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20章

602-类证治裁-第20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中宫,胃土运纳不安,然胃虚谷少,脉来微数,非火涤痰所得效。治以平气降逆,兼培胃气,倘痰火一清, 
声音可出。海浮石、苏子、贝母、前胡、茯苓、山药、炙草、姜汁、竹沥和服。呼吸利,痰嗽平。再去前胡, 
加诃子、蛤粉,数服哮止而音渐复。 

卷之二
哮症论治
属性:哮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则喘咳,不能卧息。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初失表散, 
邪留肺络。宿根积久,随感辄发,或贪凉露卧,专嗜甜咸,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热壅气逆,故 
声粗为哮。须避风寒,节浓味,审其新久虚实而治之。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者 
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冷哮有二, 
一则中外皆寒,宜温肺以劫寒痰;温肺汤、钟乳丸、冷哮丸,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一则寒包热,宜散寒以 
解郁热。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如邪滞于肺,咳兼喘者,六安煎加细辛、苏叶。冬感寒邪甚者,华盖散、 
三拗汤。外感寒,内兼微火者,黄芩半夏汤。热哮当暑月火盛痰喘者,桑白皮汤,或白虎汤加芩、枳、栝蒌霜。 
痰壅气急者,四磨饮、苏子降气汤,气降,痰自清。痰多者吐之,勿纯用凉药,须带辛散。小青龙汤探吐。 
肾哮火急者,勿骤用苦寒,宜温劫之。用椒目五六钱,细研,分二三次,姜汤调服。俟哮止后,因痰因火治之。 
治实哮,用百部、炙草各二钱,桔梗三钱,半夏、陈皮各一钱,茯苓一钱半,一服可愈。治虚哮,用麦冬三 
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一服可愈。此煎剂内,冷哮加干姜一钱,热哮加 
元参三钱,盐哮加饴糖三钱,酒哮加柞木三钱,糖哮加佩兰三钱,再用海螵蛸火 研末,大人五钱,小儿二钱, 
黑砂糖拌匀调服,一服除根。其遇浓味而发者,清金丹消其积食。伤咸冷冻饮料食而发者,白面二钱,沙糖二钱, 
饴糖化汁捻作饼,炙熟,加轻粉四钱,食尽,吐出病根即愈。年幼体虚者,分三四次服,吐后,用异功散加细 
辛。脾胃阳微者,急养正,四君子汤。久发中虚者,急补中,益气汤。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 
总之,哮既发,主散邪;哮定,则扶正为主也。 

卷之二哮症论治
附方
属性:〔冷哮〕x温肺汤x 见本卷咳嗽。 
〔温肺〕x钟乳丸x 钟乳石(甘草汤煮研) 麻黄(醋汤泡焙干) 杏仁 炙草 蜜丸。 
〔温肺〕x冷哮丸x 麻 杏 辛 草 星 夏 川乌 川椒 白矾 牙皂 紫菀茸 款冬 神曲 糊丸。 
〔外治〕x三建膏x 天雄 川乌 川附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川椒 干姜(各二两) 麻油熬,加黄 
丹,摊贴肺俞。 
〔散邪〕x麻黄汤x 麻 桂 杏 草 
〔散寒〕x越婢加半夏汤x 见本卷咳嗽。 
〔痰嗽〕x六安煎x 见本卷咳嗽。 
〔疏利〕x华盖散x 见本卷咳嗽。 
〔疏解〕x三拗汤x 麻黄(不去节) 杏仁 甘草 姜 
〔清热〕x黄芩半夏汤x 白芍 半夏 甘草(各二钱) 黄芩(三钱) 枣(四枚) 
〔降火〕x桑白皮汤x 芩 连 杏 贝 栀 夏 桑皮 苏子 姜 
〔降火〕x白虎汤x 见一卷中风。 
〔降逆〕x四磨饮x 人参 沉香 槟榔 乌药 等分,磨汁,煎服。 
〔降逆〕x苏子降气汤x 见本卷失音。 
〔探吐〕x小青龙汤x 见本卷咳嗽。 
〔浓味〕x清金丹x 萝卜子(蒸晒,一两) 牙皂(烧存性,三钱) 姜汁为丸。 
〔脾虚〕x异功散x 见一卷中风。 
〔补中〕x补中益气汤x 见一卷中风。 
〔摄肾〕x肾气丸x 见本卷虚损。 

卷之二哮症论治
哮脉案
属性:包 哮症每十日一发,嗽痰夜甚,脉形俱属虚寒。乃用六味滋阴,治不对症,焉能奏效。议补益中气为 
虚哮治法,用潞参、山药、茯苓、半夏、炙草、于术(炒)、杏仁、煨姜。数服而效。 
一小儿 冬春久哮,屡服治风痰之剂,不应。诊其脉,知其脾弱,不能化乳湿,用四君子汤加薏苡、 
山药、谷芽(俱炒)、制半夏。数服愈。 
汤氏 宿哮秋发,咳呕气急,暑湿为新凉所遏。宜辛平解散,用橘皮半夏汤加桔梗、象贝、杏仁、茯苓、 
枳壳、香薷、生姜。数服而平。 
王 丹溪治哮专主痰,每用吐法,不用凉剂,谓寒包热也。今弱冠已抱宿根,长夏必发,呼吸短促, 
咳则汗泄,不能平卧,脉虚,左尺搏大,不任探吐,乃劳力所伤。暂与平气疏痰,俟哮咳定,当收摄真元。 
先服桑白皮汤去芩、连、栀、夏,用桑白皮(蜜炙)、甜杏仁(炒研)、茯神、竹茹、贝母、苏子(炒研)、 
薄橘红。数剂后,服生脉散、潞参、五味、麦冬,加海浮石、海螵蛸、远志肉、山药、炙草、茯苓。 
巫妇 梅夏宿哮屡发,痰多喘咳,显系湿痰郁热为寒邪所遏。暂用加减麻黄汤温散。麻黄(三分)、 
桂枝(五分)、杏仁(二钱)、苏叶、半夏(制。各钱半)、橘红(一钱)、桔梗(八分)、姜汁(三匙), 
二服后随用降气疏痰∶栝蒌皮、桑皮(俱炒,一钱)、贝母、杏仁(俱炒研。各二钱)、海浮石(三钱)、 
前胡、枳壳(各八分)、苏子(炒研,六分)、茯苓(二钱)、姜汁三匙。数服哮嗽除。 

卷之二
喘症论治
属性:(短气 少气 逆气附)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张口抬肩,气道奔迫, 
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夫喘分虚实,经云∶邪入六腑则身热, 
不时卧,上为喘呼。又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客之,此举之实也。经曰∶秋脉不及,谓肺金虚也。则令 
人喘,呼吸少气。又曰∶劳则喘息汗出,此明喘之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息促而不足。实喘者,胸 
满声粗,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在疏利;通用定喘汤。虚喘者,呼长吸短,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摄固。 
六味丸去丹、泻,加牛膝、五味子、补骨脂、胡桃肉。故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叶氏亦云∶喘症之因,在 
肺为实,在肾为虚也。徐灵胎《指南批本》云∶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若虚实混治,鲜不残生,但疑似间极 
难辨认。香岩先生又以出气不爽为肺病,入气有音为肾病,更为难确矣。治喘者,凡肺窍壅塞,呼吸不利, 
气盛脉实,滑数有力,皆实候也。如肺感风寒致喘,三拗汤、华盖汤。肺热痰火作喘,麻杏石甘汤。肺寒饮邪 
喘逆,桂枝加朴杏汤。感暑 火盛而喘,香薷饮、白虎汤。因湿邪浊逆而喘,四苓散加杏、朴、桑皮、通草、 
葶苈。肺气不降,浮肿发喘,麻黄汤去桂枝,加桑皮、薏仁、茯苓。肺胀水停,上气喘咳,脉浮,小青龙加 
石膏汤。脉沉,大越婢加半夏汤。水病喘满,肾邪犯肺,宜通阳泄浊,真武汤合四郁散去白术。痰喘必涤 
其源,气郁生涎,温胆汤。火动生痰,清膈煎。怒喘兼平其气,四七汤。如吸音颇促,劳动则剧,气弱脉微, 
或浮大而弦,按仍如无,察其外无客邪,内无实热,皆虚候也。如肺虚金燥,生脉散。胃虚阳升。人参五味汤 
加茯苓、炙草。肾阴亏而精伤,冲任经虚,丹田火炽,肺金受烁,大剂六味汤加麦冬、五味。肾阳虚而气脱, 
孤阳浮越,面赤烦躁,火不归元,七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肾不纳气,身动即喘,阴阳枢纽失交,急需镇 
摄,肾气汤加沉香。从阴引阳,都气丸入青铅。从阳引阴,肾与肺胃俱虚,喘嗽乏力,人参一钱,胡桃三枚, 
连皮蜜炙。煎服效。病后气喘为肺虚,生脉散加阿胶、白术、陈皮。病后气喘嗽痰,面浮足冷,为阳虚,八味 
丸。产后喘,为孤阳绝阴,最危。因营气暴竭,卫气独根据,独居肺中,故喘急。独参汤灌之。若血入肺,面赤, 
喘欲死,参苏饮。如败血 
冲心,胸满上气,逐其败血,喘自定,血竭散。老人久病,喘嗽不得卧,杏仁丸。动即作喘,多由虚衰,宜嵩 
崖脾肾丸。阴虚宜滋养,熟地、萸肉、五味、阿胶、杞子、胡桃肉、蛤蚧尾。阳虚宜温养,参、 、归、术、 
茯神、莲子、山药、炙草。阴阳不交,摄纳下元,海参胶、淡菜胶、熟地、茯苓、牛膝、远志、骨脂、青盐、 
石英。以此分症施治,朗若列眉已。 
〔短气〕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症有二∶一属支饮。《金匮》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汤亦主之。盖呼气短,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小便能出矣。吸气短, 
用肾气汤以化其阴,肾气化,则小便之关门利矣。一属气虚。东垣云∶肺主诸气,短气者,五脏之气皆不足, 
而阳道不行也。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如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 
加白芍,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 
黄、生地。 
〔少气〕气少不足以言。经云∶怯然少气,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又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 
气也。又曰∶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独参汤、生脉散、保元汤。异功散。 
〔逆气〕气上逆不得卧,而息有音。经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阳明脉逆,不得从其道,故 
不得卧而息有音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 
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其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水者循津液而流,肾为水脏,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治阳明之气逆,四磨汤、七气汤。治肺络之气逆,杏子汤、小青龙汤、赵婢汤、苏子降气汤。 
治肾气之逆,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汤、灵砂丹。 
经曰∶寸口脉实者,肺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塞,如呕状,自汗,皆肺实之候。右寸脉虚者,肺虚也, 
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 
《医通》曰∶肺虚受寒而喘,参苏温肺汤。寒郁热邪而喘,中 
有热痰,遇冷即发,麻黄定喘汤。远年咳逆上气,胸满痞塞,声不出者,人参定喘汤。虚冷上气,劳乏喘嗽, 
《千金》用半夏、人参、姜、桂心,甘草煎服。上气不得卧,生姜、人参、橘红、紫苏各一钱,五味数粒。肥 
盛多痰,喘不能卧,元气未衰者,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经年喘嗽,遇寒更甚者,九宝汤、安嗽化痰膏。喘嗽, 
气从脐下冲上,尺脉洪数,兼盗汗潮热,属阴虚。六味汤加补骨脂、五味,送灵砂丹。 
凡衰病产后喘促者,均为少气,虽素有痰火,亦由气虚。须大剂生脉散。若虚而欲脱,元海根摇,火冲 
脐下逆冲而上,似喘非喘,吞若不及,急须峻补,镇摄丹田。大剂六味汤加五味、牛膝、青铅、元武甲心、 
磁石。 
喘与胀二症相因,皆小便不利,故喘则胀,胀必喘。先喘后胀者,治在肺;先胀后喘者,治在脾。经曰∶肺 
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肺气降下而输 
化也。若肺受邪,则失降下之令,以致水溢皮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