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33章

佛教知识-第133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对这个问题,他会坚决地回答一个「不」字。

    因为,佛教相信,再过一个相当长远的时间,大约是在五十六亿年之后──一
定是在地球尚未毁灭之前,那时另有一位佛陀在人间出现,称为弥勒世尊。那时的
人间,道德的建设,物质的建设,使得地球成为安乐的、庄严的、美化的、清净的
、平整的、统一的、自由的、善良的、互助的;不论在交通、住宅、衣服、饮食、
池沼、园林、果木、花卉、好鸟、娱乐、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已健全了、丰富
了、美化了、净化了;那时的人体高大,寿命绵长,相貌端严,精力充沛;世界是
统一的,语文是统一的,思想也是统一的,全世界的人,都像兄弟一样,生活在康
乐之中。那时的人类,除了尚有寒、热、饥、渴、大便、小便、淫欲、饮食及老死
的感受之外,那几乎是像西方的极乐世界已经迁移到了地球的人间。(注六)

    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的人,到了弥勒佛出世的时候,
都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佛的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弥勒出世距今的时间虽远,正信的佛教,却深信那个时间必将来临;为了迎接
那个伟大而光明的时代的来临,预先从事于人间社会的各项建设,乃是正信佛教应
负的责任。(详见弥勒三经,长阿含六.六及中阿含一三.六六)(增一阿含十不
善品四八.三)

注  六: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大正藏四九册三○○~三○一页)弥勒年代亦有异
      说。

§劫是甚么意思?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
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
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
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
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
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
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
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
剧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
,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
过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
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
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
,一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
;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
的范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
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
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
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
最长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
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
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
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盘──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
,才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盘,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
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
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
,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
之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
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相
反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
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
称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
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岁,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
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
、石蜜、黑蜜诸甘味,不复闻名」。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
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
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  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
      ○二页)。

注  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
      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大千世界怎么讲?

    佛经中说,一个日月系,为一个小世界,须弥山为日月环绕的中心,也就是说
,一个须弥山,即是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
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假用传说
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的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
,乃是利用须弥山的传说而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这是很可取的,但是,若要说到
佛教的世界观,那又非要说到须弥山不可。须弥究竟何在?笔者不敢否定,但也无
从肯定,在我们尚未究明真相之前,存疑是比较安全的态度,所以我想把须弥山的
问题,暂且搁置一边。(注九)

    小世界的范围,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的太阳系或恒星系了,因为每一恒
星,均有若干的卫星,恒星都是日,卫星都是月。对太阳而言,月球固是月,地球
等九大行星,也是卫星也是月。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
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
净天。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
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
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大千世界的统治者,是色究竟天的大梵天王。

    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
量无数。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化区,释
迦称为娑婆教主,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所处的地球,乃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单位而已,释迦为了普化
他的化区所以要用千百亿化身,才能应化周全,虽化千百亿身,仍在娑婆世界的一
个大千世界中而已。

    由此可见,佛教的世界观,该是多么的广大而又合乎近代天文学的观点了。

注  九:世界观参阅佛祖统纪卷三十一「世界名体志」。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
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
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
至菩萨戒当然是最好的事。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
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
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
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祷,也都是禅
定工夫的一种。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
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
够相比。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
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
著的智慧,因为,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
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
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
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
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
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
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事实上,有关修持的问题,最好是亲近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文不能详
加介绍,只能略举如上的大概而已。读者如有兴趣,不妨参阅另一篇拙作「怎样修
持解脱道」。(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当我们尚未解答这个问题之先,应该明白一下苦行两字的定义。

    一般所说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为手段以解脱为目的而言。从原则上说,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