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膝,就认为阴阳经气的交换重点是在于手足四肢。虽然头顿之上,脏腑之内亦存在阴阳经气相互交换,但是次于手、足四肢之处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调治五脏、六腑、各经脉的有余或不足,是处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灵枢经》中论治疗疾病时常云:“取之足少阴;取之足太阳”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经,而没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调治这手足四肢之时膝以下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歧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就说明了调治各脏、腑、阴、阳经脉的一切疾病,主要采取是在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个穴位,以调整十二经脉的阴阳气机。所以特别的阐述于《灵枢经》的首位。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十二、解释足三阴足三阳的根结矛盾
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结穴”;足三明经负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根穴”。
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根穴”;足三阳经负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结穴”。所以足三阴及足三阳都是与它相表、里的阴阳经无间断的“根结”着,如阳经在“根”,而明经就在“结”如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
如果用针灸调治病疾,首先当诊察上、下、左、右、内外、阴、阳之正、负、根、结机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调和阴阳“十二经脉”。
《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夫,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据以上经言,就足以说明这根、结机能活动的始终机理,却能挽回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的危证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该是何等的关键!
其调治根、结的实质,并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结”俞穴,而是指这左右上下阴阳神气的升、降、往、返活泼泼的机能。
在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其俞穴犹如火车站;其经气犹如“火车”,如果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和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而经路、俞穴仍在,却没有阴阳神气往来,如果用针刺亦没有感觉,所以也无作用。《灵枢·扎针十二原篇》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明确表达所注重的是体内这个出入游行的“灵动之神气”。因而根、结经气失调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车”不能运行到终点站;或是由终点站不能回到起点站。要是“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的危急重证,就如“火车”将要产生“越轨”而发生危险。故施针灸者当及时按照“十二经脉”的阴阳正、负机理而施法救治。病例如下:
熊××。女。71岁。公安县人。1979年3月25日夜诊。患者夜间忽然发病昏倒不省人事。经二位医生治疗无效而请我医治。症状:双目紧闭、面色微红、口不能言、上气喘急,喉间痰鸣噜噜有声,手温足凉其两手能动而两足废不能动弹。诊侯左右两脉口及左右两人迎的动脉、阴、阳双方全显寸部脉大而尺部弱小,呈现二倍脉象,浮候有余而沉候下虚不足,脉显阴、阳双方浮越戴阳於上,主要原因为下焦真阴空虚而不能纳阳,故而导致阴阳双方浮越欲脱,其病源在肾。因足少阴肾经主下行,其经脉循行上挟舌本,故形成以上诸症。
据患者的两手能动可排除中风之病。诊断为足少阴肾经的下元亏虚所导致阴不能纳阳而形成“类中风痱之证”法当固本培肾却无药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施治。随取玻璃瓶盛满温水置于患者的两足下涌泉穴处,用温热传感以导引足少阴肾经的经气归“根”,同时按压两足的“内庭穴与昆仑穴”以导阳经的经气下达。经过30分钟传热及按摩导引,其患者的两足转温、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所以“十二经脉”之阴、阳、根、结的运动机理,可作一切疾病辩证施治的指南。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十三、利用十二经脉治病必须联系阴阳两性的脉象诊断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将在用针之前,医者必须首先诊察脉象,根据脉象所呈现的虚实以及病症的轻重情况,才可以相应地决定出调治方法。《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据经上所论述的“人迎脉三盛”。当补足太阴脾经而泻足阳明胃经;“脉口脉一盛”,当补足少阳胆经而泻足厥明肝经。这就充分说明了未经过诊察阴、阳脉象盛衰之前,而预先就决定出所取治某经某穴的处方是不符合古圣治法的。
贫道多年以来在研究探讨中体会到,人体患病其“十二经脉”的运动有所变化,其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也并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状态,所以在诊、疗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调治人体十二经脉的疾病,首先就必须要通过诊察阴、阳脉象的虚实之后,才能根据阴阳两方脉波的虚实现象,来决定出应该调治某经脉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据阴、阳脉象的盛衰表现,以确定施行或补或泻的调治外法,即是遵守古圣人诊疗结合的正确治疗规则。
参阅后世各针灸家的书籍中,皆缺少阴、阳两个方面约脉象诊断,都只着重于“某类病证”即预定有“某些经验穴位”的组方,并倡导各个穴位的“经验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却总结了很多经验。
各针灸书籍虽然也论及脉象诊断,多只论述了两手的‘寸口脉象”而已,故后世以来的“针灸书籍”中论脉象,仅只有“阴经方面”的脉象诊侯,却没有“阳经方面”脉象诊断,因而就形成不周全的阴阳诊断。
《灵枢·经脉篇》论手太阳的肺经脉云:“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再如论手阳明的大肠经脉云:“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这说明古圣们诊脉,全是用阴、阳两方的脉象相对照,按大、小、盛、衰以确定阴阳经气的虚实。所以贫道遵守古人圣法诊察“脉口、人迎”的阴阳动脉,在诊断治疗上疗效甚高,故认为应承继先圣的诊法,即可减少误诊。
现以大、小脉而论:如诊得“人迎”的阳脉大而“脉口”的阴脉小,便可确诊为“阳经的能量盛、阴经的能量衰”;若诊得“脉口”的阴脉大而“人迎”的阳脉小,便可确诊为“阴经的能量盛、阳经的能量衰”。如果诊得“脉口、人迎”两方皆呈现盛大的脉象,只可诊断为“阴阳的经气皆盛”,就不能确诊阴、阳两方而谁胜谁负了。因此故“大脉”若失去“小脉”来相互比较,亦就失去了“对照”依据,那用何作证据以确定其为“大脉”呢?所以“脉口的阴脉”若失去了“人迎的阳脉”来作相互比较,也就失去了“对照”依据,那用何作证据来确诊阴阳两方而“谁盛谁衰”呢?所以,必须有对立面,才能有完整统一的辩证方法。
经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又云:“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这以上说明的种种有“原则的施治”,全要依靠诊断“脉口和人迎”以权衡三阴、三阳经气的盛衰之后,才能胸有把握的去施行调整阴、阳次第的补泻针法,即是正当的诊、疗规则,否则就遗弃了古圣先哲们的正确诊疗规则。因为不是依据“脉口、人迎”的阴阳脉象盛衰而施行补泻针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补泻”,故失去了“人迎脉”的诊断是十分可惜的。
《灵枢》经是针灸疗法的鼻祖经典,其中具备着天、人合一的道理,真正是道合太虚,理应人体,实乃举世无双的“中华瑰宝”。如能遵守古训诊疗治病可起沉疴,其利乐人类功德无量。
故贫道于研读之前,必虔诚敬意稽首顿首以致礼,亦望未来同仁不可轻视。如果用针灸调治疾病,定要恢复古圣阴阳对立的“脉口、人迎”诊法,所以必须将阴、阳脉象诊断与“十二经脉”的道理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的辩证施治而运用于临床。
(一)对脉口人迎动脉之一倍二倍三倍的分析
关于一倍、二倍、三倍的动脉显象、是论阴阳动脉正负运行之“宽、窄”度的脉波差别。何谓病在手足的太阴阳明脉三倍,病在手足的少阴太阳脉二倍,病在手足的厥阴少阳脉一倍?
1、由于两寸口的脉诊部位,属手太阴肺经的经脉路线;两人迎的脉诊部位,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路线。
按《灵枢·经脉篇》论手、足太阴阳明的经脉:起始于手太阴肺经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阳明;由手阳明上行至头交足阳明;由足阳明下行至足交足太阴;由足太阴上行至腹。这从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一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因为“寸口、人迎”脉诊部位都在这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太阴阳明受病,是受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三倍的脉象以诊候太阴、阳明的疾病。
2、论手足少阴、太阳的经脉:起于手少阴心经的心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太阳,由手太阳上行至头交足太阳;由足太阳下行至足交足少阴;由足少阴上行至腹。这由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二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由于脉诊部位是在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所以手足的少阴太阳受病、是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二倍的脉象以诊候少阴、太阳的疾病。
3、论手足厥阴少阳的经脉:起于手厥阴心包络的胸中,而外出行至手交手少阳;由手少阳下行至头交足少阳;由足少阳上行至足交足厥阴;由足厥阴上行至腹。这从体上到体下循环阴、阳、表、里一周而形成了第三道手足阴阳的大循环周,因脉诊部位在第一道阴阳环周之上,中间隔着第二道阴阳环周,故脉波传感更远,所以手足的厥阴少阳受病,是隔离间接的阴、阳脉搏传感反应,故以一倍的脉象以诊侯厥阴少阳的疾病。
关于这三道大循环运动的联系,是依靠三条分支经脉:
1、足太阳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2、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3.足厥阳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人体的营、卫之气,就是通过以上三道大阴阳环周,行阴二十五度;行阳亦二十五度,终而复始,传往周流,循环不已。”
手足十二经脉太过不及表
太阴(手肺、足脾)
太过: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于人迎
少阴(手心、足肾)
太过:寸口大二倍于人迎
不及:寸口反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