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74b02463822ea25cd36d0c262486d9-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了几天,费人伦又来到省城。这次他没有找郑泊村,而是直接找到了柳巡抚。费人伦怪声怪气地问:“柳大人,郑泊村少年得志,作了巡抚的乘龙快婿,叫人好不艳羡。小人只是不解,不知道巡抚的千金进了郑家,是作大还是作小?”
柳巡抚一脸愠色:“休得胡说!我早已看过郑泊村的履历,不曾婚配,何来大小之说?你若造谣生事,小心你的脑袋!”
费人伦嘿嘿一笑:“就算他不曾婚配,可他就不会宿花眠柳、招妓嫖娼,暗中找一个红粉知己私定终身?”说着,便从书袋里取出一个卷轴,徐徐打开,“请大人过目!”
柳巡抚只扫了一眼,就赫然色变。原来,那卷轴名为《仲夏读书图》,画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郑泊村,正袒露背膀伏案读书,另一个是名美艳的女子,依在郑泊村的身边,摇扇送风,亲密之状跃然纸上。看那落款,竟是上年的七月。
柳巡抚强忍着怒火:“此物从何而来?”
费人伦道:“去年八月,有一个童子在街头卖画,我也问过他画的来历,他说在郊外拾得。因为事关同窗隐私,我就给买了下来。而今听说郑泊村与府上的千金定了婚,我怕重演陈士美与秦香莲的故事,因此特来献画,给大人提个醒。”
柳巡抚收了画,赏了费人伦十两银子,挥手送客。 柳家小姐柳飞莺本是金枝玉叶,如何肯为他人作小?一时寻死觅活,闹得鸡犬不宁。
柳巡抚好不恼怒,本想给郑泊村定个骗婚的罪名,按律惩处,又怕闹得沸沸扬扬,于自己脸上无光。略一思索,干脆什么罪名也不定,只命人把他打入死牢。
可怜郑泊村,也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口口声声直喊冤枉。可牢门紧锁,漆黑一团,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眼睁睁地等死。 卖 画
郑泊村“犯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家乡,郑泊村的哥哥郑泊乡急忙打点盘缠,匆匆赶来省城。
郑泊乡来到巡抚衙门询问,守门的兵丁大吃一惊:这不是死囚郑泊村吗,怎么会走脱了?当即扭了郑泊乡去报告巡抚。郑泊乡急忙申辩,说自己是郑泊村的双胞胎哥哥,特来衙门探问,弟弟到底犯了什么事?柳巡抚也弄不清这双胞胎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他也懒得去弄清楚,宁可错杀,也决不放过一个,索性把郑泊乡也打入死牢……
再说郑泊乡的妻子白无瑕,本是一个柔弱的妇人。弟弟生死不明,丈夫一去不返,愁得她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可愁也不是办法,只好咬牙踏上了寻夫之路。省城何其大,寻了几日也不见踪影,倒是把盘缠花光了。怎么办?情急之下,白无瑕想起了卖艺之举,遂去画店赊了些纸墨,当街作画,廉价出售。
白无瑕出自书香之家,自幼就跟父亲习得一手好画。这天,柳飞莺的丫环在街头看见白无瑕作画,不由驻足欣赏。自家小姐也爱丹青,何况这些日子正为婚事烦恼,何不买几幅画逗她开心?这丫环经常陪着小姐看画,也有些眼光,就挑了几幅中意的带了回去。
柳飞莺见了白无瑕的画作大加赞赏,忙命丫环把白无瑕请到府上切磋技艺。柳飞莺见了白无瑕,只觉得好生面熟,一时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初次见面,也不好多问,只让白无瑕作画,自己在一旁观赏。白无瑕挥毫泼墨,画花花含笑,画鸟鸟欲飞,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柳飞莺敬佩之极,欣赏了一阵,又问:“会人物写真吗?”
白无瑕说:“这有何难?但不知道小姐要画哪个?” 柳飞莺问:“能画自己吗?”
白无瑕看看自己的破旧衣衫,叹了口气说:“目下的我面目憔悴,只怕玷污了小姐的纸笔。要画,就画过去的我吧。” 柳飞莺也不勉强:“悉听尊便。”
白无瑕想起过去的日子,弟弟读书上进,丈夫辛勤劳作,虽不富裕,却有着庄户人家的恬静安逸。不知不觉中,心思流于笔端,笔下就画出了一个神态美丽恬静的白无瑕。
对着白无瑕的肖像,柳飞莺未作任何评论,却惊呼一声:“难道是你?你是何人?”
白无瑕不知道柳小姐为什么吃惊,就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家庭,叹息道:“弟弟身陷囹圄,不知何因?夫君一去不返,不知身在何方?我是寻弟盼夫的民妇白无瑕!”
柳飞莺记不住那么多的事情和人名,只记住了“郑泊村”三个字。她拿出了那幅《仲夏读书图》,冷冷地说:“你看看这个吧!”
白无瑕却是十分惊诧:“这幅画怎么会在这里?这么说,那个案子破了?” 柳飞莺被弄得莫名其妙:“什么案子?”
白无瑕说:“两个月前,我家被盗,失去了一些钱财和这幅画。” 柳飞莺“哦”了一声:“这么说,你就是郑泊村的妻子了?”
白无瑕有些恼怒:“小姐开什么玩笑!郑泊村与郑泊乡是双胞兄弟,这画上的人是我夫君郑泊乡!” 柳飞莺一怔:“你丈夫也是个读书之人?”
白无瑕有些伤感:“夫君原也是县学的生员,只因公爹去世,家道中落,难供两个书生,夫君只好忍痛弃学,供弟弟完成举业。夫君辍学之日,好不伤悲,就让奴家画了这幅《仲夏读书图》,以作永久纪念……”
柳飞莺听得心惊肉跳,原来是错怪了郑泊村!她扔下白无瑕不管,飞奔进父亲的书房,气喘吁吁地叫道:“快快放出郑公子!” 回 归
柳巡抚听了女儿的叙述,又招来白无瑕细加盘问,始知道自己偏听偏信,草率从事,铸成一桩冤假大案!不由又悔又恨,一边让狱卒速速放人,一边命人捉拿费人伦到案。
那费人伦很快招供,被打入死牢,也不消说他。可叹那郑家兄弟早被折磨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兄弟相见,禁不住抱头痛哭。柳巡抚好生懊恼,指示大夫不惜一切,全力给郑家兄弟将养身体。并执意把郑泊乡也留在府上读书,以求郑家将来一门双贵,都有个好前程。
郑泊村道:“大人一番好意,我们都领了。只是离家日久,容我们回家看看再来。”柳巡抚见他说得有理,也不好多加阻拦,只得放他们走了。
郑氏兄弟回到家乡,却再不肯去省城了。任凭那柳飞莺寻死觅活,是打死也不作柳家的女婿了。那柳巡抚翻脸无情,拿人命当儿戏,如果做了他的女婿,岂不要一辈子提心吊胆!
倒是白无瑕无意中发现了自己作画的价值,心想:既然因画致祸,难道就不可以用画造福吗?从此,作画卖画,供郑家兄弟读书。
柳家小姐求婚不遂,日日哭闹,埋怨父亲为官无能。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眼见郑泊村依然没有“悔改”之意,柳巡抚等得不耐烦了,正要胡乱捏个罪名再次惩治郑泊村,京城忽有邸报传来,说郑泊村参加春闱中了状元,成了朝廷新贵。
柳巡抚登时傻了眼,从今以后自己是不可能随便拿捏郑泊村了,只等着被郑泊村如何拿捏吧…… (题图、插图:黄全昌)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03月
TOP 故事会 故事会 》》》 2007年第22期 3分钟典藏故事 作者:佚名 字体: 【 大 中 小 】 垫脚之爱
一个秋天的傍晚,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人们都在这儿聊天。
这时,广场上走过一对老年夫妇。那老妇人的一条腿有毛病,每走一步,那条腿只能僵直着向前挪一点,几乎是擦着地面在前行。旁边的老汉小心地搀扶着老妇人,陪着她一步一步地慢慢挪着。
等他们走到近前,大家注意到那老汉脚上穿着一双棉靴,很大很厚,鞋面已是脏得不能再脏了。这老汉是不是也有什么毛病?现在又不是三九天,怕冷也不至于要穿棉靴了吧?
大伙儿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而那对老年夫妇已经走到天桥下,他们要上桥。
老妇人抬起僵硬的腿,准备要迈上台阶,这时,老汉迅速地将一只脚垫在了下面,让她踩了上去。这样,原本很高的每级台阶之间就有了一个缓冲的“小台阶”。
就这样,老妇人每上一个台阶,老汉就伸脚为她垫一次,每一次都是那么准确到位。而老妇人每踩一次,老汉的腮帮子就要鼓一下,显然整个人的体重压在脚上还是蛮吃力的,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为老妇人垫着脚。
顷刻间,大家陡然明白了那老汉穿棉靴的原因,随即便向那对老年夫妇投去深深的祝福。 (作者:朱胜喜;推荐者:兰月) 扣好自己的扣子
一天,阿拉巴马州红石军工厂正在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一向以严厉著称的上校。
阅兵仪式进行得很顺利,上校像鹰眼一般锐利的目光扫视着队列,突然他发现了什么,径直走到一个士兵面前,上下打量了一番,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
这个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现在吗?长官?” “当然,马上!”军官的回答毋庸置疑。 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衬衫口袋的扣子扣上了。
这位上校一眼就看出了年轻士兵没有扣好扣子,却丝毫没有留意到自己的制服也有问题。
人们总是这样,看待别人的缺点时,像缺了颗牙那样扎眼,对于自己的缺点却总是难以察觉。 (编译:胡英;推荐者:董行) 站着别动
爷爷带着四岁的小孙子 去走亲戚,路上遇到个熟人,便攀谈起来。小男孩就在这个时候自己爬上了附近的铁轨。
等到爷爷听到火车的汽笛声,他才发现孙子正站在距离自己几十米外的铁轨上。爷爷一下子懵了,想冲过去却一下摔倒在地上,他一面爬,一面大喊:“快跑!”
小男孩却纹丝不动,反而站直了身子,还冲着爷爷展开了一个甜甜的笑容,直到火车轰鸣着淹没了他。
爷爷晕了过去,家里人赶来哭作一团。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这个男孩那么从容地面对死亡?
妈妈终于明白了原因。以前每当有汽车开过来的时候,妈妈总会说:“站着别动!”如果男孩做得好,妈妈就会冲他微笑。时间长了,男孩以为,只要站着别动,就不会有危险。所以当火车开过来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动,还冲着爷爷微笑。
站着别动,是教给孩子最简单的应急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可是大人们是否想过,这会让孩子养成惰性。也许男孩的事情是个意外,但假使没有这件事,孩子以后是否会在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也对自己说,站着别动?
(作者:吴秀娜) 完美 日本京都有一座知名的禅园,建筑师将这个禅园建造完成后,把天皇请来御览。
天皇在禅园里边走边赞叹:“这里真美,真是全日本最漂亮的庭园。” 说着,天皇指着园里池塘边的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是整个庭园里最绮丽的石头。”
一旁的建筑师听后,马上叫人将这块最绮丽的石头搬走。 天皇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筑师恭敬地回答:“陛下,是这样的:庭园里如果有一样东西特别显眼,就会破坏周围的和谐,我把它移走,这里总算是完美无瑕了。”
(作者:佚名;推荐者:邓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