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读者 2006 >

第72章

读者 2006-第72章

小说: 读者 20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达赛维克立镇后,埃德华将方向盘交给了托比斯:“这车以后由你掌握,车子里有四份礼物,回家和孩子们亲热完后来上班。”如坠梦中的托比斯拉开车门,后座上有四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还有崭新的西装和领带。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些是女儿玛菲尔的“杰作”,他在心里对宽厚善良的埃德华充满了感激。

  妻儿早已等在门口,妻子在铁栅栏上用玫瑰花拼成了“欢迎回家”;两个小儿子欢呼着朝跑车狂奔过来;那微笑着流泪的孩子是玛菲尔吗?四年不见,她看起来懂事文静了许多。

  一对善良父母苦心编织的谎言,最终仍然被他们小呵护着没有向孩子们揭穿。如果玛菲尔的父母某天知道,除了善良的父亲埃德华大义成全外,其实十一岁的女儿早就和他们一起以更宽容执著的决心来保护和捍卫爱的话,他们该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动……

  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04 
 

   
   

美丽如月 
孙晓玲

  月光如水,泻了满满一窗棂。正月十四,圆月末满,却已经有着足够的光辉,

  我关掉电脑,坐在窗前,抬头静静地观赏着那一轮明月,月亮也似乎在静静地看着我。忽然想起古人的一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网上也有人把月圆月缺比喻成女人的一生:小时候的女孩子是纤纤细细的一弯儿新月芽儿,娇娇嫩嫩的,让人心疼,是父母掌心呵护的小宝贝,是生命最初的原始纯净之美。而到了少女时代,便是那纤纤柔柔、腰身姣好、婷婷玉立的上弦月,像含苞待放的玫瑰,芬芳美丽呼之欲出,再加上隐隐约约各种美丽快乐而又恼人的心事时隐时现,引人无限暇思。到了30岁左右,便是满月,这时候的女人周身散发着成熟的美,遇到一个人,幸福快乐便释放到整个天空,再加上有了孩子,善良博爱的母亲胸怀便像月光一样洒满人间。再慢慢的,到了50岁左右,成了下弦月,便开始渐渐地沉静,外表的光辉仔细捡拾收敛,而内心却是深沉而博大的湖海,无限的柔情密爱都盛放在里面。 

  细细儿咀嚼古今这两段关于以月喻人的文字,便渐渐地觉出他们的各自的妙处来了,古人以窥月、望月、玩月,,道出了读书的年龄不同,境界也就不同,收获亦大不相同的道理,少年读书,只能片面地“窥月”,并不能深入,到了中年,知识面渐全渐宽,阅历也渐深,此时,已能全面地“望月”了,及到老年,知识已是相当丰富了,而阅历也更加地丰富多采起来了,人生的历程也已走过了大半,便可以随心所欲地“玩月”了。而现代人以月亮来比喻美丽的女人,以美丽的女人来比喻月亮,也不能不叹之比喻之妙,之巧。读书如月,人生如月,美丽如月,坐在这月明风清的春夜里,琢磨着这些美妙的文字,只觉得颊齿生香,心也似有所悟。 

  夜色静谧,别人都已睡了,独自享受着月白风清的雅境,任自己的思绪在清风明月中放飞。 

  与月相伴,有一种极自然,极美丽的境界,如朱自清所说“一个人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竟是自由的人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54 
 

   
   

美之歌 
作者:(黎巴嫩)纪伯伦 编译:仲跻昆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敝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了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01 
 

   
   

能让人聪明的实验 
陈卓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一项“让人聪明”的实验。

  研究人员给100个参与实验的人每人一份“变聪明指南”,让他们在一周内各自尽力按照指南上的建议去做。这些建议包括“蒙住眼睛在家里走动”、“用‘非正手’操作鼠标、每天一个小时”、“玩拼字游戏或字谜游戏”等。

  实验结束后,绝大多数志愿者都表示自己从中受益。其中有一些人的智商竟提高了40%。

  这是个简要的“变聪明指南”,你不妨一试:

  周一:骑自行车、走路或乘公共汽车上班;晚餐吃鱼

  周二:从词典里挑几个不熟悉的词,并用它们造句、会话

  周三:做普拉提(运动),或沉思冥想;和陌生人交谈

  周四:走一条不同的路线上班,看排行榜或者“脑筋急转弯”

  周五:不喝咖啡,不喝酒;把购物

  周六:用“非正手”(通常不用的那只手)刷牙;淋浴的时候闭上眼睛

  周日:做填字游戏;轻快地散步。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57 
 

   

人生的三种颜色 
王干

  三个朋友在开往远处的车上聊起了自己的个性和人生态度,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与三种液体联系上,分别是酒、咖啡和茶。 

  酒是一位性情中人,做事为人大刀阔斧,有领袖风采。爱喝酒的人大都有朋友缘,餐桌上相识的不相识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有利益关系的没利益关系的,三杯五杯下肚,往往称兄道弟,往往热情迸发,往往豪兴激增,霎时间四海之内皆朋友。因而酒是一位交际广泛而效率极高的人,他做生意白手起家,很快成为该市企业的多少强;他写诗,一个晚上能洋洋洒洒几百行。当然,这位老兄喝多了,也会对手下动点粗,第二天,惶然无知。一个身上充满酒精气息的人,你会感到他的活力,这活力必须与事业理想紧密相关,否则与暴力和虚无也常常分不开。在车上,他自我解嘲说,喝多了,就倒下了,就什么也做不了。酒精是人类奇怪的伙伴,人们欢庆时喝酒,痛苦时也爱喝酒。很多的国家都有戒酒令,但从来没有真正能戒过。据说俄罗斯是酒鬼最多的国家,但就这个带着酒气的民族在二战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法西斯。 

  爱喝咖啡的人,往往需要背景,需要装潢有特色的环境,需要那么温柔一点的音乐,当然还需要人群,需要穿行其间的侍者。咖啡厅是交际的场所,也是休闲的空间。咖啡厅里很少有隐秘的包间,在咖啡厅里大多是做一些透明的事,比如男女第一次约会往往会在咖啡馆,而不大聚餐———男女聚餐往往是暧昧的开始或暧昧的终结。喝咖啡有时也做些交易,但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假如公关一般要放到酒楼去。喜欢约人喝咖啡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是慢性子,其实是急性子的人。慢是咖啡只有一杯,不像喝酒那么一杯接着一杯干,也不像茶水那样可以不断地续,喝咖啡者虽有续杯的,但较少见,而且咖啡的内在力量也远在茶水之上,甚至超过酒。时常见到喝一大瓶白酒的人;但很少见到能喝一斤咖啡的;一斤咖啡的水的容量不可怕;但饮那么多的咖啡恐怕心脏要爆炸了。喝酒者更多的是自我表演,而喝咖啡者难免不抱有看客心态。因而咖啡馆里那些好泡咖啡馆的,往往是对人生有些看透或偷懒的人,法国不少作家喜欢在咖啡馆写作,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一般看来写作是要安静的环境的,但明白写作者的那种看客心态,就觉得挺正常的。 

  茶在饮料中恐怕是最有文化含量的,现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都是打茶文化的牌。茶是文化的载体,但现在的茶楼和茶馆与茶文化的关系并不特别密切,反而与牌文化和赌文化联系紧密,现在很多地方的茶楼差不多是牌楼的代称,大家聚在那里斗地主打“双扣”。茶道是唐代文化传到日本之后现在“出口转内销”的,茶道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讲究个“圆”字,即茶道的表演者出手收手都得划出一个“圆”,像打太极似的,这倒深得中国的处世哲学。现在选择喝茶的人很少为了观赏茶道,多半是一种社交的方式。文水泡茶慢慢浓,说的是喝茶的经验,也是说人生的一种境界。约人喝茶者往往是把自信隐含得很深,不轻易出手也不敢轻易出手,但出手则有必胜的把握。但茶越喝越淡,如果三开不见成效,则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换茶重沏一道茶,则表明双方喝出了味道,有戏。不过,喝茶还是“酒余”或“饭余”,用于解酒或消食,当然也是用来进一步强化友谊和信任的方式,是进一步确认和稳固。茶培养人的耐心和忍劲,也消蚀人的创造力和里比多(心灵能量)。茶表面上看去温和并不刺激,但茶喝多了喝迟了往往会失眠,而失眠让你觉得无由头。第二天早晨,才恍然想起:嘿,昨晚喝茶喝多了。 

  酒辣,茶涩,咖啡苦,三种味道都是人生中必然会品尝的滋味。喝酒需要群体,茶对饮更合适,而咖啡往往伴随着孤独,也是人生经常出现的境地。我个人认为,这三种饮料时常混同于一个人的身上。碰到不同的人往往喝得不一样,与老友和好友相聚当然喝酒,与女性喝咖啡显绅士风度,与闲人喝茶最合适。不同心情喝的也不一样,喜庆自然需要酒,闲适喝点茶,苦闷来杯咖啡或许会缓解一些。不同年龄喝的也不一样,青年好酒,中年宜咖啡,晚年品茶。不同的空间也喝的不一样,你不能在小酒馆里喝咖啡,也不能在茶楼里喝酒大声喧哗,当然喝茶是个例外,路上车上都能喝,屋里屋外都能喝,但品茶就有很多讲究了。 

  题目叫人生的三种颜色,酒色最淡,但力量最烈,咖啡色最浓,味道最苦,茶色不浓不淡,是最普通的人生色彩。美酒加咖啡,不是人生,是艺术,是娱乐,娱乐至死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活法。

  本文摘自《读者》2006年第11期P50 
 

   
   

托尔斯泰婚前的惶惑 
杨建民

  尽管托尔斯泰后来的婚姻有过很大波折,但是,他的求爱和结婚,却仍然被隐含进了那几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名著之中,化为伟人永久记忆,成了千万读者歆慕和向往的动人篇章。

  19世纪50年代,先后发表了小说《童年》、《少年》等,已经小有名气的托尔斯泰被提升为中尉,但是,军队生活不能满足他的天性。很快,他退役了。1856年,为了解放自己庄园上的农奴事宜,他来到莫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