自
传体小说 《日子》。此后,侯赛因发表的重要论著有《星期之谈话》(1925
—1926)、《哈菲兹与邵基》(1933)、《谈诗和散文》(1936)、《关于
我们的现代文学》 (1958)等。作者肯定了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
和地位,强调向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侯赛因在一个时期内还致力于小说的创作。1934年写的长篇小说《鹧鸪
的鸣声》,描写了埃及的游牧民、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一个游牧人
的姑娘与城市读书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反映了善与恶的矛盾。1943
年,他根据阿拉伯和伊斯兰古老传说而创作的《山鲁佐德之梦》,提出了当
代社会的各种问题。1944年写的《苦难树》,描写了一个埃及家庭三代人的
生动形象,反映了革新与保守之间的社会斗争。1948年写成的《大地受难者》
描写了埃及人民在封建王朝时期所遭受的黑暗统治,展示了当时埃及的社会
现实。除此之外,侯赛因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记小说,在文艺评论方面,他发
表了《诗歌与散文漫谈》、《文学良心明鉴》、《荆棘园》等文章和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