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

第3章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第3章

小说: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卷十三海内经(山海经第十八) 
  1。朝鲜、天毒 
  2。壑市 
  3。泛叶 
  4。鸟山 
  5。韩流生帝颛顼 
  6。不死山 
  7。肇山柏高 
  8。都广之野(后稷葬所) 
  9。若木 
  10。灵山蝡蛇 
  11。盐长国鸟氏 
  12。九丘建木 
  13。窫窳、猩猩 
  14。巴国(巴人) 
  15。流黄辛氏国 
  16。朱卷国黑蛇 
  17。赣巨人 
  18。黑人 
  19。嬴民、封豕 
  20。苗民神延维 
  21。鸾鸟凤鸟 
  22。(上山下囷)狗、孔鸟 
  23。三天子之都山 
  24。苍梧丘(舜葬所) 
  25。蛇山翳鸟 
  26。相顾之尸 
  27。伯夷父 
  28。幽都山、大幽国 
  29。钉灵国 
  30。伯陵生鼓、延、殳 
  31。鲧 
  32。番禺、奚仲 
  33。般 
  34。帝俊赐羿彤弓素矰 
  35。晏龙 
  36。帝俊八子 
  37。巧倕、叔均 
  38。炎帝子孙 
  39。鲧窃息壤 

  附录
  1。山海经叙录 
  1。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 
  2。东晋郭璞注山海经叙 
  3。旧本山海经目录 
  4。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 
  2。所据板本及诸家旧注书目 
  3。引用书目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  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
  南山经1之首曰(昔隹)山2。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3,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4而黑理,其华5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6,食之善走。丽?7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8,佩之无瘕9疾。
  1 王念孙云:“文选头陀寺碑文注引无经字。”珂案:无经字是也,说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1。
  2 郝懿行云:“任昉述异记作雀山,文选注王巾头陀寺碑引此经作鹊山。”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此经亦作鹊山;(昔隹),古鹊字。
  3 珂案:华,古花字;宋本作花,下同此。
  4 珂案:经文如谷与下文其名曰迷谷之谷,宋本均作榖,是也。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经云:『榖即今构树是也;榖构同声,故榖亦名构。』”
  5 珂案:华,光华。
  6 王念孙云:“类聚兽部引作有兽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关于猩猩之传说,见海经新释卷五“狌狌知人名”节注2。
  7 郭璞云:“?音几。”
  8 郭璞云:“未详。”
  9 郭璞云:“瘕,虫病也。”
  又东三百里,曰堂1庭之山,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黄金。
  1 郭璞云:“一作常。”珂案: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正作常。
  2 珂案:尔雅释木云:“棪,樕其。”郭璞注:“棪,实似柰,赤可食。”音掩。
  3 郭璞云:“水玉,今水精也。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场!怀嗨勺铀患邢纱!辩姘福毫邢纱疲骸俺嗨勺樱衽┦庇晔Γ褚越躺衽苋牖鹱陨铡Q椎凵倥分嗟孟删闳ァ!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1,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2,多白玉,多蝮虫3,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1 郝懿行云:“初学记二十七卷引此经作稷翼之山,多白玉。”珂案:王念孙云:“一切经音义九十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泽。”是也。
  2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3 郭璞云:“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1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2,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3,佩之不聋,可以为底4。
  1 郭璞云:“音纽。”
  2 郭璞云:“如人歌声。”
  3 郭璞云:“如破木声。”
  4 郭璞云:“底,躏也;为犹治也。外传曰:『疾不可为。』”珂案:底同胝,足茧也;可以为底,可以治足茧也。
  又东三百里柢山1,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2下,其音如留牛3,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4,食之无肿疾5。
  1 郭璞云:“柢音蔕。”珂案:经文又东,宋本无又字,经文柢山,宋本、吴宽抄本、明藏经本,柢上有曰字,此脱。
  2 郭璞云:“亦作胁。”郝懿行云:“广雅云:『胠,胁也。』经作魼者,盖同声假借字。”
  3 珂案:留牛未详;东山经首说之鱼“其状如犁牛”,郭璞云:“牛似虎文者。”或即此;留、犁音相近。
  4 郭璞云:“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死耳。”
  5 郝懿行云:“说文云:『肿,痈也。』”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1,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2,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1 郭璞云:“亶音蝉。”
  2 郭璞云:“类或作沛,髦或作发。”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珂案:经文有髦,太平御览卷九一三作有发。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1。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2,佩之不畏3。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付鸟)4,食之无卧5。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五○引此经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
  2 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阤。”
  3 郭璞云:“不知恐畏。”
  4 珂案:御览卷五0引此作鷩(付鸟),毕沅、郝懿行均校作鷩(付鸟)。
  5 郭璞云:“使人少眠。”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1,其阳多玉,其阴多青?2。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3,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4。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5,名曰灌灌6,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7。其中多赤?8,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9。
  1 郭璞云:“亦有青丘国在海外。”珂案:青丘国见海外东经(海经新释卷四)。
  2 郝懿行云:“?当为雘;说文云:『雘,善丹也。』初学记五卷引此经正作雘。”珂案:毕沅校本亦作雘。
  3 郭璞云:“即九尾狐。”
  4 郭璞云:“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
  5 郭璞云:“如人相呵呼声。”
  6 郭璞云:“或作濩濩。”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獾獾之炙。”高诱注:“獾獾,鸟名,形则未闻。獾一作获。”即此鸟也。
  7 珂案:见上文“猿翼之山”注1。
  8 珂案:?音儒;赤?,盖人鱼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七“陵鱼”节注1。
  9 郭璞云:“一作疾。”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其尾踆2于东海,多沙石。汸3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1 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无尾字。”
  2 郭璞云:“踆古蹲字,言临海上;音存。”郝懿行云:“说文云:『蹲,踞也。』又云:『?,倨也。』无踆字。”
  3 郭璞云:“音芳。”
  凡(昔隹)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1而龙首,其祠之礼:毛2用一璋玉瘗3,糈用稌米4,一璧,稻米、白菅为席5。
  1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三卷引此经作人身。”
  2 郭璞云:“言择牲取其毛色也。”珂案:毛谓祀神所用毛物也,猪鸡犬羊等均属之。此言“毛用一璋玉瘗”者,以祀神毛物与璋玉同瘗也。郭注不确,诸家亦竟无释。
  3 郭璞云:“半圭为璋;瘗,薶也。”
  4 郭璞云:“糈,祀神之米名,先吕反;稌,稌稻也,他睹反。”珂案:楚辞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5 郭璞云:“菅,茅属也;音间。”郝懿行云:“席者,藉以依神。”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1,西临流黄2,北望诸毗,东望长右3。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4。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5,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6,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7,其音如痹8,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9,见则其县多放士10。
  1 郭璞云:“音矩。”
  2 珂案: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见海内西经及海内经。
  3 郭璞云:“(诸毗、长右),皆山名。”珂案:诸毗亦水名,见后郭注。毗音符夷切,毕沅云。
  4 郭璞云:“细丹沙如粟也。”
  5 郝懿行云:“说文云:『距,鸡距也。』”
  6 珂案:吴任臣本有郭注“一作狸刀”四字,诸本俱无。
  7 郭璞云:“其脚如人手。”
  8 郭璞云:“未详。”
  9 珂案:自呼其名也;诗:“山鸟自呼名。”下文“其鸣自呼”、“其鸣自詨”等均此意。
  10珂案:关于鴸之神话,参见海经新释卷一“讙头国”节注2及卷五“苍梧山”节注2。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1,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2,其音如吟3,见则郡县大水4。
  1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长右作长舌。”
  2 郭璞云:“以山出此兽,因以名之。”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长舌。”
  3 郭璞云:“如人呻吟声。”
  4 珂案:宋本郡县上有其字,是也。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1。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2,其音如斲木3,见则县有大繇4。
  1 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此经作克光之山,其阴多铁。
  2 郭璞云:“滑怀两音。”
  3 郭璞云:“如人斫木声。”
  4 郭璞云:“谓作役也。或曰其县是乱。”珂案:繇、乱形近易讹。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1 郭璞云:“今东海祝其县西南有羽山,即鲧所殛处,计其道里不相应,似非也。”珂案:鲧殛羽山见海经新释卷十三“鲧窃息壤”节注4。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
  1 郭璞云:“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见张氏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