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

第12章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第12章

小说: 山海经校注 [晋]郭璞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1金玉。濩濩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3。
  1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多藏黄金玉,义与此同。”
  2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3 珂案:经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吴任臣本同。又吴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2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兹。”
  2 郭璞云:“音寇。”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邑)水1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郯水。”
  又北二百里,曰沂1山。般2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祈。”
  2 郭璞云:“音盘。”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1。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郝懿行云:“婴疑燕声之转,未必取婴带为义。”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1,其鸟多鹠2。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3。
  1 珂案:经文橐,宋本作橐驼,已见上文北山经虢山。
  2 郭璞云:“未详。或曰,鹠,鸺鹠也。”
  3 郭璞云:“未详。或作鲵。”郝懿行云:“师,玉篇作鰤,非也。郭云或作鲵者,师、鲵声之转,鲵即人鱼也,已见上文。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食,不尔有毒也。』正与此经合。”
  又北四百里,曰干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2,其鸣自詨。
  1 汪绂云:“据此,则干当音干。”
  2 郝懿行云:“獂当为豲,见说文。”珂案:毕沅校本獂正作豲。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1,其名曰罴2。
  1 郭璞云:“川,窍也。”毕沅云:“尔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窍。』则川当为州。”珂案:经文川,王念孙、孙星衍并校作州。
  2 郝懿行云:“藏经本作罴九,郭氏图赞亦作罴九,疑经文罴下有九字,今本脱去之。”珂案:经文罴,王念孙、孙星衍亦均校作罴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1 郭璞云:“未详。”珂案:蒲夷鱼疑即冉遗鱼,已见西次四经英鞮之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门之山1,无草木。
  1 珂案:海内西经云:“鴈门山,鴈出其闲。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见海经新释卷六“鴈门山”节注1。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1,其风如(风劦)2。西望幽都之山3,浴水出焉4。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1 郝懿行云:“说文、玉篇引此经并作惟号之山。”
  2 郭璞云:“(风劦),急风貌也;音戾。或云,飘风也。”
  3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内,见海经新释卷十三“幽都山”节注1。
  4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1。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2玉。其祠之,皆玉,不瘗3。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4。
  1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兰之类,音昌代反。”珂案:经文藻茞,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疑是藻珪之误,其说近是,可供参考;古祠神皆以玉瘗,未闻以聚藻香草瘗者。参见中山首经篇末注2。
  2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3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4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四  山海经第四    东山经
  东山经之首,曰樕蟊(矛改朱)1之山,北临干昧2。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之鱼,其状如犁牛3,其音如彘鸣4。
  1 郭璞云:“速株二音。”
  2 郭璞云:“亦山名也;音妹。”
  3 郭璞云:“牛似虎文者。”
  4 珂案: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止作其音如彘,无鸣字,是也。
  又南三百里,曰藟1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师2。
  1 郭璞云:“音诔。”
  2 郭璞云:“科斗也,尔雅谓之活东。”
  又南三百里,曰栒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1,其名曰(上此下虫)2鼠,见则其邑大旱。3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4,其喙如箴5,食之无疫疾。
  1 郝懿行云:“毛,说文作尾。”
  2 郭璞云:“音咨。”
  3 郭璞云:“音枳。”
  4 郝懿行云:“儵即鯈字。”
  5 郭璞云:“出东海;今江东水中亦有之。”
  又南三百里,曰勃?1之山,无草木,无水。
  1 汪绂云:“?,古齐字。”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減水1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魚2。
  1 郭璞云:“音同减损之减。”郝懿行云:“减即减损之字,何须用音,知经文必不作减,未审何字之讹。”
  2 郭璞云:“一名黄颊;音感。”
  又南四百里,曰姑儿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1。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1 郭璞云:“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泺1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1 珂案:泺音落。
  又南三百里,曰柟山1,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2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1 郝懿行云:“柟即豺别字。”
  2 郭璞云:“未详;音序。”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其中多鯈(鱼改虫)(虫庸)1,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1 郭璞云:“条容二音。”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1,其上多玉2,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3,其鸣自?。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4,其中多水玉。
  1 郭璞云:“即东岳岱宗也。今在泰山奉高县西北,从山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也。”珂案: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县北。
  2 珂案: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此经玉作石。
  3 珂案:狪音通。
  4 郭璞云:“一作海。”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1,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2。
  1 郭璞云:“一作涯。”
  2 郝懿行云:“羸当为蠃,字之讹;茈蠃,紫色蠃也。”珂案:吴任臣、何焯、毕沅校同;汪绂本正作蠃。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蟊(矛改朱)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耳申)用鱼1。
  1 郭璞云:“以血涂祭为(耳申)也。公羊传云:『盖叩其鼻以(耳申)社。』音钓饵之饵。”珂案:经文及注文之(耳申),汪绂本、毕沅本均作衈,郝懿行亦校作衈,谓衈者衅也,将刲割牲以衅、先灭耳旁毛荐之;又谓郭引公羊传乃谷梁传之误。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1,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愍2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3,其名曰軨軨4,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1 郭璞云:“此山出琴瑟材,见周礼也。”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高诱注云:“空桑,地名,在鲁也。”又文选思玄赋旧注云:“少皞金天氏居穷桑,在鲁北。”均即此。
  2 郭璞云:“音旻。”
  3 郭璞云:“或作吟。”
  4 郭璞云:“音灵。”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谷1而无水,多鸟兽。
  1 珂案:谷当作榖,诸本皆误,唯吴任臣本作榖,是也。
  又西南四百里,曰峄1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2,其中多蜃珧3。
  1 郭璞云:“音亦。”
  2 郝懿行云:“尔雅疏引此经作激汝之水,玉篇同。”
  3 郭璞云:“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属;肾遥两音。”郝懿行云:“尔雅云:『蜃小者珧。』即小蚌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鱼1,其状如胏2而有目3,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4。
  1 郭璞云:“音鳖。”珂案:文选江赋注、太平御览卷九三九引此经鱼上有之字;御览珠蟞作珠鳖,吕氏春秋本味篇作朱鳖,郝懿行云,珠朱、蟞鳖并古字通用。
  2 珂案:经文胏,宋本、汪绂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并作肺,作肺是也。
  3 郝懿行云:“此物图作四目;初学记八卷引南越志云:『海中多珠鳖,状如胏(珂案:蕴石斋本初学记作肺),有四眼六足而吐珠。』正与图合,疑此经有目当作四目,字之讹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
  4 郭璞云:“无时气病也。吕氏春秋曰:『澧水之鱼,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鱼之美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1。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2,名曰犰狳3,其鸣自?,见则螽蝗为败4。
  1 郝懿行云:“南山经虖勺之山下多荆杞,此经作芑,同声假借字也;下文并同。”
  2 郭璞云:“言佯死也。”
  3 珂案:经文犰狳,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犬几)狳,音几余。
  4 珂案:说文十三云:“螽,蝗也;蝗,螽也。”螽蝗只是一物。经文螽蝗为败,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虫蝗为败,于义为长。“为败”者,郭璞注云“言伤败田苗”,是也。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