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时代的瞬间
这是勃兰特一行来到波兰的第二天,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他都看到了什么?当迎接仪式上奏起联邦德国国歌时,他看到了波兰人民悲愤的目光和眼里滚动的泪水。他知道,当年的德国纳碎就是在这个歌声中,屠杀世界上的犹太人、屠杀波兰人民的。
勃兰特缓缓走上石阶了,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纪念碑。沉重的石块、黝黑的人形,犹如在代表千百万无辜的死难者向这里默然注目。这里曾经是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所在地。
1939年年底,华沙约有居民131万,其中犹太人35万,占城市人口的1/4以上。当时他们多居住在华沙老城的西部,据说那时这里是世界上继纽约之后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不久,盖世太保总头目海德里希发出了“灭绝犹太人”的指令,德军对犹太人的迫害随即升级。相继在东欧各地及德国本土建起众多的犹太人隔离区和集中营。1940年11月间,这块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周围也被围起了高墙,架上了铁丝网,1/4以上的华沙人就被圈进这片只占城市面积4。5%的土地上。
此后,德军还将周边抓到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不断押解到这里,这里关押的人数最多时超过了45万。随后,纳粹军队在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3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隔离区内举行起义,遭到纳粹德军的残酷镇压,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惨遭杀害。截止1943年底,围困在这里的近40万犹太人几乎全部遇难。犹太人隔离区也随即被德国军队夷为平地。
这里的死难者纪念碑就是为纪念那次起义中牺牲的人们而树立的。
勃兰特将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体,肃立在无声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个瞬间,他的双膝却弯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阶上!
他的表情是凝重的。他看到了什么?也许他觉得他面对的是成千上万死难者的尸骨?也许他看到了,当年希特勒上台后,20岁的他远走他乡登上的那艘驶往挪威的船?独立船头,他曾立志,誓与纳粹法西斯不共戴天,战斗到底!他没有能在战场上与纳粹战斗,现在却要同纳粹遗留下来的仇恨抗争。
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跪立在纪念碑前了。他的随同人员惊呆了。这个出乎意料的、未在日程安排当中的举动,让他们一时手足无措。而周围的波兰官员和民众,却被这突如其来的举止深深震撼了。 一时呆愣住的各国记者们在短暂的愕然之后,纷纷举起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阶上的德国总理的形象旋即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二战后世界上意义重大的瞬间定格,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心头激起了强烈的、恒久的震荡。
从此,在深深受过德国纳粹铁蹄蹂躏的东欧人民心中,德国人不再只是青面冷血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屠夫。在他们的心中,从此便会而且永远还会跪立着一个德国人,那是真心为自己的民族赎罪,真诚地向曾被奴役的国家请求重归于好的一位德国总理。
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沙之跪”。在此,勃兰特总理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并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晚,勃兰特在双方外交部长的陪同下,与波兰首相共同签署了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纲领性文件——《华沙条约》。条约中正式承认奥得—尼斯河为两国间的边界,宣布双方“彼此没有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再提出领土要求”。
在其后通过华沙电视台发表的讲话中,勃兰特说:死难者撕痛着我们的心,对他们没有人不能不悲伤。他还说:对事实的回避会给人造成错误的假象。要面对历史就不能容忍那些还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张”……,我们必须将眼光放长,将道德作为政治力量看待;我们必须将不合理的链条剪断。为此,我们不是要砸碎某种政治,而是要建立一种理智政治。
“在德国近代史的压抑下,”勃兰特后来在谈到他的华沙之跪时说,“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有外国评论家还这样写道:“他没有必要下跪,而他却为那些应该下跪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即时举动,在当时的德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明镜》周刊组织的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1%的人认为勃兰特的举动是适宜的。许多人还将他指责为“不要祖国的家伙”。
然而,东欧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却通过这位总理看到了“另一种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一个要为“第三帝国”制造的残暴行径真心赔罪、以诚意与受害国重修于好的形象。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9期
今天是个好日子
'美'加内特·亨特·怀特 张霄峰 编译
“如果这是今天最糟的事,那么今天是个好日子。”这是我父母的生活哲学。一旦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情,他们总是这样面对,并且教导孩子们从噩运中发掘美好的一面,把坏事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在我生长的乡村小镇,如果要买结婚蛋糕这类特别一点的东西,必须经历来回60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艰难跋涉。我和格伦举行结婚典礼的前一天,他便进行了这样一次远行,带回一只多层蛋糕。它盖了张蜡纸保护糖霜,静静地躺在汽车后座上。
爸爸骄傲地推开后门,我和妈妈跑出去想先睹为快。格伦刚停好车,我们就把脸贴在车窗上,赞叹着那结着霜的白玫瑰花饰,还有蛋糕上闪闪发亮的小新娘新郎。格伦打开车门跳到草坪上,喊着:“美丽的蛋糕给美丽的……”
雷克斯,我们的爱犬,从爸爸身边溜过,就在格伦讲话时从他身旁一跃而过。当我和妈妈还在对着车窗欣赏时,雷克斯从方向盘后面跳到后座上,勉强保持了一两秒钟的平衡,最后重重地落在了盖蛋糕的蜡纸上。
“雷克斯,不要!”4个人异口同声地喊道。说时迟那时快,蛋糕上的小新郎新娘已经倒下,几层蛋糕塌在一起。雷克斯知道自己闯祸了,夹着尾巴爬到窗前,对着我的脸做出道歉的样子,结果是把我珍贵的蛋糕仅存的完好部分踩坏,最后它干脆扑通一声坐在那乱糟糟的一团上。
每个人都笑了,只有我除外。“我的蛋糕啊,”我号啕大哭,“婚礼全给毁了!”
格伦拥着我说:“亲爱的,有你有我就有婚礼,只要我们拥有对方,一切都是完美的。”
“如果这是今天最糟的事,”活跃的老爸好像吟诗一样,“那么今天是个好日子。”
“永远不要忘记还有更坏的可能性。”母亲体会得到我绝望的心情,她安慰我说。她对爸爸和格伦说:“你们两个男人把雷克斯抱走,然后把蛋糕拿到餐桌上。”
一家人把东倒西歪的蛋糕仔细研究了一番,妈妈拿起电话拨了两个号码。“婚礼计划不变,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妈妈一锤定音。
第二天上午10点,负责在婚宴上分蛋糕的两个表妹碧尤拉和乔治娅来了。“我们是蛋糕造型师。”她们宣布。“听说结婚蛋糕需要修理?”她们嘻嘻哈哈地问。她们带来了自制的白蛋糕,几碗白色的糖霜,还有几盒西点奶油。她们一连干了几个小时,重建我的梦想。当蛋糕恢复原状时,我的心情也恢复了。
妈妈、碧尤拉和乔治娅用糖霜把一块块白蛋糕粘到需要修补的地方,再把奶油抹到补丁上,将破损掩盖起来。“看,我们用糖霜和奶油把昨天的一团糟变成了今天的杰作。”妈妈微笑着说。
婚礼如期举行,当修补如初的结婚蛋糕出现在宾客面前时,人群中回响着:“啊,多美的婚礼蛋糕啊。”那一刻,格伦在我耳边轻声说:“我想我们会继承你父母的哲学———如果这是今天最糟的事,那么今天是个好日子。”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9期
廉洁指导
◎吴泰华 编译
圣诞节前夕,美国政府属下的机关部门可能会向自己的雇员,即我们所称的“公务员”,重新发布一次所谓的“廉洁指导”。实际上,“廉洁指导”就是一份有关限定接受礼品和宴请的文件。其内容具体详细,文字清楚简明,以便让所有雇员一目了然又牢记在心。以下便是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向雇员颁发的“廉洁指导”。
美国商务部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全体工作人员:圣诞节即将来临。不少雇员可能会收到与本部门有业务联系的私人或单位送来的礼品或宴会邀请书。现本局重申有关接受礼品和宴请的限定,请诸君务必遵守。
您不能接受与您工作的部门有关的私人或单位(包括您的权限对其有影响者)所赠送给您的礼品。当然,如果他们恰恰是您的亲戚或朋友,那么您还是可以“笑纳”20美元以下的小礼品。但要是礼品的价值超过了20美元,那么重要的是,您同时还必须向您的上级表明:您是作为他们的亲友,而非特定职务的办公人员,来接受礼品的,并在此后最好作价值相当的回赠。
外国政府(或由外国政府管辖的国际机构)主动赠送的价值低于245美元的礼品而且实难谢绝的,您可以收下,但在三小时内务必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如果礼品价值超过了245美元,您在无法推脱的情况下也许仍可接受,但须如同所有政府部门收到礼品时一样,全数上交给有关部门妥善保存。
在通常情况下,您不能接受您所领导的下属机构的工作人员或级别比您低的工作人员赠送的礼品,但您可跟同事(包括行政领导)交换价值低于10美元的小礼品。不过仍须强调:管理人员不可向下级人员索要或暗示送来这样的礼品,而仅仅在属于传统的“礼尚往来”性质时,方可予以接受。
您也许还会接到与您或您所属部门有业务联系的人或单位的宴请。一般情况下,与接受礼品有关的限定同样也适用于宴请。这就是说,如请客者与您的工作部门有业务联系,或您的权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您就不应该出席,除非是总费用低于20美元的低档而且规模有限的小型宴请。
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您方可出席高于20美元的宴请:
(一)一个邀请面广泛的宴会,其中大多数客人来自不同的私营企业;(二)为了国家或部门的重大利益由您的上司组织的宴请。
以上仅是一般性的指导方针,您须时时对照,以防止任何可能的犯规行为的发生。对以上规定如有疑问,请和本部门的大众咨询处和职业道德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门并非每年圣诞节前都发一次有关文件,因为实际上相关的法律和行为准则都已相当完善和详细。有时之所以重发一次,只是提醒公务员们务必严格遵守相关纪律,不要玩忽职守,更不要将规定视为儿戏。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