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

第31章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第31章

小说: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水之闲,有木名曰若木。”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淮南墬形篇云:“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皆西极之若木也。
  3 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即此十日。十日,帝俊之子也。
  4 郭璞云:“庄周云:『昔者十日并出,草木焦枯。』(珂案:郭引庄周,盖齐物论文,惟『草木焦枯』作『万物皆照』。)淮南子亦云:『尧乃令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离骚所谓『羿焉毕日?乌焉落羽』者也。归藏郑母经云:『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汲郡竹书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明此自然之异,有自来矣。传曰:天有十日,日之数十。此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经(大荒东经——珂)又云:『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明天地虽有十日,自使以次第迭出运照,而今俱见,为天下妖灾,故羿禀尧之命,洞其灵诚,仰天控弦,而九日潜退也。假令器用可以激水烈火,精感可以降霜回景,然则羿之铄明离而毙阳乌,未足为难也。若搜(郝懿行云:『疑当为揆字之讹。』)之常情,则无理矣。然推之以数,则无往不通。达观之客,宜领其玄致,归之冥会,则逸义无滞,言奇(藏经本作奇言,孙星衍校同——珂)不废矣。”
  珂案:关于羿射十日之神话,始见于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郭注所谓离骚者。其后淮南子本经篇乃详载其事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郭引淮南子“羿射九日,日中乌尽死”云云,今本无之。而论衡各篇所引,尤与今本违异。对作篇云:“淮南书言:尧时十日并出,尧上射十日。”说日篇云:“淮南书又言:烛十日。尧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以故不并一日出也。”感虚篇云:“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均以射十日者为尧而非羿。所谓“儒者传书”,盖亦“淮南书”也。寻绎今本淮南子文义,下文既云“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固礼运所谓“选贤与能”之意,则以射日除害事径属之尧似较属之尧所使羿更近情理,或论衡作者所见乃真古本淮南子欤?疑关于射日除害神话,初本有两种民间传说,一属之尧,一属之羿。属之羿者更占优势,后人乃于古本淮南子“尧乃”下增“使羿”二字,以为今本状态,于是尧射日之神话遂泯,羿射日之神话独昌焉。至于郭注引淮南子云:“羿射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者,传“日中有踆乌”(淮南子精神篇),即三足乌,又称阳乌、金乌,天问所谓“彃日、解羽”者是也。本当是日之精魂,洞冥记又以为日驭。云:“东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揜乌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卷四)是又传说之演变也。
  雨师妾在其北1,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1 郭璞云:“雨师谓屏翳也。”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云:『蓱号起雨。』王逸注云:『蓱,蓱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初学记(卷二)云:『雨师曰屏翳,亦曰屏号。列仙传云:“赤松子神农时雨师。”风俗通云:“玄冥为雨师。”』今案雨师妾盖亦国名,即如(周书)王会篇有姑妹国矣。焦氏易林乃云:『雨师娶妇。』盖假托为词耳。王念孙云:“御览鳞介五(卷九三三)无妾字。”珂案:郭注亦只释雨师,未释妾义,或本无妾字欤?然据经文所写“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观之,则雨师妾当确如郝懿行所云,是一国名,特郭璞未审其义,祗释雨师耳。至御览引无妾字,亦不过偶然漏落,非关宏旨也。
  玄股之国在其北1,其为人衣鱼2食(鸟区)3,使两鸟夹之4。一曰在雨师妾北。
  1 郭璞云:“髀以下尽黑,故云。”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玄股民。大荒东经云:“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即此。
  2 郭璞云:“以鱼皮为衣也。”
  3 郭璞云:“(鸟区),水鸟也;音忧。”杨慎云:“(鸟区)即鸥,衣鱼食鸥,盖水中国也。”
  4 珂案:高诱注淮南子墬形篇云:“玄股民,其股黑,两鸟夹之。见山海经。”据此,经文则“使两鸟夹之”之“使”字衍,“其为人”下脱“股黑”二字。
  毛民之国在其北1,为人身生毛2。一曰在玄股北。
  1 郝懿行云:“毛民国依姓,禹之裔也。见大荒北经。”珂案:大荒北经云:“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则禹所“潜为之国”者,乃禹之裔修鞈所杀之绰人而非修鞈,郝云毛民禹裔,疑非。毛民乃黄帝之裔,说见大荒北经“毛民国”节注。淮南子墬形篇有毛民,高诱注云:“其人体半生毛,若矢镞也。”
  2 郭璞云:“今去临海郡东南二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而(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明藏本、御览九三三引、大荒北经注悉作面,作面是也——珂)体尽有毛,如猪能(御览九三三引作熊,属上读,作熊是也——珂),穴居,无衣服。晋永嘉四年,吴郡司盐都尉戴逢在海边得一船,上有男女四人,状皆如此。言语不通,送诣丞相府,未至,道死,唯有一人在。上赐之妇,生子,出入市井,渐晓人语,自说其所在是毛民也。大荒(北)经云『毛民食黍』者是矣。”珂案:太平御览卷三七三引临海异物志云:“毛人洲,在张屿,毛长短如熊。周绰得毛人,送诣秣陵。”又卷七九0引土物志云:“毛人之洲,乃在涨屿;身无衣服,凿地穴处;虽云象人,不知言语;齐长五尺,毛如熊豕;众辈相随,是捕鸟鼠。”即郭注所谓临海郡毛人也。
  劳民国在其北1,其为人黑2。或曰教民3。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4。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劳民,高诱注云:“劳民,正理躁扰不定。”
  2 郭璞云:“食果草实也。有一鸟两头。”郝懿行云:“郭注此语疑本在经内,今亡。又奇肱国有鸟两头,见海外西经,非此。”珂案:孙星衍校本亦以此二语系经文误入注中,初云照改,后又云,此不必改。揆此二语之意,均说图之词,当系经文无疑。孙初云照改后又云不必改者,或见御览七九0引亦已作注,则误当在御览引以前也。海外西经云:“奇肱之国……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亦系经文,可证此亦当是经文。
  3 郝懿行云:“劳、教声相近。”
  4 郝懿行云:“今鱼皮岛夷之东北有劳国,疑即此,其人与鱼皮夷面目手足皆黑色也。”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1。
  1 郭璞云:“木神也;方面素服。墨子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珂案:墨子明鬼下篇云:“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面状正方。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神曰:『无惧,帝享女明德,使予赐女寿十年有九;使若国家蕃昌,子孙茂,毋失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此即郭注所引;惟郑穆公郭引作秦穆公。论衡福虚篇及无形篇,亦均引作秦穆公。郑穆公无“明德”可考,秦穆公则尚有以五羊皮易百里奚举为相(史记秦本纪)、赦食骏马肉之野人卒得其助以克晋(吕氏春秋爱士篇)之类“明德”,故今本墨子作郑穆公讹也。尚书大传云:“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云:“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即此句芒也。然或又传为少皞之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使重为句芒。”则知古来传说本无定也。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吴任臣云:“哀帝乙卯岁也。”珂案:即公元前六年),待诏太常属臣望(吴任臣云:“太常初名奉常,景帝六年改,其属有六太、六令等官。望疑是丁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吴任臣云:“侍中加官也。光禄勋初为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龚,王龚也。”)、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吴任臣云:“奉车都尉武帝时置,秩比二千石。光禄大夫初为中大夫,亦太初元年改。秀,刘歆也。”)领主省。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五  山海经第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1。
  1 郭璞云:“从南头起之也。”珂案:郭注“从南头起之也”应作“从东南头起之也”。此经方位与海外南经所记方位恰相反。
  瓯居海中1。闽在海中2,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3。
  1 郭璞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音呕。”王念孙云:“御览州郡十七(卷一七一)引居作在。”杨慎云:“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欧人蝉蛇。』孔晁注云:『东越欧人也。』又云:『且瓯文蜃。』注云:『且瓯在越。』伊尹四方令云:『正东越沤,正南瓯邓。』疑瓯与沤、欧并古字通也。”珂案:瓯即东瓯,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又有西瓯,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地。
  2 郭璞云:“闽越即西瓯,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音旻。”吴任臣云:“郭璞以建安为西瓯,非是。寰宇记:郁林废党州经善劳县乃古西瓯居,非闽也。”郝懿行云:“建安郡故秦闽中郡,见晋书地理志。汉书惠帝纪:『二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颜师古注云:『即今泉州是其地。』”珂案:此泉州即今福建省福州。
  3 吴任臣云:“何乔远闽书曰:『按谓之海中者,今闽中地有穿井辟地,多得螺蚌壳、败槎,知洪荒之世,其山尽在海中,后人乃先后填筑之也。』”
  三天子鄣山1在闽西海北2。一曰在海中。
  1 郭璞云:“音章。”
  2 郭璞云:“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郝懿行云:“海内东经云:『三天子都在闽西北。』无海字,此经海字疑衍。”
  珂案:海内东经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字原作其,据王念孙、郝懿行校改)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又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海内经云:“南海之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