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
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
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
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
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
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
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
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
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
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
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
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
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
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
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
帮到你的忙。
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
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
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
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
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
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
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
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
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
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
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
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
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
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
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
觉。
□ 广结善缘怎么讲?
「缘」是关系的意思。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利利他的关系
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广结善缘。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学佛之后,到处跑道场,见人就结缘,变成了疲于奔命、忙于应
酬,毫无原则的护法、说法、弘法。如此出钱、出力而无自修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依止,
从表面看,他们的确是结了很多人的善缘;但事实上他们对人、对己、对道场,都没有做到
比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帮助。虽然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但不一定处处都需要他们;虽然许
多人都可以接触到他们,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从他们那儿得到有力的帮助。
这种结善缘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饭布施一个人,可以勉强吃饱,用一石米布施一个
人,可以维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饭布施一百个即将饿死的人,结果是没有一
个人能够活命。但是,若以此碗饭布施一个人,至少还能使这个人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
斗米来布施一万个即将饿死的人,固然是广结了善缘,但结果是没有一人能够多活一天。所
以,广结善缘应该是有原则,且量力而为的。如果有力量救济全世界而不虞匮乏,那就应该
无限制、无分别地平等布施,无远弗届,无微不至;如果仅有微弱的力量,则应该集中起
来,选择急需援救和护持的对象。比如说和自己比较熟悉、亲近、关系较深的人,即家人、
亲人、师长、友人等为优先;否则,自不量力地去广结善缘,是不切实际的。
若从三宝的立场来说,广结善缘是指无差别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众生,有教
无类,不论程度的高下、财富的有无、权势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能的深浅,对他们都是
有求必应。因此,三宝接受一切供养,绝不挑剔;任何人只要发心供养,不论数量多少,也
不论财物品类,都是以慈悲心、欢喜心来接收。此在释迦世尊的时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
他们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也不拘食物的的种类、质量,有什么就接受什
么,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满钵或适量即止。这就是以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
家饭,广度有缘人。」布施他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由于一般人的财力、物力、体力、智力和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无原则地广结善
缘,不但效果不彰,还可能会招致无谓的困扰。有的情形是,虽然自己已竭尽全力,甚至已
影响到家庭的生计、个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应却是令人怨愤、遭人猜疑,如此的结果更可
能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和道心。世尊曾于《遗教经》中告诫弟子:比丘乞化人间,应如蜜蜂从
花间采蜜,不得损伤到花朵的颜色与香味。因此,居士们若不自量力地广结善缘,则三宝虽
无意伤你,你却可能因三宝而受到伤害,求升反堕,岂不愚疑!所以,护持三宝应该有中
心、有重点、有原则。应救济贫病,但也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远近、亲疏之别,不能不切
实际,一味地讲求平等布施。
其实,原则性和重点性的护持、布施,也是广结善缘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一人成
佛,佛能广度众生,你也就间接地与一切众生结了善缘。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饭凡
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
(初果圣人)。」乃至饭一已至无修无证程度的大解脱人,功德当然更大,以此类推。供
养、布施、护持三宝,可分为两个重点:
①对于整个佛教的现在和未来有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事业的护持,就是广结善缘。
②对于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纵然是默默无闻,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愿意护持
的,就足以证明此人物已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这也是广结善缘。
由此二点可知:对于著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赞助护持,未必就是锦上添花;对于无
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供养、布施,也不可以存有雪中送炭的念头,最重要的是能够掌握
重点及量力而为。
□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佛教只说结缘和了业,那是指结善缘了恶业,没有「了缘」的说法。
结缘的意思,是对没有善缘或善缘不足的人,使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世法的帮助和佛法
的引导,大家增长善缘,彼此互助,走上学佛修行成佛的路。因此,尽自己之所知所能与所
有,跟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众生广结善缘,是应该的。不过,结缘并不是投资,而是施予,不
该想到回收。以一己之力广结善缘而影响他人也广结善缘,就是布施。小则能够造福自己当
下所处的社会,增进彼此的幸福;大则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成为人间净土。
至于「了缘」,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名词,是由于因果观念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而产生
的误解。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对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也是对的,结果却由男女彼
此恩爱而衍生为彼此互欠,而既然互欠,就应该再来结为夫妇,互相偿还,于是成为所谓的
「了缘」。流行于民间的武侠小说、神怪小说以及各种故事传说,都有三世夫妻七世夫妻等
的说法。既是三世夫妻,那么做了一世夫妻,应该还有二世;做了二世夫妻,也还有一世;
要做完三世之后才能分手。有些民间信仰的鸾坛和乩童,以及无稽的命相和江湖术士,以如
下论调告诉人:要了宿世姻缘,一定要和某人配为夫妇,如果不接受这样的安排,就会发生
家庭变故乃至生命危险。有些神棍也就藉此而就,了一度缘、数日缘乃至数年缘,使异性受
骗失身。
根据佛法,男女之间的关系既然有恩有怨,永无了期,那就不仅是三世七世而是无量
世。所以《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可以说,任何异性都曾
经是我的配偶,那是永远了不完的恩怨。只有恩而没有怨的夫妇是很少的,何况即使彼此有
恩无怨也是情执;既有情执,就难以舍离,岂只是三世夫妻七世姻缘?应该是无量世的恩爱
关系。唯有彼此因缘成熟而业力相当才能结为夫妇,如果把违背社会伦理的男女关系称为了
缘,既为世法所不容,更为佛法所不许,那会使更多人受到不良影响,是造了更多的恶业。
佛法说应结善缘而了恶业,凡是易于产生恶业后果的任何因缘,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还敢玉
石俱焚、自毁毁人?因为非分的男女关系,都会为对方、为第三者乃至给更多人带来灾难,
所以「了缘」的传说,不知害了多少人。
冤家宜解不宜结,不正当的、非分的、为社会伦理所不许的男女关系,都应视为冤家相
逢、恶业显前,切勿听信「了缘」的说法,应该相信了业的观念。那就是欠人的应该还,对
所有逆境鼓起勇气加以解决,还债越多负担越轻。我们并不认为凡是男女关系都是造恶业,
事实上正当的夫妇是人间伦理的基础。但是,如果鼓吹了缘而影响善良风俗,那就是造恶
业,不仅来生不能成为夫妇,更会遭受可怕的恶报。
出家人,不论男女,也会受到异性的挑逗、引诱或试探。出家人都是凡夫,都不是离欲
的阿罗汉,所以佛经中说男女之欲最可怕。如果追究我们每个人的过去因缘,都曾是无量众
生的眷属;若要了缘,就得跟一切众生继续不断地成为夫妇,根本不可能有出家的机会。因
此,如果出家人也相信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