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夫等成立了“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2年4月,翻译出版了歌
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1921、1922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
但黑暗、落后的中国使郭沫苦的理想破灭,就是历来被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
也成为他寄托其抑郁和寂寞的所在。诗集《星空》中借抒写自然以求解脱的
诗篇就是诗人心灵受到创伤又渴望继续奋斗时留下的诗作。
第三阶段:回国(1923—1928)
1923年4月,郭沫若从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回到上海。与郁达夫等人
① 《郭沫若文集》第10 卷第178 页。
… Page 69…
合办 《创造周报》及《创造日》,并经常发表作品,这是前期创造社的极盛
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日益扩大,郭沫若的政治思想也有了较大
的变化和发展,逐渐从迷茫中走出来。他不仅高呼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
①
产阶级的精神”的口号,并且指出唯物史观的见解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
②
路” 。从此,《星空》里那种对自然的抒情描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女
神》中对工农的赞美。《前茅》便是诗人这一思想变化的真实写照。这一年,
郭沫若还写了历史小说《鹓》、《函谷关》;历史剧《卓文君》、《王昭
君》;新诗 《留别日本》;散文《梦与现实》等。
1924至1925年,有几件事对郭沫若的思想转变起了很大作用,其一是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此
书的翻译,使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开始减弱,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二
是 1924年春夏之交进行的社会调查,使他对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有了新的认
识;其三是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发主,军阀的暴行使郭沫若奋笔
疾书,起草了 《五卅案宣言》。从此,他由一个泛神论者成为激进论者,由
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随着世界观的改变,郭沫若的文艺观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要求进步的文艺家把握
住时代精神。1925年,他配合当时反帝形势的需要,写出一部三幕历史剧《聂
嫈》。
1926年1月,小说戏剧集《塔》出版。3月,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学院
院长,出版了译作《雪莱诗选》。7月,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
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4月,诗集《瓶》出版。5月,
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严厉声讨蒋介石镇压工农群众的罪行。8月4
日,郭沫若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8年初,诗集《前茅》、《恢复》,译作《浮士德》相继出版,
此时郭沫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大多数的人
们”的口号。2月下旬,郭沫若离开上海,流亡日本。
第四阶段:在日本10年 (1928—1938)
在日本的10年间,他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和古文字学,论证了中国
奴隶社会的存在,写了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
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
四种》、《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
者之一。此外,他还写了《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
伐途次》等自传、小说、散文等,并为中国左翼文学家在日本的刊物《质文》
撰稿。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那样,这“海外十年”,是郭沫若“保持活力,
①
埋头研究,补充自己” 的10年,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
研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阶段:抗战以后(1937—1978年)
②
1937年,芦沟桥事件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到祖国。《归国
杂吟》等7首诗就是归国前后感情的抒发之作。郭沫若在上海开展抗日宣传
①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载《创造周报》第3 号,1923 年5 月。
② 《泰戈尔来华的我见》,载《创造周报》第23 号,1923 年10 月14 日。
① 《我要说的话》,载1941 年11 月16 日重庆《新华日报》。
② 《战声·归国杂吟》。
… Page 70…
活动,主编《救亡日报》,组织战地服务团,以抗日为题材写了话剧《甘愿
做炮灰》。
1938年,郭沫若来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后担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领导文化界的抗日宣传工作。
皖南事变前后,郭沫若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6部
历史剧,1944年3月,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郭沫若写了《甲
申三百年祭》。1945年6月应邀出访苏联,写有《苏联纪行》。
1949年7月,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主席。新中国
成立后,他担任了领导职务,长期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并出版了《新华颂》、
《蔡文姬》、《武则天》等诗文和著作。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
林国际奖。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不仅是现代中国杰出的诗
人、作家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是继鲁迅
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①
(2)《女神》及其他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其中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尤为突出,对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巨大贡献。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
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歌56首,包括1916
年至1921年的诗作。《女神》共分三部分,每部分都受到外国诗人的不同影
响。第一辑收三首诗剧,受歌德影响较多;第二辑是《女神》精华所在,受
惠特曼影响很大;第三辑受泰戈尔影响。其中惠特曼对郭沫若产生的巨大魅
力,就在于他确立了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的自由诗的地位,表现出把一切的旧
套都摆脱干净的诗风,这与我国“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正好合拍。
《草叶集》雄浑、豪放的气势振撼着郭沫若的心灵,以致使他开了闸的作诗
欲又受到暴风雨般的煽动,几乎每天都能感到诗兴的猛袭。“五四”运动的
爆发,使郭沫若找到了抒发个人和民族愤恨的机会,他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
希望,便将自己的爱国热情抒发出来,融入到“五四”运动的大洪流中去。
于是,《女神》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爱国主义。郭沫若说:“五四
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
我的爱人一样。” (《创造十年》)。在《炉中煤》中,诗人自喻为正在炉
中燃烧的煤,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他怀着“火一样的心肠”,为他
心爱的“年青女郎”勾勒新颜,描绘理想,为她尽情歌唱,即使变成灰烬也
在所不惜。同时,他把养育他的地球当作母亲,无限深情地向她倾诉衷肠:
地球,我的母亲!
我过去,现在,未来,
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
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
(《地球,我的母亲!》)
《凤凰涅磐》和《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代表作。《凤凰涅槃》
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为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
①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34 页,唐彛鞅啵嗣裎难С霭嫔纭!
… Page 71…
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女神之
再生》取村于中国的神话传说,揭示的主题便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宇宙、新的
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批判、揭露,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是《女
神》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女神》中的诗作,处处通过抒情来表现鲜明的自
我特色,有一些诗篇,更是直接唱出了自我的颂歌。如在《天狗》中,诗人
把自我比作“如烈火一样地燃烧”,“如大海一样地狂叫”,“如电气一样
地飞跑”,称自我“是全宇宙的能底总量”。在《梅花树下的醉歌》篇中,
诗人公开宣称“我是个偶像破坏者哟”“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
透露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当然,诗人所歌唱的自我不是那种忧伤颓废、
孤芳自赏的自我,而是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
《女神》中还有许多诗是对劳动、对劳动群众的景仰和歌颂以及对大自
然的赞美。如《三个泛神论者》和《光海》、《梅花树下的醉歌》等等。在
《地球,我的母亲!》里,诗人认为“田地里的农人”是“全人类的保母”,
“炭坑里的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斯”。在《光海》中,他讴歌自然,
赞美自然,能够在“无限的大自然”里感受到“生命的光波”和“新鲜的情
调”。对劳动者的歌颂、对大自然的赞美使郭沫若的诗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中最具特色的篇章。它没有固定
的格律和形式,连韵脚也不押,但诗的内在旋律和诗人的感情节拍是一致的,
那些重叠反复的诗行表达了诗人澎湃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受到感
染。除自由体诗外,《女神》中还有一部分谨严的格律诗。如五言诗形式的
诗剧《棠棣之花》等等。
《女神》所显示出来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奇特的艺术构思,丰富的想象,
激昂的旋律,使之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新诗的一代新风。
发表于1923年的《星空》和1928年的《前茅》也是郭沫若的两部重要
诗集。
《星空》中所收诗歌均为1921至1922年在日本和上海所作。此时国内
政局混乱,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处在极端矛盾之中,诗中便常常流露出虚无主
义情绪,希望在大自然里或者在超现实的空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