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34章

602-类证治裁-第34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胸前隐痛。丹溪谓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华岫云谓脾属阴主血,胃属阳主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 
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合冲和之德,为后天生化之源。若胃过燥,则 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 
养胃阴,如天冬、麦冬、玉竹、柏子仁、石斛、莲、枣之品。或稍佐微酸。如白芍、枣仁、木瓜之属。若热病 
后,胃津未复,亦易虚 。治当以甘凉生胃液,如生熟地黄、当归、沙参、蔗汁之属。或但调其饮食。凡甘滑 
之类。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治宜清火,如黄连、山栀,俱用姜汁炒,及芩、芍、 
竹茹等。稍佐降痰。如二陈汤,及橘红、半夏曲。又有脾胃阳衰,积饮内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治宜温通。 
外台茯苓饮加减。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或肝火作酸, 
左金丸。 杂醋心,吴茱萸汤。食后嗳腐,保和丸。湿痰阻气,气郁气。妇女悒郁胸 ,逍遥散下左金丸。血 
虚心 ,宜地黄、白芍、天冬、麦冬、茯神、 
枣仁等。大抵脉洪数者多火,宜姜汁炒山栀、川连等。脉滑大者多痰,宜导痰汤加芩、栀、竹茹等。脉沉 
弦者多郁,越鞠丸。又有过用消克药,饥不能食,精神渐减,异功散加白芍、红枣、莲子、枣仁。皆 症所当 
审治者。 
《医通》曰∶ 杂与吞酸一类,皆由肝气不舒,木挟相火以乘脾土,胃之精微不行,浊液攒聚,为痰为饮, 
都从木气化酸,肝木摇动中土,中土扰扰不安,故 杂如饥,求食自救,得食稍止,止则复作。盖土虚不禁木 
所摇,治法必补脾运痰,土浓载物,则风木自安,不必伐肝。但以六君子汤为专药,若火盛作酸,加吴茱萸、 
川黄连。若不开郁补土,务攻其痰,久久致虚,必变反胃、痞满、眩晕等病矣。 

卷之三症论治
附方
属性:〔降痰〕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温通〕x外台茯苓饮x 见一卷中风。 
〔健运〕x六君子汤x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平肝〕x左金丸x 见一卷火。 
〔降浊〕x吴茱萸汤x 茱萸一味。 
〔消导〕x保和丸x 见二卷痰饮。 
〔开郁〕x气郁汤x 苓 夏 芎 陈 贝 栀 草 香附 苍术 木香 槟榔 紫苏 
〔散郁〕x逍遥散x 见一卷火。 
〔降痰〕x导痰汤x 见一卷中风。 
〔治郁〕x越鞠丸x 见本卷诸气。 

卷之三
嗳气论治
属性:嗳气,即《内经》所谓噫也。经言脾病善噫。又言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后人因谓脾胃气滞,起自中焦,出于上焦。凡病后,及老人脾胃虚弱者多有之。顾亦有肝气逆乘,嗳酸作饱,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仲景谓胃虚, 
客气上升,必假重坠以镇逆,旋复代赭汤。亦有肺气失降而作嗳者,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杏仁、贝母之属。 
其胃虚气滞而作嗳者,十味保和汤。其胃寒气滞而作嗳者,和胃煎。其胃虚呕痰嗳气者,和胃二陈煎。其胃寒 
饮食难化,时作虚饱嗳气者,养中煎,或理中丸。如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浊阴不降,致痞满嗳气者, 
理阴煎加减。如胃有痰火嗳气者,星夏栀子汤。专由脾胃阳虚,中气为阴邪阻格者,和中为要,健脾散。 
若木来乘土,厥逆上干之气,非镇制不能遏也。 

卷之三嗳气论治
附方
属性:〔镇逆〕x旋复代赭汤x 见本卷呕吐。 
〔降气〕x苏子降气汤x 见二卷失音。 
〔虚滞〕x十味保和汤x 参 术 苓 夏 陈 藿 草 香附 砂仁 木香 
〔寒滞〕x和胃煎x 朴 陈 姜 草 或加苓、夏、丁香、木香、砂仁、藿香亦可。 
〔驱痰〕x和胃二陈汤x 见本卷饮食。 
〔虚饱〕x养中煎x 见本卷饮食。 
〔温中〕x理中丸x 见一卷中风。 
〔火衰〕x理阴煎x 见二卷咳嗽。 
〔痰火〕x星夏栀子汤x 半夏 南星 香附 石膏 栀子 
〔和中〕x健脾散x 人参 白术 丁香 藿香 砂仁 肉果 神曲 炙草 姜 枣 

卷之三嗳气论治
嗳脉案
属性:侄 左胁痞闷,上撑胸臆,频嗳不舒。按丹溪云∶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左胁肝部也,痞而上逆,必 
犯胃。仿仲景旋复代赭汤,成氏所谓咸以软坚,重以镇逆也。代赭汤去甘草、姜、枣,加广皮、栝蒌皮、枳壳 
(俱麸炒)。三服而愈。 

卷之三
痞满论治
属性: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痞则闭而不开, 
满则闷而不舒。病在胸膈气分,而外不胀急,但不知饥,不欲食,脉缓弱,或虚弦。不宜过用消耗,重损元气。 
经云∶太阴所至为痞满。《保命集》曰∶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 
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治伤寒热痞,用苦寒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伤寒阴阳不和而痞, 
兼用寒热药,三黄加附子汤。治伤寒阴盛阳虚而痞,则辛甘药多,而苦寒药少。半夏、甘草、生姜诸泻心汤。 
二黄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关上脉浮。附子泻心汤治伤寒心下痞,复恶寒汗出。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治伤寒 
热痞。半夏泻心汤治胸满而呕。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逆。生姜泻心汤治胁有水气。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 
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如胃口寒滞停痰痞闷者,辛温泄浊。橘皮半夏汤,或二陈汤加丁香。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和胃煎加楂肉、麦芽、砂仁、或浓朴温中汤,脾胃阳微,胸不清旷者,辛甘理阳。苓桂术甘汤。中气久虚, 
精微不化者,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猪苓、泽泻。《医通》曰∶升、柴从九地之下而升其清,苓、泻从九天 
之上而降其浊,所以交否而为泰也。脾虚失运,食少虚痞者,温补脾元。四君子汤,异功散。胃虚气滞而 
痞者,行气散满。保和汤,或三因七气汤,食滞未除作痞者,专消导。大和中饮,或枳术丸、资生丸。食滞既 
消,脾气受伤者,宜调补。异功散、养中煎。心脾郁结而成痞者,调其气。归脾汤、治中汤。暴怒伤肝,气 
逆而痞者,舒其郁。解肝煎。肺失肃降。痰热阻痞者,清理上焦。清肺饮去五味、甘草,加豆豉、栝蒌、山栀、 
竹茹、枇杷叶、枳壳。气闭化热,不食便秘者,辛润开降。蔻仁、杏仁、麻仁、栝蒌仁、贝母、竹茹、石斛、 
郁金,或小陷胸汤。热邪里结,恶心中痞者,苦酸泄降。半夏泻心汤去参、甘、枣,加枳、芍、乌梅。暑邪阻 
气,热渴满闷者,暑邪面垢脉虚,胸闷脘痞。辛凉清上。三物香薷饮、消暑丸加桔梗、竹茹、杏仁、茯苓、 
滑石、郁金汁。湿邪阻气,呕恶胸痞者,湿邪头胀,舌白不饥,脘痞恶心,脉缓。甘淡渗湿。六一散加芦根、 
茯苓、杏仁、薏仁、通草、藿梗、半夏、 
蔻仁、或平胃散。寒热往来,胸胁痞满者,和解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加枳、桔、栝蒌皮。噎膈痞塞,乃痰与气 
搏,不得宣通。痰为气激而升,气为痰腻而滞,故痞塞而成噎膈也。连理汤、生姜泻心汤。痰挟瘀血,成窠囊, 
作痞,脉沉涩,日久不愈,惟悲哀郁抑之人有之,宜从血郁治。桃仁、红花、丹皮、香附、降香、苏木、韭汁、 
童便。 

卷之三痞满论治
痞满脉候
属性:脉弦急而滑,胸骤痞,乃肝气与食滞所成,为实;脉弦,或沉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脾胃受伤为 
虚,寸口脉沉滑迟滑,为有滞。 

卷之三痞满论治
附方
属性:〔热痞〕x大黄黄连泻心汤x 大黄 黄连 加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恶寒〕x附子泻心汤x 芩 连 大黄 附子 
〔胁水〕x半夏泻心汤x 见一卷湿,若除人参,加甘草,名甘草泻心汤。 
〔痞呕〕x生姜泻心汤x 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 
〔消痰〕x橘皮半夏汤x 陈 夏 姜 
〔痰痞〕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温中〕x和胃煎x 见本卷嗳气。 
〔温中〕x浓朴温中汤x 朴 陈 苓 草 木香 豆蔻 干姜 
〔理阳〕x苓桂术甘汤x 见二卷痰饮。 
〔补中〕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中风。 
〔补脾〕x四君子汤x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 
〔和补〕x保和汤x 参 术 苓 草 夏 陈 藿香 砂仁 香附 木香 姜 枣 
〔散满〕x三因七气汤x 见二卷咳嗽。 
〔消滞〕x大和中饮x 见本卷饮食。 
〔消补〕x枳术丸x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为末,以全荷叶裹烧, 
饭捣丸,米饮下。 
〔消补〕x资生丸x 参 术 陈 苓 曲 朴 草 山药 薏 苡 楂肉 黄连 扁豆 白蔻 莲子 
麦芽 芡实 桔梗 藿香 泽泻 蜜丸。 
〔温补〕x养中煎x 见本卷饮食。 
〔归脾〕x归脾汤x 见二卷劳瘵。 
〔温利〕x治中汤x 见本卷饮食。 
〔和肝〕x解肝煎x 见本卷诸气。 
〔理肺〕x清肺饮x 见二卷痰饮。 
〔消结〕x小陷胸汤x 见一卷温。 
〔祛暑〕x三物香薷饮x 香薷(一两) 浓朴 扁豆(各五钱) 冷服 
〔却暑〕x消暑丸x 见一卷暑。 
〔淡渗〕x六一散x 见一卷温。 
〔除湿〕x平胃散x 术 朴 陈 草 
〔燥湿〕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暑泻〕x连理汤x 见一卷暑。 

卷之三痞满论治
痞满脉案
属性:金氏 寒热拘急,脉不紧数,胃痛,饮入辄呕,中焦痞阻,溺涩痛。宜宣通法。白通草、制半夏、橘白、 
草豆蔻、枳壳、苏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症减,痞满未除。用泻心法。半夏、黄连(俱姜汁炒)、黄芩、 
干姜、陈皮、枳壳、甘草梢、木通、山栀。二服全安。 
殷氏 身热胸痞,气促微咳,呕吐粥饮,痰粘溺涩,经止数月,脉息三五不调,兼带浮数。医投桂、 
附热剂,致咽喉肿碍,格阳于上,予谓此怀妊恶阻,兼外感也。宜辛凉以解痰热。用豆豉、杏仁、蒌皮、鲜 
竹茹、陈皮、茯苓、制半夏、枇杷叶。二服热退痞消。 
张氏 寒热似疟,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阅所服方,混用枳、朴、楂、 、槟榔、青皮之属。此邪在上焦, 
误行克伐,徒伤中下焦耳。予用半夏泻心汤去芩、连、甘草,加柴胡、煨姜、蒌皮、 
苏梗、茯苓。数服随愈。 
巢氏 发热胸痞,时呕,胀入背胁,脉沉小。仿小陷胸汤。用半夏、栝蒌、枳壳、陈皮、茯苓,加姜煎。 
二服病除。 

卷之三
肿胀论治
属性: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别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虚, 
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 
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经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 
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实胀也。又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满闭实。此虚胀也。又曰∶脏 
寒生满病。此寒胀也。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热胀也。又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之,为脉胀,卫 
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又经论五脏六腑之胀甚详,不备录。岐伯曰∶水始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