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39章

佛教知识-第139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
人家说他是三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
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
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
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盘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
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的是偏的
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
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
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
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
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
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中国人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
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
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
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
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与阿ㄔㄨ\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
度来亲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学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
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生,那是靠著所发
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
,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
,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
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
「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度众生,所以,这
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易行道的宗教价值及
其作用,可以说与基督教的求生天国,有著异曲同工之效,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可同
日而语,但其强调「信」的力量则几乎一致。再说,基督教讲「信、望、爱」,佛
教则强调「信、愿、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是以众生的本身为主,
基督教则以上帝为主,基督教的出发点及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上帝的权威、服从上
帝的权威、依赖上帝的权威。佛教则为以众生自己的力量感通诸佛而期进入佛土,
与佛同处,所以,除了死心塌地的信,还需要与佛的愿力相应(不是如基督教所说
的「宠爱」),才能往生佛国,诸佛的愿力有「通」与「别」的两种:通愿是诸佛
共通皆有的,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
道无上誓愿成。」通常称这为四弘誓愿;别愿是诸佛各别成就的愿力,比如阿弥陀
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唯有我们也发了诸佛的通愿,才有进入诸佛国
土的希望,也唯有能与某佛的别愿相应了,才有生到某佛国土的可能。这一点,在
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国净土的人们,几乎很少注意。同时,当我们修学净土行的
易行道时,必须要把内心的至诚恳切,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净土的众生是「身
、口、意」三业清净的,我们凡夫虽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当尽量使自己的身心净
化,净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那对临终往生
佛国的希望,也是很有疑问的。

    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但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与其说智慧是入佛的方法,
倒不如说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著更多
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
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持,因此,不懂教义或者也无能
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然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
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是上中下三根兼备,虽不乏饱学之士,但从大体
上说,净土行的修学,则近似这一类型;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
张「言思路绝,心行处灭」,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
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禅宗也就最适合中国人「不求甚解」而崇实
惠的口味,但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后的信仰,决不等于可笑的迷信,故在禅宗高僧
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禅净二门,最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欢迎,因为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
能作为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部分根浅障重的学者,
流于愚昧疑迷、盲修瞎练、执己非他而不自知!

转载注:「阿ㄔㄨ\佛」的「ㄔㄨ\」应为「门」内三个「人」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大小乘经典,非常之多。至于佛经之有大规模的文字结集记载,是在佛
灭度后数百年间的事。虽从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时代已有了成文的经卷,例如根
本有部律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杂事卷四、药事卷三,已有读经写经的记载,唯其
为数很少。初期的佛经,多半是靠口头传诵的,由于印度自古以来对于圣书都靠师
弟口传(最早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根本忌用文字记录),所以养成了印度民族强
记的习惯与能力,一个学者熟背数十万颂,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缅甸比丘之中
,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师。正如胡适所说:「那些印度和尚真有点奇怪,摇
头一背书,就是两三万偈。」(白话文学史)

    但是,多靠师弟诵传的方法将佛经流传下来,就不能保证没有讹误的情形了。
而且,印度民族从师承相传的习惯中,养成了对于师承的绝对信心,因此,时间久
了,对于同一桩事物,就有好多种传说的不同,各传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
因此而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化中的各种传说,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
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性的考证工作,对于印度民族是从来不重要的。所以在
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尤其关于论典的部分(佛教
有经律论等三藏,经律的性质相似基督教的新旧约,论典的性质相当于基督教的神
学书),因为多半是出于各派论师的撰著,不同的见解更多。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
毫不简别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于佛经的记载,却可保
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的话)。

    但从大致上说,流行于现世且有史实可考的佛经,都是值得人们去信受奉行的
,因为各经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确的,偶或有些名相数字见解及传说等的出入,也是
枝节问题,而非根本问题,故对一般的人来说,不得怀疑佛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佛教虽然主张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请教有素
养的法师,断不可自行妄断佛经的义理;因为有许多属于境界上的名词及观念,若
非多看佛经或自己没有实践的体验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过。

    佛教的经典很多,中国翻译了一千年,也不能确知究竟译出了几万卷,现存的
佛典连同中国人的注释讲述在内,还足足有三千多部一万五千多卷(日本、西藏、
南传各国所传集的还不在其内),所以,直到现在尚无法确切地列出那些是最主要
的经典来。如果要看佛经,对一个初阅读佛经的人来说,佛法概论及佛教史等的入
门书籍是必须看的,入门性的书籍,会告诉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什么?本文仅作通
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绍,至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这个问题应当分做两面来讲: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现在的一般年轻人,都在诅咒佛教典籍的难懂难读,那是由于他们看的佛书太
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盘经、华严经、法华经、维
摩诘经等,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至于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实,如果真想
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严、涅盘、般若,那么,我敢保证
他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耶教的新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许多人以为耶
教的新旧约浅显易读,其实,基督徒中,很少有人曾经把旧约读完的,一般他们所
谓的查经家,只是教人翻前倒后地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如果真的一口气读完旧约
全书,如他不是职业的教士,不是盲目的附从,并且也不是另有目的,那么,他对
信仰即可能发生惊讶和动摇。然而,如想读完全部旧约,实在是一种精神的虐待。
不过,新约中的四福音,的确是比较易读的,四福音中也只有马太福音写得最好。

    佛经的特长是每以故事体裁的文学笔触,写出佛教的思想与境界──善用形象
的描写及比喻来表达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适以为佛经的翻译作品,要比中国
的古文──骈体文率真得多,他说:「因佛教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重
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
不失本义』相勉。」又说:「鸠摩罗什译出的经,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
又最有文学影响的却要算金刚、法华、维摩诘三部。」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是「
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译出之后,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又说:「法
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学中
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又说:「佛所行赞经,乃是佛教
伟大诗人马鸣的杰作,用韵文述佛一生的故事」,「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
分之一以上,写善财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演
成一部长篇小说。」(以上均见「白话文学史」第九及第十章)我们知道,胡适并
不信佛,他对佛法的见解,我们无法□同,但他是近代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山鼻
祖之一,他却以为佛教的经典富有语体文学的崇高价值,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