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
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
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㈥、不正见: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
①、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
我执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我见”,也叫做“身见”。我
执并非是听完无我,相信无我,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就无此烦恼,
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
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
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
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胁时,他会怕死,此怕
死的行为不是我见,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
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就
可破除之。
②、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生起断、常见,称为“边见”。先有我见,才有边见。
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称为“断见”。
③、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
)。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
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既
是“无果”。有些人认为杀死鸡鸭无需受报,鸡鸭是生下来让人吃的,此属
于“无果”。世间有三世,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
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加以
毁谤。
④、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就认
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这些都是“
戒禁取见”。
⑤、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已见,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
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认为是最正确的,也是见取见;比如你
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边见”中的“断见”,而你却执著这种见解是
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的思想、知见是正
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
作怪,并非我见。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
(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
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才能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惑。
二、随烦恼:
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共有二十个。
㈠、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说,现在人家骂你,
你再做其它事务,不理会他,过后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气暴躁的人,
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矿的人,生气后就没事了,忿心所比较多,怀恨心
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怀恨在心。有些人现
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越想越恨。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意
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③、恼:有了忿恨后,越想越苦恼,身心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并以
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苦恼。
④、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像他对我
不仁,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而“恼”罢了,
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这种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没能力反抗,因
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烦恼,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
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路过见到一些猫、狗等小动物,他都无缘
无故地踢一脚,这是没有恼,但是有害的心理,没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
定要打死;看见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
那就是害的心。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经常损害别人。
⑤、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
地位、财富等。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
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没人惹你,是
自己不能忍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⑥、诳:虚伪的夸大,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比如有人
问一个问题,你不会,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乱答;或
是原本你无能力,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甚至无德之徒以种种虚假的行为
表现,让人家以为他有德行,此亦称为诳。此烦恼有欺骗他人的心理。
⑦、谄: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
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
的心态。
⑧、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而是后悔做错了事,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恐怕
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还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
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
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⑨、骄:对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悦。漂亮的女人,大多数都是心高气傲:甚至有些
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就高傲起来;或是有些人会缝衣、
理发,事成后,就到处夸耀,对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内心欢喜,这就是骄。
骄与慢不同,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
与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⑩、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但是悭
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与他人。
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多的
人,有人来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那儿愿意给人?所以悭的
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东西,
见到有人来向他求乞时,苦的要死,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了。
㈡、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
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不自我反省,不自以为耻。假设
偷东西的人,经过自我反省后,很后悔,称为惭。
②、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
怕他人知道,而放弃偷盗的念头,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小随
烦恼更难断除,中随烦恼比较难,大随烦恼更难断除,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
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它烦恼。
㈢、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便一切污染心。
①、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有
信心。
②、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既是懒惰。对于好事,不愿意去做;
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
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
是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比如现在叫你静坐,你贪爱要
看明天的那场戏,就坐在那儿想,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静
坐时就想起他,越想越气,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静坐了。放逸的人爱做放逸
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于所观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
境,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静坐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
十,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频频点头,对与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
好像要睡觉了,称为昏沉。
⑤、失念: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没办法掌握,不能记得它。
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
志清楚,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
⑥、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
说我们的心象猴子般跳来跳去,现在把它放在眉心,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
飞,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
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必如此,例如:静
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
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⑦、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
静坐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
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静坐时
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总结:
㈠、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现前种种境界为缘,因缘会合烦
恼生起,无有烦恼者,随缘生故无自性。
㈡、烦恼之灭除:不正见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
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
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则烦恼永不生,既是断烦恼。
㈢、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馀涅盘的罗汉还在苦中,在进入无馀涅
盘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