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9章

602-类证治裁-第9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名曰暑风。张兼善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其风寒湿,皆地之气 
系浊邪。所以俱中足经。惟暑乃天之气,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阴心经。暑本属火,而兼风寒湿燥,其传变为疟 
痢霍乱,而条其浅深同异变症,则有冒,有伤,有中,有中 、暑风、暑厥、暑瘵、湿温之不同,其感而不即 
病者,至秋时为伏暑。其候寒热苦闷,午后为甚,日暮更剧,得汗则减。治不合法,热炽则伤阴化燥,湿滞则 
伤阳化浊,以致神昏内闭,脘痞肢厥,斯危候矣。叶香岩宗河间三焦立法,在上以辛凉清解,如竹叶、连翘、 
杏仁、薄荷、栀皮、郁金、沙参、鲜荷叶。在中以辛苦宣通,如半夏泻心汤之属。在下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 
如桂苓甘露饮之属。此治三焦之大旨也,更宜细审邪在气分营分,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则宗白虎汤及天水散; 
温则从二陈汤及正气散。理营有清补之宜,清则犀角地黄汤,加入心之品;补则如三才汤、人参固本丸、复脉 
汤。又如湿热沉混,宜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宜玉女煎。宣闭逐秽,宜至宝丹、牛黄丸、紫雪等。扶虚 
养正,如参附汤及两仪膏。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而治要得矣。 
〔冒暑〕腹痛水泻,系胃与大肠受之,香薷饮。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香薷饮下消暑丸。此暑病之轻 
者。 
〔伤暑〕由静而得之,阴症也。伤暑,则暑邪伤及肉分。纳凉广厦,起居不时,恶寒肢厥,面垢烦躁, 
汗出,脉虚细,清暑益气汤。或过袭阴凉,恶寒头痛,肢体拘急,肤热无汗,脉弦紧,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 
邪,内伤生冷,腹痛吐利,正气散、六和汤。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乃湿盛而气不施化。益元散。烦热头痛燥 
渴,乃湿蒸而热耗津液,麦冬汤。此暑病之稍重者。 
〔中暑〕由动而得之,阳症也。中暑,则暑邪伤及脏腑。夏日 
远行,阳气内伏,热舍于肾,水不胜火,烦渴喘促,猝然昏晕,用蒜捣汁,和童便灌下。待苏醒后,随 
症用药。麦冬汤,或人参白虎汤。忌用香薷辛温之品。香薷饮,可治伤暑,不可治中暑。此暑病之尤重者。 
〔中 〕行旅农夫,日中劳役,忽头痛壮热,汗泄,肌肉如火,大渴引饮,无气以动,乃热伤元气。益 
元散、白虎汤、或清暑益气汤。若吐泻脉沉微,不宜用凉药。六和汤、大顺散。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脉盛 
身热,得之中 ;此暑与 微有辨也。 
〔内伤夹暑〕暑月房劳,兼膏粱水果杂进,致阳气不得伸越,脉沉细,或弦紧。面垢无汗恶寒,四肢厥逆 
拘急,霍乱呕吐,冷香饮子。或吐利兼作,脉微欲绝,急宜浆水散温之。又有暑痿症,暑月膏粱之人,阳事 
顿痿,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 
〔暑风〕因病暑忽手足搐搦,昏迷不醒,脉浮虚急,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灌之。俟醒再用药,黄连香薷饮 
加羌活大效。此因痰火鼓风,蒙蔽心包。若呕吐,前药加陈皮、藿香。小便不利,加茯苓、猪苓、泽泻、滑石。 
痰多,加石菖蒲、姜汁。口渴,去半夏、加花粉。泻利,加白术。转筋,加木瓜。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 
仁面垢,谵语遗尿,此热兼 也。白虎汤。 
〔暑厥〕中暑手足逆冷,二香散,或人参羌活散合香薷饮。有热深厥亦深,烦躁昏冒,便秘溺赤,脉沉 
滑而数者,大小承气汤加减。有湿热沉混者,苍术白虎汤加滑石。若寒厥脉微者,理中汤,四逆汤加减。 
〔暑瘵〕暑热劫阴,咳血吐血。六味汤加阿胶、麦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叶、鲜石斛。 
〔疰夏〕夏月患头痛足软,食少体羸,倦怠嗜卧,五心烦热,多属元气不足。补中汤去升麻,加半夏、 
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参。肺胃阴虚,生脉散,或加玉竹、杞子、扁豆、石斛等,甘润之品。 
〔湿温〕其人伤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苍术白虎汤。 
又有冷水澡浴,致暑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发热,五苓散加羌活。若冒暑作劳,乘汗冷浴,身痹如针刺, 
间有赤肿处,或发水泡者,六和汤加苍术、荆、防。 
〔暑泻〕暑伤肠胃,或挟食挟湿,烦渴溺赤,腹痛,阵泻如水,桂苓甘露饮加减。久泻者,玉龙丸。 
暑伤心脾,呕泻浮肿,霍乱转筋,六和汤。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上吐下泻,解暑三白散。伤暑吐泻, 
兼烦乱,香朴饮子。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大顺散。若暑盛伤于外,阴冷伤于内,内外受迫,连理汤、 
桂苓丸、缩脾饮。 
〔暑疡〕暑月头顶赤肿,咽喉肿痛,或腿足 肿长至数寸,不堪步履,日夜发热,败毒散。热解,肿自消。 
暑疮发泡,由湿热入经腠。黄连解毒汤、香薷饮。 
〔伏暑〕秋发为伏暑,初由口鼻吸受,继而内结募原,至伏邪为新凉引动,头痛脘闷,渐至唇燥齿干,烈焰 
内燔,阴津消灼。内热烦冤,忽然鼻冷气窒。夫暑秽,熏蒸则为粘涎,遏郁则为厥冷,得汗则凉。然有一厥 
而热,便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热,但头汗出者。有四末不和,身温而躁扰益甚者。盖邪伏募原之里, 
热内结,外反不热,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若用苦寒直降,竟走肠胃,与膈上结邪无干,宜山栀、石膏、 
天冬、淡竹叶、枳壳、栝蒌、郁金汁等味。若初但气分阻痹,手太阴肺。宜治上焦,宜杏仁、贝母、薄荷、 
薏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浓朴等味。若由气分延及血分,神呆舌缩,鼻煤唇血,邪已逆走膻中,包 
络心主。既入营络,神识渐昏,内闭外脱,危期至速。急宜石菖蒲、犀角尖磨汁、连翘、元参、鲜生地、金 
银花露等。或芳香逐秽宣窍,如藿香、佩兰、郁金、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若热痰粘腻,用竹沥、贝母、 
橘红、栝蒌、花粉、沙参、甘草、蔗梨汁。俱可选用。最忌脉象涩数,正虚邪陷,手足厥逆,神昏液涸。若溺 
短自利,潮热不解,中下焦均受,或参用六一散、四苓散。然总以清理上中焦为要。 
治暑 ,汗液大泄,中气先伤,虽有膈满潮热,最忌攻下,以无形之热,不能随药攻散也。虽有头额 
重痛,最忌发汗,以表 
药皆能升举,痰食浊气支撑膈上也。 
许学士治湿温病,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其脉关前濡,关后数,此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濡弱 
见于阳部,湿气搏暑也。小急见于阴部,暑气蒸湿也。许氏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纪氏以浮为阳,沉为 
阴。是名湿温。先以白虎人参汤。次用白虎加苍术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三日愈。 
孙兆治湿温病,遍身皆润,两足冷,腹满,不省人事,脉小弱而急。以五苓散合白虎汤,十余剂少苏, 
更与清燥汤调理而安。凡阴病厥冷,胫臂皆冷,今胫冷臂不冷,故知非下厥上行,是阳微寒厥,而合用祛热药 
也。 
张石顽曰∶中 用白虎汤,热伤气之治也,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 
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汤,暑伤于气,兼挟风热,乘虚伤其经也。伤暑用十味香薷饮,风热湿合而伤形气也。 
偏于表,则变香薷饮为消暑十全;偏于里,则变香薷饮为六和汤。此夏月鼎峙三法。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 
湿泛滥而为痞满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热,阻滞而为溺涩也。用大顺散者,水果伤于脾也。用冷香饮子者,冷 
食内伤于胃也。用来复丹者,阴气固结于下也。用五苓散者,阳气遏绝于内也。 

卷之一暑症论治
暑症脉候
属性:暑脉虚而微弱,或虚大而散,或隐伏。仲景以弦细芤迟为伤暑。皆虚类也。《活人书》曰∶中暑与热病相 
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以此辨之。 

卷之一暑症论治
附方
属性:〔开痞〕x半夏泻心汤x 见前温。 
〔清热〕x桂苓甘露饮x 肉桂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名五苓散。 加石膏、滑石、寒水石,名桂苓甘 
露饮。 
〔中 〕x白虎汤x 见前中风。 
〔泻暑〕x天水散x 见前温。 
〔除痰〕x二陈汤x 见前中风。 
〔调中〕x藿香正气散x 见前中风。 
〔凉血〕x犀角地黄汤x 见前温。 
〔滋阴〕x三才汤x 天冬 地黄 人参 名三才汤。再加麦冬、生地黄,蜜丸。名人参固本丸。 
〔滋液〕x复脉汤x 见前中风。 
〔湿热〕x苍术石膏汤x 即苍术白虎汤,见前中风。 
〔生津〕x玉女煎x 见前温。 
〔宣窍〕x至宝丹x 见前中风。 
〔清心〕x牛黄丸x 见前温。 
〔开闭〕x紫雪丹x 黄金十两,或真金叶,煮取汁一斗,去金。入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五两, 
以四味捣入前汁,煮五升,去渣。入乌犀角镑、羚羊角镑、木香、沉香研各五钱,元参、升麻各一两六钱,甘 
草八钱,丁香捣一钱,以八味入前汁,煮取一升六合,去渣。入芒硝、焰硝各二两,入前汁中,微火煎,以柳 
木槌搅不住手,候熬至七合半,倾入盆中,半日欲凝,入朱砂研细水飞五钱,麝香当门子研一钱二分,搅匀, 
候结成霜紫色,铅罐收贮,每服一分至二分,冷水或薄荷汤下。能治一切实火闭结,狂越躁乱,口舌生疮。 
〔回阳〕x参附汤x 人参 附子 
〔补润〕x两仪膏x 人参 熟地 熬膏,白蜜收。 
〔除湿〕x四苓散x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加桂,名五苓散。 
〔冒暑〕x香薷饮x 见前中风。 
〔涤饮〕x消暑丸x 半夏 茯苓 甘草 姜汁糊丸。 
〔伤暑脉虚〕x清暑益气汤x 黄 人参 白术 苍术 神曲 青皮 陈皮 甘草 麦冬 五味子 当归 
黄柏 泽泻 升麻 葛根 姜 枣 
〔袭寒〕x消暑十全饮x 香薷(一钱半) 扁豆 浓朴 苏 术 赤茯 藿香 木香 檀香(各一钱) 
甘草(五分) 
〔食伤〕x六合汤x 香薷 浓朴 扁豆 甘草 赤茯 藿香 砂仁 木瓜 人参 半夏 杏仁 姜 枣 
〔清燥〕x麦冬汤x 石膏 知母 茯苓 白芍 山栀 竹茹 麦 
冬白术 扁豆 人参 陈皮 乌梅 莲子 甘草 
〔夹暑〕x大顺散x 干姜 杏仁 官桂 甘草 
〔内伤〕x冷香饮子x 生附子 草果 橘红 甘草(各一钱) 姜(五片) 水煎冷服。 
〔温里〕x浆水散x 肉桂 附子 干姜 甘草(各五钱) 良姜 半夏(各二钱五分) 浆水即淡醋,调药末, 
每服一钱。 
〔暑痿〕x黄连解毒汤x 见前温。 
〔保肺〕x生脉散x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暑厥〕x二香散x 香附 香薷(各二钱) 苏叶 苍术 陈皮(各一钱) 浓朴 扁豆 甘草(各五分) 
木瓜(二片) 葱 姜 
〔暑风〕x人参羌活散x 二活 二胡 参 苓 芎 草 枳壳 桔梗(各六分) 天麻 地骨 薄荷(各三分) 
〔胃实〕x大小承气汤x 见前温。 
〔寒厥〕x理中汤x 见前中风。 
〔回阳〕x四逆汤x 生附子 干姜 甘草 葱 冷服。 
〔暑瘵〕x六味汤x 见前中风。 
〔气虚〕x补中益气汤x 见前中风。 
〔久泻〕x玉龙丸x 硫黄 硝石 滑石 明矾 水丸。 
〔暑泻〕x解暑三白散x 茯苓 白术 泽泻(各二钱) 姜(三片) 灯心(二十茎) 
〔泻烦〕x香朴饮x 香薷 浓朴 扁豆 甘草 赤茯 泽泻 陈皮 木瓜 半夏 人参 乌梅 苏叶 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