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

第108章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08章

小说: 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陌恿沽耍苁谴г诨忱锿低档厝硕嗫匆谎叟峡问钡那榫埃34咏攀旨苌狭锵吕炊阍诖翱谡磐簧侔ち斓嫉难怠5吹P耐侵栏盖资歉鼋ㄖぬ舴荨�

  工期依然进行着。有一天,同学们正在走廊上玩耍,工匠突然跑过来大声地喊着他女儿的名字,这个女同学的脸色骤然变得铁青,转身就跑。工匠在后面追,她停下来冲着他直跺脚:“你给我滚!”工匠仿佛遭到雷击似地呆在了原地,两行泪从他水泥般青灰的脸上滑下来,稍顷,他扬起了手,我们以为接下来将会有一个响亮的耳光从女孩的脸上响起。但是,响亮的声音却发自父亲的脸上,他用手猛地扇向了自己。老师恰恰从走廊上经过,也被这一幕骇住了,当她扶住这位已经踉踉跄跄的工匠时,工匠哭道:“我在大伙面前丢人了,我丢人是因为生出这样的女儿!”

  那天女孩没有上课,跟她父亲回家了,父亲找女儿就是来告诉她,母亲突然发病。

  不知为什么,那年翻修校园的工期特别长。工匠再也没有出现在校园里,女孩也是如此,她一学期没有念完就休学了。有一次,我在街上偶然遇见了工匠,他仍然在帮别人盖房子,但人显得非常苍老,虽然身上没有背一块砖,但腰却佝偻着,仿佛背负着一幢水泥楼似的。

  儿女对父亲的伤害是最沉重的,也最彻底,它可以让人们眼中一个大山般坚强的男人霎然倒地。同样的道理,儿女的爱和尊重,能让一个被视为草芥的父亲像山一般挺立。

  下面这个故事是已经干媒体的我从同行的采访中了解的:

  新生入学,某大学校园的报到处挤满了在亲朋好友簇拥下来报到的新同学,被送新生的小轿车挤满的停车场,一眼望去好像正举行一场汽车博览会,学校的保安这些年虽然见惯了这种架势,但仍然警惕地巡视着,不敢有半点闪失。

  这时,一个粗糙的手里拎着一只顔色发黑的蛇皮袋、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保安的视野中,那人在人群里钻出钻进,神色十分可疑。正当他盯着满地的空饮料瓶出神的时候,保安一个箭步冲上去,揪住了他的衣领,已经磨破的衣领差点给揪了下来。

  “你没见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要捡破烂也该改日再来,不要破坏了我们大学的形象!”

  那个被揪住的男人其实很胆小,他第一次到宜昌市来,更是第一次走进大学的校门。当威严的保安揪住他的时候,与其说害怕不如说是窘迫,因为当着这么多学生和家长的面,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这时,从人缝里冲出一个女孩子,她紧紧挽住那个男子黑瘦的胳膊,大声说:“他是我的父亲,从乡下送我来报到的!”

  保安的手松了,脸上露出惊愕:一个衣著打扮与拾荒人无异的农民竟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错,这位农民来自湖北的偏僻山区,他的女儿是他们村有史以来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他本人是个文盲,十多年前曾跟人远远地到广州打工。因为不识字,看不懂劳务合同,一年下来只得到老板说欠他8百元工钱的一句话。没有钱买车票,只得从广州徒步走回湖北鄂西山区的家,走了整整二个月!在路上,伤心的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三个儿女都读书,还要上大学。

  女儿是老大,也是第一个进小学念书的。为了帮家里凑齐学费,她八岁就独自上山砍柴,那时每担柴能卖五分钱。进了中学后住校,为节省饭钱,她六年不吃早餐,每顿饭不吃菜只吃糠饼,就这样吃了六年。为节省书本费,她抄了六年的课本……

  她终于实现了父亲的也是她的愿望,考上了大学。父亲卖掉了家里的五只山羊又向亲朋好友借贷,总算凑齐了一半学费。父亲坚持要送女儿到大学报到,一是替女儿向学校说说情,缓交欠下的另一半,二是要亲眼看看大学的校园。临行时,他竟找不出一只能装行李的提包,只好从墙角拿起常用的那只化肥袋。

  他绝对想不到会在这个心目中最庄严的场合被人像抓小鸡似地拎起来。当女儿骄傲地叫他父亲,接过他的化肥袋亲昵地挽着他的胳膊在人群中穿行的时候,他的头高高地昂起来那是一个父亲的骄傲,也是一个人的骄傲。

  报到结束了,还有些家长在学院附近的旅馆包了房间,将陪同他们的儿女度过离家后的最初时光。但他不能,想都不敢想。他一天也不敢耽误返程的时间,而且他的路比别人都要遥远,因为他将步行回到小山村。

  不过,这一次步行,他会比一生中的任何一次都要欢快,他知道能买得起一张硬席车票的日子已经近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老兄,革命就是生活
  作者:南方朔

  20世纪的神人偶像

  1967年10月9日,在近代革命史上,乃是个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近代最伟大的传奇革命英雄格瓦拉英烈而亡,死时年仅39岁。

  而格瓦拉最后的那几天,过得实在非常凄厉。当时他所带领的游击队,在玻利维亚和美国联手,实施高科技式坚壁清野的围剿战术下,已愈打愈少。到了10月初,只剩下16人而已,最后被围困在一处叫做“无花果树”的北面山脊。10月8日,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攻击,格瓦拉在还击时,他的卡宾枪被击中,右臂也被击中,由于失去了反击能力,只得投降被俘,时在当天下午4时左右。同时被俘的还有两名他的战友。

  格瓦拉被俘后,玻利维亚军方以及一名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罗德里古兹立即展开侦讯,但他拒绝做任何答复。而同时,他被俘的消息也立即被呈报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总统达仑多斯立即邀集了陆军将领和美国中情局人员,举行紧急会议,结论是不能让格瓦拉活着受审,否则他一定会在法庭上借机鼓吹革命。于是,立即把他处死的命令传送到前线,10月9日下午4时许,即他被俘后整整24小时,一个士官进来,对他的手脚进行射击,当时是希望把他弄成伤重不治的模样。但很快的,他们觉得这太麻烦,干脆直接杀死。于是几个士兵进来,对他一阵射击,格瓦拉当场死亡。后来被证明,他当时一共挨了9枪,有两枪是打中致命的要害。而就在格瓦拉被射杀的同时,另外两名被俘的战友也被立即处决。

  那些人,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在射杀他之后,搭乘直升机返回首都拉巴斯,而格瓦拉的遗体则被帆布包裹,用另一架直升机送往陆军总部所在地的瓦诺果安德市。他的遗体首先被送进当地一家医院验明正身,美国中情局人员全程参与监控。当时全球主要媒体的记者都闻风而至。于是在检验完毕后,用了很短的时间让摄影记者拍照。玻利维亚的军方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定没有想到,让格瓦拉的遗体被拍照,已替20世纪创造出一个具有耶稣形象的受难英雄。

  因为,格瓦拉的遗容,实在太奇迹了。他躺在担架上,上身裸露,躯体瘦削无比,仿佛正对世界的不义做着最后的指控。而他长着胡须的脸孔,有着那种受难的神圣气质,脸上泛着一缕悲伤的笑容,整个神情非常有耶稣受难的相似性。这张照片被全球媒体刊登之后,不但未曾起到宣告格瓦拉已死的作用,反而让他的道德形象因为他的死亡而被更加抬高。他成了现代的“被钉十字架的神人偶像”(icon of cnlified demigod)。格瓦拉的那张头戴革命扁帽的头像照片,以及那张死在床上的照片,不但在1960年代欧美青年反抗运动时,成了每个人的图腾,甚至到了今天,他的头像都还被印在青年人的T恤上。格瓦拉个人的革命事业虽然戏剧性地并未完成,但只要人们的希望不死,总是会有人在他的感召下前仆后继。20世纪有太多的英雄豪杰,但像他那么纯粹、洁净、头上罩着道德光环的悲伤英雄,可谓绝无仅有。

  格瓦拉不朽,是因为他对世界的不义充满了悲伤,并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悲伤的命运。这个长得十分英俊,出身上流世家,自己也是医生的革命家,他的人生如果选择的是另一条路,一定娇妻美妾,荣华富贵到老,但他却硬是抛弃了这一切,自己提枪走向全世界的穷山恶水。这是伟大的人道浪漫,要用一个人的力量去和那个足以征服全世界的大美国对敌。他当然没有成功,但他革命的终极理想真的永远不会成功吗?

  一个敢于和呼吸器官挑战的人

  格瓦拉是20世纪几乎再也看不到的浪漫英雄,而他之成为英雄,乃在于他是如此的独特,以致于变成了一则几乎不可能的传奇。

  格瓦拉生于1928年6月14日,他的父亲是阿根廷的著名医师,为上流社会的活跃人物,而他的母亲则是漂亮的社交名媛。在他还没有记忆的幼年,有次他的母亲带着他去参加上流社会帆船俱乐部的活动,由于母亲自顾自地嬉游,任由他被疾风吹袭,这场灾难使他大病并留下了终生不愈的气喘病。但他却拒绝向这个麻烦的病屈服。在青少年的时候,他明知自己哮喘严重,但却硬是去玩那种最激烈、也最和呼吸器官挑战的美式足球活动。他自组球队,运动时总是带着药以备急需。有次比赛中病情发作,而药却遗失,几乎让他丢掉了性命。仅仅由这样的故事,格瓦拉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个性,即已一览无遗。

  由于出身上流社会,格瓦拉自幼生活优裕。他的父亲希望儿子继承家业,继续行医,而放任的母亲则鼓励他自行发展。于是他自行选择了医学的道路,后来进了阿根廷最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

  而就在这习医期间,1951年他偕同年龄较长的朋友吉门内兹,像美国前卫嬉皮青年一样,两度骑着摩托车和靠着在公路上拦车,到南美洲五国漫游,全程1。2万公里。由后来出版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车之旅》,已可看出在那个时候,他那种素朴的社会良心与人道关怀已经开始萌芽生根。

  而促使格瓦拉成为革命家的最主要机缘乃是1954年。那一年他到瓜地马拉探索玛雅文化,就在那时,瓜地马拉的进步总统阿本兹为了改革社会,抵制美国的垄断剥削,决定将美国的“联合水果公司”收归国有。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联合水果公司”的高干,遂和瓜国军人勾结,发动政变,轻轻松松就把阿本兹总统推翻。瓜地马拉的事件,使他看到了拉丁美洲被美国主宰操弄下的悲剧。于是,追求拉丁美洲自主,反对帝国主义宰割的革命思想进入了他的心意中。同一年,除了由瓜地马拉的事件得到启发外,当年他漫游到墨西哥,当时在古巴搞革命而流亡的律师卡斯特罗也在墨西哥,两人在朋友的引见下,于1955年在墨西哥城的近郊首次见面。卡斯特罗找到了他革命事业的最重要伙伴,而格瓦拉则找到了他在拉丁美洲的第一个献身国家——古巴。

  于是,1956年11月,卡斯特罗、格瓦拉等一共82个知识分子,搭乘一只破船“格拉玛号”,偷渡回古巴。在抢滩上岸时遇到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大军队的伏击。只有22人逃过了枪杀。他们召集一批学生知识分子,开始进入古巴东部的麦斯特拉山区打游击。当时的古巴正处于被美国严重剥削垄断,而巴蒂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