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44章

602-类证治裁-第44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疸〕x硝矾散x 硝石 矾石(烧枯) 等分研末,大麦汁服方寸匕。此方散郁热,解肾毒,出仲景。 
〔泄毒〕x沈氏黑疸方x 茵陈(四两,捣汁) 花粉(一斤,捣汁) 和服,黄水自小便下,此沈金 
鳌制以泄疸毒。 
〔诸疸〕x茯苓渗湿汤x 茵陈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风 葛根 
〔络瘀〕x金铃子散x 见三卷郁。 
〔久疸〕x参术健脾丸x 见三卷肿胀。 
〔通治〕x化疸汤x 茵陈 苍术 茯苓 猪苓 木通 山栀 薏仁 泽泻 酒疸加葛根,女劳加当归、 
红花。 
〔通治〕x当归白术汤x 归 术 苓 夏 芩 枳 草 茵陈 枣仁 前胡 
〔温补〕x肾气丸x 见二卷虚损。 
〔渗湿〕x加减五苓散x 五苓散加茵陈,减肉桂,见一卷温。 
〔脾阳〕x香砂六君子丸x 见三卷呕吐。 
〔女劳〕x二石散x 滑石 石膏 等分为末,大麦汁服。 
〔补阴〕x六味丸x 见一卷中风。 
〔黄胖〕x四宝丹x 使君子肉(二两) 槟榔 南星(各一两) 蜜丸。 
吃生米加麦芽,吃茶叶加细茶,吃土加垩土,吃炭加黑炭,沙糖水送下。 
〔食滞〕x保和丸x 见二卷痰饮。 
〔黄胖〕x绿矾丸x 绿矾(炒白) 五倍子(炒黑) 神曲(炒黄) 针砂(醋淬) 姜汁煮枣肉为丸, 
酒下。 
〔黄胖〕x褪金丸x 针砂 香附(各六两) 白术 苍术(各二两五钱)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五钱) 
浓朴 甘草(各一两) 面糊丸,米汤下。 
〔脱力〕x沈氏双砂丸x 针砂(四两,炒红醋淬) 砂仁(一两,生研) 香附(便制,五钱) 
皂矾(面包 红,一两) 大麦粉(三升) 木香(生研,一两) 元枣(一斤),煮肉为丸。 

卷之四黄胆论治
黄胆脉案
属性:许 伤精发黄,头眩面浮,腰膝乏力,足心如烙,脉洪大而虚。用薛氏六味丸,君茯苓,去泽泻,加生 
地、牛膝(酒蒸熟)、莲子、薏仁,汤丸兼服,饭后用甘菊(炒)、黑山栀、嫩桑叶、钩藤泡汤,服数月而痊。 
贡 劳伤元气,发黄,食减气少,目黄面晦。仿仲景法,以黄 建中汤去桂、参,入参苓白术散治之, 
效。后服莲子、薏米、红枣等调理,此专调补脾元,不与诸疸例治,若一例茵陈,栀子涤除湿热,恐变成胀 
满矣。 
石 阳黄乃从热化,瘀热在里,蒸动胆液,泄而为黄,明如橘子,今目黄面色亮,头眩,胸痞不渴, 
肢倦少力,手足心热,大肠结,遇劳则甚,脉右大左虚濡。虽系湿甚生热,然平人脉大为劳,且疸久不愈, 
乃劳力伤气之候。用补中参渗湿法,潞参、茯苓、薏米、于术(各钱半)、鸡内金、茵陈、针砂(各二钱)、 
山栀、甘菊、丹皮(各一钱)、炙草(五分)。数服眩痞除,食颇加,去甘菊、山栀,加黄 、白芍(俱炒,二钱)、 
莲子(炒,十粒)。又数服,黄渐退。 
某 长夏暑湿外蒸,水谷内蕴,脾阳失运,头眩欲呕,面如熏黄,食入作胀,午后烦而溺赤,脉濡, 
左略大。先宜厘清法,羚羊角、山栀、茵陈、赤茯、薏仁、制半夏、砂仁壳、滑石、石斛、车前子、灯心, 
三服诸症已减。改为浓朴(姜制)、枳壳(炒)、陈皮、 
大腹皮、薄荷、茵陈,二服胀除,黄未退,欲速。更医,用沉香、焦术等燥品,忽发颧疸,又用犀角、黄连, 
午前后潮热,用生地、知母,黄势更剧,面晦黑,寒热额汗,腹满呕泻,舌苔腻白,膈有粘涎。复商治,予 
谓此湿胜也。湿壅则生热,治宜渗湿。用四苓散加半夏曲、橘白、薏仁、煨姜,午前服泻减,呕沫犹是,暑湿 
交蒸,浊涎失降,脉见濡数,亦热从湿化象也。更用胃苓汤去白术,加制半夏、生薏仁、煨姜,其苍术(生用) 
锅巴汤煎,呕止泻少,惟烦热之起伏,随太阳之升沉,午未特甚,则湿去而热留也。因用黄芩、丹皮、山栀、 
赤苓、地骨皮、栝蒌根汁,加六一散(一钱)冲服。泻热悉止,惟神倦嗜卧,卧觉口燥,津不上朝于肺。用参、 
麦入加味逍遥散内,扶元生津,兼散郁蒸,脉息乃平,惟左关较大。仿《石室秘录》,用白术(五钱)、茯 
苓(三钱)、薏仁(一两)、龙胆草、山栀、茵陈(各一钱)、潞参、黄 (各二钱)、燥脾湿,培真元, 
佐泻火,后仍欲速效,误服前医滋阴之剂,遂成不治。 
薛 脾虚伤湿,病发阴黄,数年面浮足肿,头眩唇白,便后血,与调补药稍愈。近便血虽止,溏而不爽, 
小水短数,腹大而硬,身热体倦,脉细小濡数。与补中升提佐以淡渗,腿足肿退,脉较有神。继与潞参、生术、 
赤苓、丹皮、黑山栀、茵陈、牡蛎、升麻。大便爽,热较轻,中脘偶痛。去丹、栀、升、术,加木香、陈皮、 
白芍,痛除。改用肾气汤去山萸、泽泻、附子,加炮姜,腹渐软,后因不慎于口,竞以胀终。 
耿 久疸神疲,头眩面浮,不时热渴,脉虚大阳浮不敛。宜摄阴和阳。牡蛎、白芍、五味、洋参、熟地、 
麦冬、石斛、橹豆皮,数服效。 
钱 黄胆伤食,腹胀溺黄,用健脾分消之品,加入茵陈汤,腹胀如故,拟阳明胃腑瘀热郁蒸。用禹余粮 
(醋 ,七次)、生地、松萝茶(各四两)、绿矾( ,一两)、枣肉(煨),研捣为丸。服愈。 
唐 童年面黄,能食目眩,发热不时,由湿甚生热,热蒸变黄,胃热谷消,此为谷疸。宜猪肚丸。 
入秋,食后胀眩便溏,脉虚小,热与湿搏,由太阴不运,少阳化风。主理脾阳,佐以熄风。生白术、潞参、 
陈皮、薏仁、鸡内金、半夏曲(俱炒)、茵陈、赤苓、 
甘菊(炒)、天麻(煨),服愈。 

卷之四
疟症论治
属性:疟疾四时皆有,而多发于夏秋。以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受凄沧之水寒,及秋遇凉风束之, 
裹邪不能外越,则随经络以内薄,舍于脏腑募原之间。居半表半里。与日行之卫气相值,而疟作焉,当其邪正 
交争,并于阴,则中外皆寒。经所谓起于毫毛伸欠,寒栗鼓颔,腰脊俱痛也。并于阳,则外内皆热。经所谓 
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也。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作。经云∶卫气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疟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是以日作。邪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 
争,不得出,故间日作。邪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出,故间日乃作。 
其间二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必休数日乃作也。浅者邪发三阳,随卫气以出,则日一作。 
深者邪舍三阴,不能随卫气并出,或间日间二三日而作。病深者作愈迟。以疟邪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别也。《己 
任编》云∶脏腑相接处,有虚界之募原。而虚界中,复有刚柔筋脉。其为某脏腑之筋,即为某脏腑之病,究之 
脏腑疟病,皆募原伏邪之气所迁移,间日间二三日,募原有远近耳。故邪传阳分,则作日早,邪陷阴分, 
则作日晏。经曰∶邪客风府,循膂而下,与卫气一日夜会于风府,日下一节,故其作晏,其出风府,日下一节,二 
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其气上行,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故作日乃益早。风 
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节,其二十四节下为尾 骨。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发晚,二十五日 
至骨,二十六日邪复自后而前,入脊内注伏膂,循脊上行,无关节之阻,故九日出缺盆,其气日高,自阴就 
阳,邪日退,故作渐早。治者须从阴分提出阳分,作日早则易瘳。无汗欲使有汗,散邪为主而兼补。汗多欲令 
汗少,养正为主而兼散,尤必分经以论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 
羌活黄芩汤加减。足少阳疟,身体解 ,见人心惕然,热 
多,汗出甚,小柴胡汤加减。足阳明疟,头痛渴饮,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竹叶石膏汤加减。足 
太阴疟,不嗜食,寒多善呕,热甚则渴,桂枝汤加减,参入建中汤。足少阴疟,腰痛脊强,口渴呕吐,寒从 
下起,热多寒少,病难已。桂枝人参白虎汤,后加鳖甲、牛膝。足厥阴疟,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数便,先 
用三黄石膏汤,后用鳖甲牛膝汤加减。此论六经疟也。若邪深伏,则为五脏疟。如肺疟令人心寒,寒甚热, 
善惊。桂枝加芍药汤。心疟令人烦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黄芩汤。肝疟令人色苍,面色青,太 
息,状若死。四逆汤。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橘皮散。肾疟令人洒洒然,腰 
脊痛,大便难、手足寒。归芍桂枝汤。其在腑则胃疟,令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二陈汤加枳壳、 
草果。既辨六经脏腑,更审六淫所伤轻重。如风疟脉浮大,春夏为多。感风而得,恶风自汗头痛,风为阳邪, 
故先热后寒。宜紫苏、川芎、白芷、姜皮等。寒疟脉紧盛,秋冬为多。乘凉浴水,感寒而成,恶寒无汗, 
寒为阴邪,故先寒后热。宜桂枝、生姜、浓朴、草果等。暑疟脉虚受暑,热炽烦冤,邪伤上焦肺气,发必寒 
轻热重,唇燥舌绛,渴喜冷冻饮料。盛暑发者,白虎汤,虚加人参、麦冬。秋凉伏暑发者,杏仁、贝母、花粉、黄 
芩、半夏、知母、青蒿等。湿疟脉濡缓,面浮身痛,脘闷不饥,呕恶,邪阻中焦脾络,发必寒重肢冷, 
舌白苔腻,喜热饮,大便不爽,忽秘忽溏,为湿结气痹。宜半夏、浓朴、白蔻、草果、薏苡、滑石、茯苓、 
通草。或胃苓汤去桂、草。其湿热交蒸阻气,泄热渗湿,审其重轻,切忌柴葛劫津。宜杏、朴、芩、夏、橘红、 
生姜、竹茹、麦冬、栝蒌、枳壳。瘅疟但热不寒,由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壮热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 
邪内藏于心,外舍肌肉,令人消烁肌肉。宜甘寒生津。生地、麦冬、知母、竹叶、丹皮、杏仁、贝母、花粉、 
梨汁、蔗浆。盛暑发者,白虎汤。温疟脉如平人,但热不寒,骨节烦疼,时呕。《金匮》用桂枝白虎汤。 
若温邪兼湿,宜半夏、杏仁、蔻仁、滑石,俱忌柴葛升举。牝疟多寒,《金匮》用蜀漆散。宜酌用二陈汤加姜、 
桂枝。牝疟邪伏于肾经气分。寒疟邪伏于胆经营分。若但寒不热,柴胡姜桂汤。 
痰疟素脾虚多痰,疟热又能蒸痰,胸闷欲呕。热痰君贝母,佐以竹茹、橘红、栝蒌霜、茯苓皮。寒痰君白术, 
佐以半夏、陈皮、姜汁、苏子。食疟饮食生冷不节,致寒热较重,饥不思食,满闷腹疼。养胃汤减参术。瘴 
疟岭南气炎,感受山岚涧溪之毒,乍寒乍热,迷闷发狂,须祛瘴涤痰。平胃散加减。疫疟因染时邪,寒热成疟, 
其症沿门合境。达原饮、五瘟丹、不换金正气散。鬼疟夜发,为邪入血分,宜升散营中之邪。内补建中汤加升、 
柴、生首乌。脾虚者,补中益气汤。劳疟病久延虚, 羸气怯,因劳辄发,寒热模糊,最难调治。补中益气 
汤加牛膝、鳖甲、制首乌。疟母久病失调,邪入肝经,挟瘀血痰涎,胁下结块,宜疏通血络。用鳖甲、桃仁、 
蓬术、牡蛎,加金铃子、归须、延胡、桂枝、甲片,或鳖甲煎丸。虚人疟母,宜补剂兼疏散药。疟疾变痢, 
因暑湿迫注,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