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

第33章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第33章

小说: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泛林1方三百里,在狌狌东2。
  1 珂案:见海外南经“狄山”节注13。
  2 郭璞云:“或作猩猩,字同耳。”珂案:海内经云:“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即此。
  狌狌1知人名2,其为兽如豕而人面3,在舜葬西。
  1 珂案: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传说之异闻也。
  2 珂案:淮南子泛论篇云:“猩猩知?而不知來。”高诱注云:“猩猩,北方兽名,人面,兽身,黄色。礼记(曲礼上)曰:『猩猩能言,不离走(今本作禽——珂)兽。』见人狂走,则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来也。”后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出猩猩。”李贤注引南中志云:“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于路。又喜屩子,土人织草为屩,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屩,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屩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边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此所谓“狌狌知人名”也。
  3 郭璞云:“周书(王会篇)曰:『郑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状如黄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黄狗人面能言——珂)。』头如雄鸡,食之不眯(上二语系王会篇说奇干善芳词而误入郭注者,系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经本作址,孙星衍、郝懿行均校址——珂)封溪出狌狌,土俗人说云,状如豚而腹(宋本、藏经本作复,郝懿行云:一本作后——珂)似狗,声如小儿啼也。”珂案:水经注叶榆河云:“(封溪)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兀瘛H嗣妫费斩苏朴肴搜裕羯雒睿绺救撕门6杂锝谎裕胖薏凰岢F淙飧拭溃梢远瞎龋钅瓴谎帷!蔽酱艘病
  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1。
  1 郭璞云:“犀牛似水牛,猪头,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庳脚,三角。”珂案: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九字,王念孙校衍,是也。南次三经云:“祷过之山,其下多犀。”郭璞注云:“犀似水牛,猪头,庳脚,脚似象,有三,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好噉棘,口中常洒血沫。”可以为此注补充。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1,是司神于巴2,人请讼于孟涂之所3,其衣有血者乃执之4,是请生5。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6。
  1 郝懿行云:“水经江水注引此经作血涂,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九卷作孟余或孟徐。”珂案:今本水经注仍作孟涂。影宋本御览作孟徐,徐盖涂之讹也。
  2 郭璞云:“听其狱讼,为之神主。”
  3 郭璞云:“令断之也。”珂案:“水经注江水引此经作“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多巴字,无请字。影宋本御览六三九亦无请字。今本请字衍,巴字脱。
  4 郭璞云:“不直者则血见于衣。”
  5 郭璞云:“言好生也。”
  6 郭璞云:“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郝懿行云:“晋书地理志建平郡有秭归,无丹阳,其丹阳属丹阳郡也。水经注(江水)引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是此经十一字(谓『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十一字——珂)乃郭注之文,郦氏节引之,写书者误作经文耳。居属又巴属字之讹。”珂案:路史后纪十三注:“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巫山县志卷十七云:“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
  窫窳1龙首2,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3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4。
  1 郭璞云:“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而成此物也。”珂案: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原作反缚两手与发,与发二字衍,从王念孙、郝懿行校删),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又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郭云“复化而成此物”者,原本蛇身人面之天神(古天神多蛇身人面)窫窳,被杀而治活后,复化而成此怪物也。
  2 珂案:此龙首二字疑涉下龙首二字而衍。
  3 王念孙云:“知人名三字疑衍。”
  4 郝懿行云:“刘逵注吴都赋引此经云:『南海之外,有猰貐,状如貙,龙首,食人。』盖参引尔雅之文。尔雅(释兽)云:『猰貐类貙。』以引此经,则误矣。窫窳形状,又见海内西经。又北山经少咸之山说窫窳形状,复与此异。”珂案:据吴都赋刘逵注引此经,“其状如”下,当有“貙”字,“状如龙首”,则不词矣。郝懿行谓“参引尔雅之文”,非是;毋宁谓尔雅据经文之为愈也。至于北山经云:“少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形状复与此异”者,亦传闻不同而异辞耳。
  有木,其状如牛1,引之有皮,若缨、黄蛇2。其叶如罗3,其实如栾4,其木若蓲5,其名曰建木6。在窫窳西弱水7上。
  1 郭璞云:“河图玉版说,芝草树生,或如车马,或如龙蛇之状,亦此类也。”珂案:郭注“芝草树生”,藏经本树作横。
  2 郭璞云:“言牵之皮剥如人冠缨及黄蛇状也。”
  3 郭璞云:“如绫罗也。”郝懿行云:“郭说非也。上世淳朴,无绫罗之名,疑当为网罗也。淮南泛论训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是绫罗之名,非上古所有,审矣。又杨檖一名罗,见尔雅(释木),吴氏(任臣)云。”
  4 郭璞云:“栾,木名,黄本,赤枝,青叶,生云雨山;或作卵,或作麻,音銮。”珂案: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即郭注所说也。杨慎云:“栾借作丸,谓圆如鸟弹也。”亦可供参考。
  5 郭璞云:“蓲亦木名,未详。”郝懿行云:“蓲,刺榆也。尔雅(释木)云:『櫙,荎。』郭注引诗云:山有蓲,今之刺榆也。”珂案:郭注仅云:“今之刺榆也。”诗“山有蓲”是释文所引。
  6 郭璞云:“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珂案:海内经云:“南海之内(内原作外,据宋本改),黑水青水之闲,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有字疑衍)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上字原无,据王念孙、郝懿行校增)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墬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是郭注之所本。建木既“大爰过,黄帝所为”,又为“众帝所自上下”,盖天梯也(说详海内经“九丘建木”节注)。
  7 珂案: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弱水之名“弱”者以此。
  氐人国1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2。
  1 郭璞云:“音触抵之抵。”珂案:大荒西经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郭注:“人面鱼身。”郝懿行云:“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王念孙、孙星衍均校改互为氐,是大荒西经互人国即此经氐人国,乃炎帝之后裔也。
  2 郭璞云:“尽以上人,以下鱼也。”珂案:氐人国民盖神话中人鱼之类也。海内北经云:“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即此之属。唯彼手足俱具,此独“无足”耳。说详海内北经“陵鱼”节注。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1。其为蛇青黄赤黑2。一曰黑蛇青首3,在犀牛西。
  1 郭璞云:“今南方(虫丹)蛇(藏经本作蟒蛇——珂)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词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郝懿行云:“今楚词天问作『一蛇吞象』,与郭所引异。王逸注引此经作『灵蛇吞象』,并与今本异也。”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羿断修蛇于洞庭。”路史后纪十以“修蛇”作“长它”,罗苹注云:“长它即所谓巴蛇,在江岳间。其墓今巴陵之巴丘,在州治侧。江源记(即江记,六朝宋庾仲雍撰——珂)云:『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岳阳风土记(宋范致明撰)亦云:“今巴蛇?在州院廳側,巍然而高,草木叢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又云:“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是均从此经及淮南子附会而生出之神话。然而既有冢有庙,有山有港,言之确凿,则知传播于民间亦已久矣。
  2 珂案:言其文采斑烂也。
  3 珂案:海内经云:“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即此。巴,小篆作●,说文十四云:“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则所象者,物在蛇腹彭亨之形。山海经多称大蛇,如北山经云:“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北次三经云:“錞于毋逢之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是可以“吞象”矣。水经注叶榆河云:“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即郭注所谓(虫丹)蛇也。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1。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1 郭璞云:“穆天子传所谓豪马者。亦有旄牛。”珂案:穆天子传卷四云:“天子之豪马、豪牛……豪羊。”郭璞注云:“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又注豪羊云:“似髦牛。”可知旄、髦古通用,旄马即髦马也。又旄牛已见北山经潘侯之山。北山经云:“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敦薨之山亦有旄牛。
  匈奴1、开题之国2、列人之国并在西北3。
  1 郭璞云:“一曰猃狁。”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伊尹四方令云:『正北匈奴。』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晋灼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案已上三名并一声之转。”
  2 郭璞云:“音提。”
  3 郭璞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