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

第16章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第16章

小说: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郭璞云:“未闻也;珚音堙。”珂案:水经注谷水引此经作(王囷)玉,影宋本太平御览卷六二引作(王困)玉;玉篇云:“(王囷),齐玉,奇殒切。”则珚玉盖(王困)玉之讹也。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1,多备(人改木)木2,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3。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4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1 郝懿行云:“樗当为(木乎);说文云:『(木乎)木出橐山。』谓此也。”
  2 郭璞云:“今蜀中有备(人改木)木,七八月中吐穗,穗成,如有盐粉着状,可以酢羹;音备。”珂案:经文备(人改木)木,王念孙云:“木字疑衍。”
  3 郭璞云:“萧,蒿;见尔雅。”郝懿行云:“尔雅云:『萧,荻。』郭注云:『即蒿也。』”
  4 郭璞云:“黾,蛙属也。”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1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谯。”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1,其木多棕柟,多竹箭,其兽多(牛乍)、牛粒颍淠穸帔嚕玻溲舳嘤瘢湟醵嗵F浔庇辛盅桑惶伊郑常枪阍比倮铮渲卸嗦恚础:鲅桑绷髯⒂诤樱渲卸喃娪瘢怠
  1 郝懿行云:“山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南。”
  2 珂案:宋本鷩上有赤字,何焯校亦增赤字。
  3 郭璞云:“桃林,今宏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饶野马山羊山牛也。”珂案:桃林,毕沅说即邓林,是神话中夸父弃杖所化而成林者;见海经新释卷三“夸父与日逐走”节注6。
  4 珂案: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此经,多马下尚有造父于其中得骅骝騄耳之乘以献穆王十六字,或系逸落之郭注误入经文也。
  5 珂案:珚玉亦当为(王囷)玉,已见上文傅山注3。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1,其状如橚2,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肃)3。(纟昔)4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5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6。
  1 珂案:经文苦辛,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均作苦莘,邵恩多校本同。
  2 郭璞云:“即楸字也。”
  3 郭璞云:“黑砥石生水中。”
  4 郭璞云:“(纟昔)音藉。”
  5 珂案:经文出,宋本、毛扆本作至。
  6 王念孙云:“门水出于河云云,乃郭注误入正文,水无出河出江之理,作至于是也。”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1,以六月祭之2,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1 汪绂云:“此条无中岳,而曰岳在其中,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王者于此以时望祭四岳,以其非岳而祭四岳,故曰岳在其中;此殆东周时之书矣。”
  2 郭璞云:“六月亦岁之中。”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1。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2,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3,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4,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5。
  1 郭璞云:“与或作舆;下同。”
  2 郭璞云:“帝台,神人名;棋谓博棋也。”
  3 郭璞云:“祷祀百神,则用此石。”
  4 郝懿行云:“说文云:『蓍,蒿属。』广雅云:『蓍,耆也。』”珂案:蓍音尸,埤雅云“草之多寿者”,古取其茎为占筮之用。
  5 珂案:簳音干,箭干也。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1。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2,其名曰焉酸3,可以为毒4。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1 郭璞云:“举觞燕会,则于此山,因名为鼓钟也。”
  2 郭璞云:“叶三重也。”
  3 郝懿行云:“焉酸,一本作乌酸。”珂案:太平御览卷四二引此经正作乌酸。
  4 郭璞云:“为,治。”郝懿行云:“治去之也。”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1。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上艹下瑶)2草,其叶胥成3,其华黄,其实如菟丘4,服之媚于人5。
  1 郭璞云:“音遥;或无之山字。”
  2 郭璞云:“亦音遥。”
  3 郭璞云:“言叶相重也。”
  4 郭璞云:“菟丘,菟丝也。”
  5 郭璞云:“为人所爱也;一名荒夫草。”珂案:《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云:“赤帝(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此瑶姬神话之概略也。别赋注引高唐赋(今本无)记瑶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乃与此经所记之女尸化为(上艹下瑶)草契合焉,知瑶姬神话乃(上艹下瑶)草神话之演变也。此一神话,又再变而为瑶姬于巫山助禹治水,则唐末道士杜光庭于镛城集仙录所记是也,而群众之意愿体现于斯矣,至今巫峡民间犹传述之。参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7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1,赤若丹火,善詈2。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3。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4,服之不瘿。
  1 郭璞云:“即豚字。”毕沅云:“借遯字为之,逐又遯省文。”郝懿行云:“遯,古文作?;是此经之逐,从遯或?省,当读为豚。”
  2 郭璞云:“好骂人。”毕沅云:“即山都也。”珂案:毕说是也;是盖山都、山?、山(犬喿)、枭阳之类,乃传说中猩猩、狒狒之神话化也。礼曲礼云:“猩猩能言。”唐国史补云:“猩猩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曰。”云云,此同于山膏之“善詈”也。
  3 郭璞云:“字,生也;易曰:『女子贞不字。』”
  4 珂案:无条已见西山经皋涂之山,与此同名异物。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1,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口垔)2。
  1 郭璞云:“音鞭。”
  2 郭璞云:“食不噎也。”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1。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2,其名曰文文。
  1 郭璞云:“放或作效,又作牧。”
  2 郭璞云:“好呼唤也。”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1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2。有草焉,其状叶如榆3,方茎而苍伤4,其名曰牛伤5,其根苍文,服者不厥6,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7,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1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此经作大苦,毕沅校本亦作大苦,今本作大,而郭注无音,知本为苦字明矣。
  2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麋,疑瑂之假借字也。说文云:『瑂,石之似玉者,读若眉。』”
  3 珂案:经文其状叶如榆,王念孙、郝懿行并校其叶状如榆;毕沅本作其状如榆,无叶字。
  4 珂案:苍伤,苍刺也。方言卷三郭璞注云:“山海经谓刺为伤也。”即指此。
  5 郭璞云:“犹言牛棘。”
  6 郭璞云:“厥,逆气病。”
  7 珂案:尔雅释鱼云:“龟三足,贲。”郭璞注此经谓“今吴兴有三足六眼龟”,亦异闻也。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1,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2。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鱼仑)3鱼,黑文,其状如鲋4,食者不睡5。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腾(马改鱼)6鱼,状如鳜,居逵7,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8。
  1 郭璞云:“初生先作穗,却着叶,花生穗闲。”
  2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经霆上有畏字。”珂案:太平御览卷十三引同。不畏霆,言不畏霹雳也。
  3 郭璞云:“音伦。”
  4 郝懿行云:“广雅云:『鰿,鲋也。』即今之鲫鱼。”
  5 郝懿行云:“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作食之不肿,太平御览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肿。”
  6 郭璞云:“音腾。”
  7 郭璞云:“鳜鱼,大口大目细鳞,有斑彩;逵,水中之穴道交通者。”珂案:鳜音桂。
  8 郭璞云:“?,痈属也,中多有虫。淮南子曰:『鸡头已?。』音漏。”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1。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2,黄华黑实3,服者不怒。其上多玉4,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帝)鱼,状如?蜼5而长距,足白而对6,食者无蛊疾7,可以御兵。
  1 郝懿行云:“言草木屯聚如仓囷之形也。”
  2 郭璞云:“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离骚曰:『靡萍九衢。』”
  3 珂案:艺文类聚卷八八引此经作黑叶。
  4 郭璞云:“此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诗含神雾云。”
  5 郝懿行云:“?当为盩,广雅云:『狖,蜼也。』狖、盩声相近。郭注尔雅云:『蜼似猕猴。』(鱼帝)即鲵也,鲵省作儿,周书王会篇云:『儿若猕猴。』与此经合。”珂案:王念孙亦校?作盩。盩音舟。
  6 郝懿行云:“对盖谓足趾相向也。”
  7 郝懿行云:“北次三经云:『人鱼如(鱼帝)鱼,四足,食之无痴疾。』此言『食者无蛊疾』,蛊,疑惑也;痴,不慧也:其义同。”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1。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2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上艹下朮)3,白华黑实,泽如蘡薁4,其名曰(上艹下瑶)草5,服之不昧6。上多美石7。
  1 郭璞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珂案: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2 郭璞云:“音郁。”
  3 郭璞云:“(上艹下朮)似蓟也。”
  4 郭璞云:“言子滑泽。”汪绂云:“蘡薁蔓生,细叶,实如小葡萄,或以为樱桃,或以为葡萄,皆误。”郝懿行云:“盖即今之山葡萄。”
  5 珂案:此(上艹下瑶)草与上文姑媱之山(上艹下瑶)草同名异实。
  6 珂案:经文不昧,王念孙校改不眯;不眯,不厌梦也,已见上文西次四经“英鞮之山”注2。
  7 郭璞云:“次玉者也;启母化为石而生启,在此山,见淮南子。”珂案:启母化石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