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玄奘所译瑜伽论 之研究今昔 >

第1章

玄奘所译瑜伽论 之研究今昔-第1章

小说: 玄奘所译瑜伽论 之研究今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奘所译《瑜伽论》之研究今昔

(台湾)释惠敏


  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法师行状》等记载中,可以知道《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之学习与翻译(647— 648)是玄奘赴印留学之目的之一。可是,我们考察佛教史上中日两国有关《瑜伽师地论》的注释情形,却必须注意如下两件事实:
  一、玄奘的门下多着手于大部的注释,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渐有倾向以一卷一二卷左右的小部为主的趋势。这种小部,其目的并非作为一种注释,无宁说乃是为了整理百卷的《瑜伽师地论》,而以“科文”、“略记”等的形式来撰写,比较妥当。此盖因玄奘所传的“法相宗”,一向是以《成唯识论》为主之故。
  二、在为世所知的注释之中,虽有单独解释《菩萨地》的作品,但《声闻地》的专门注释则付之阙如,此或许是值得注意的。即是有关《瑜伽论》之研究,可说佛教史上是几乎都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此一现象,在印度佛教方面也是同样的,例如,在西藏译本中,可以见到《菩萨地》的注释 (Gunaprabha和Sagaramegha之注解),而且早在5世纪前半,《菩萨地》的单行本(《菩萨地持经》等)已经被汉译出来,但《声闻地》方面则无此等之事。这或许是由於《声闻地》被认为是小乘,在“大乘”歧视“小乘”的气运中,因而有关《声闻地》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
  换言之,我们可说;《瑜伽论》虽然是瑜伽行派的基本典籍,但却不是日后研究的重心,即使被研究也是以《菩萨地》为中心而开展的。可是,到了近代,《声闻地》的研究有了进展。第一个转机是《声闻地》梵本的发现。
  1929年到1938年间,印度学僧Rahula Sankr讧yzyana师为了调查西藏寺院所藏的梵语写本,前后四次往访西藏,从事梵语写本的调查、摄影、笔写等工作。在第四次的旅行中(1938年5月27日),于(霞鲁寺shalu)发现《声闻地》等的梵语写本,调查报告书则Search for Sanskrit Mss.inTibet之题名,揭载于Journal Of Bihar and Orissa Research Society的杂志(JBORS。v01.24, 1938th,即。137~163)。此报告书中,除了有关属于《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和《独觉地》之梵语写本同时在霞鲁寺被发现的记述,他所整理成ShaluMonasteryCatalogue (Ⅲ)的目录也包含在内。
  Sfifikrityayana师所摄影之《声闻地》梵语写本的底片,被保存于现在印度的巴特拿博物馆(PatnaMuseum)。半世纪以来《声闻地》梵语研究者皆以此底片的复写版照片为唯一的凭藉。例如:1961年,AlexWayman氏所出版的博士论文:Analysis Of the Cravakabhum Manuscript(Classical Philol— ogyv01.17,Berkeley&LosAangels)。论文主体,并非校订整部梵语写本,而是部分罗马字母转写与英译。其后(1973年),由印度人Karunesha Shukla所校订而成的 Cravakabhumi Of Acarya Asatiga (Tsws.v01.XIVPatna,1973年)才可以说是《声闻地》整部梵语写本校注本。
  但是,从现存的复写版照片来看, Sfifikrityfiyana师在写本摄影之际,似乎是先以图钉把8张到10张的贝叶写本固定在直立的木板上而后才摄影的。因此照片上为圆钉或其阴影所遮隐而使文字看不清楚的部分不在少数;或为将8张到10张贝叶写本成一组,贝叶彼此之间有些互相重叠而使某些文字看不清楚。此外,因为是在一张照片上拍摄9张前后的贝叶写本,所以周边部分亦呈现焦点不准而模糊的问题。再加上因为早在半世纪以前的照片,所以不鲜明的部分也不少。这些缺点,对基于这一底片而出版的AlexWay— man氏或Shukla氏等而言,可说成为一种无法超越的障碍。
  此外,Shukula氏的校订本也有诸如:写本误读、和西藏译的对照不全、未能参汉译等种种不完美之处。'1'为了补正这些缺陷,日本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成立的《声闻地》研究会从1981年起,再度使用梵语写本的复写本版照片、西藏译本、汉译本等,校注出比以前更正确的梵语罗马字母转写本,并将其日译发表,目前已发表的份量约占《声闻地》全体的十四分之五。'2'
  第二个《声闻地》研究进展的原因是:除了梵语写本的发现与校订等之文献上助缘之外,对于初期瑜伽行派思想研究的要求以及对所谓“小乘”歧视之消解也都是重要因素。例如:有关瑜伽行派之“转依”,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以《成唯识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而论述。但是,最近部分的学者(例如:德国的LambertSchmithausen教授、美国的RonaldMarkDavidson博士、日本的佐久间秀范博士等)开始注意《声闻地》中有关“dausthulya”与“pracrabdhi”的转换观念,并且推论它是转依思想的雏形。'3'此外,过去有关“转依”大都是以“所依” (acraya)为主而研究,最近,笔者则以《声闻地》中的“所缘”(alambana,修行的对象)为主而讨论“所依清净”(=转依)与“所缘清净”(=超过影像)的互动关系。'4'这些都是研究《声闻地》的新动向之一。
  其它《瑜伽师地论》的梵本之现代校订版有:('1'一'10'之号码是表示《瑜伽论》第一地至第十七地)
  (1)1957年,The Yogacarabhumi Of AcaryaAsafigaPart 1.ed.V.Bhattacharya, Univ.Of Calcutta. 它是依据Rfihula SAnkritydyana师徒西藏所摄影《瑜伽论》之梵语贝叶照片,将其中'1'五识身相应(panca—vUnana—kaya—samprayukta)地 (bhumi)、'2'意地(manobhumi)、'3'有寻 (savitarka)有伺(savicara)地'4'无寻(avitar— ka)唯伺(vicara—matra)地'5'无寻无伺(avi— tarkavicara)地之校订出版的天城体本。
  (2)1960年,“TheSacittika and Acittika Bhumi and the Pratyekabuddhabhumi(San— skrit texs)”ed.A.Wayman,IBK 8,1 (1960):33—4。它是'8'有心(sacittika)地、 '9'无心(acittika)地、'14'独觉地(pratyekabud— dha—bhumi)之罗马字母转写版。
  (3)1971年,Bodbhisattvabhfimi(梵文《菩萨地经》)ed.U.Wogihara山喜房1971.它是荻原氏依剑桥大学及京都大学所藏之'15'菩萨地(Bodbhisattva—bhfimi)写本而校订之罗马字母转写版。由于原写本脱落部分不少(大约7页左右),荻原氏以西藏译补之。
  (4)1978年,Bodbhisattvabhumimed. Nalinaksha Dutt,K.p.Jayaswal Reseach lnstitute,Patna. 1978。它是依Rahula Safikrityayana师徒西藏所摄影'15'菩萨地 (bodhisattva—bhfimi)几乎是完整的梵语贝叶照片(只缺一页)而校订之天城体版。
  其次,自从吕澂先生于1924年发现《瑜伽论》之《摄事分》是《杂阿含经》之论母 (matrka)之后,'5'印顺法师于1971、1983年有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6'日本方面,直至1985年,向井亮先才注意这个问题。'7'此外,近年来欧美日本学者将《瑜伽论》之《思所成地》中的偈颂(伽他)与各部派之《阿含经》、《法句经》、《经集》等作了比较,以研究(《瑜伽论》)所用之教典是属于或近于哪个部派。'8'今后,《瑜伽论》中所孕含或引用的基本经典、律藏、论藏与各部派所属的三藏作比较研究的工作将也会是瑜伽行派研究之新动向之一。'9'
  现在,我们于纪念玄奘圆寂1330n年之际,缅怀玄奘大师精神。他为求真理,不惜身命,远赴印度,并回国从事翻译与教育等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也影响到日、韩的佛教与文化。由于现存的梵本之种类与数量都不足以了解印度佛教的原貌,所幸有玄奘法师(中国佛教译师中翻译数量最多者)等人所留下的大量汉译佛典以补其憾。以《瑜伽论》为例,虽然有部分梵本被发现,但仍然须要借助汉译之处甚多。可是我们也不能以此为足,应该发扬玄奘大师精神,吸收各地文化精华,为人类文明能更昌明,为期建立和平、安乐的明日。

  注释:

  '1'有关SbuLla氏校订本的书评,有:(1)L W.De Jong,〃ReviewOfkaruneshaShuklaed.Cravakab—humiOfAearyaAsangaO,(1ndo—lranianJournal.v01.18 307301,1976)。(2)金仓 照《瑜伽论声闻地の原典》《铃木学术财团研究年报》14,1977。
  '2'自1987年起,笔者亦参加《声闻地》研究会。
  '3'(1)Schmithausen,Lambert·DerNirvanaAb…schnitt in der vinicayasamgrahanider Yo…gacarabhumih”,Wien,1969,59—85. (2)Davidsin,Ronald Mark.Buddhist System of the Yoggc~ra.—Berkeley,1985.(3)Sakuma,Hidenori(佐久间秀范)《玄奘の意图する思想》,《佛教学》26,1989,21—47。Die Acrayaparivrtti—Theorie in der Yo—gacarabhumi.Tel l &2,Hamburg: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1990。
  '4'惠敏《における所缘の研究》BIBLIO—THECA INDOLOGICA ET BUDDHOLOGICA 5,TheSankibopress,1994(出版预定)。
  '5'吕澂《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年刊》第一辑,1924(repr.1975,104—125)。
  '6'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台北,1971)。《杂阿含经论会编》上中下(正闻出版社,台北,1983)。
  '7'向井亮(摄事分と》,《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33:2,NO.56.1985.
  '8' (1) Alex Wayman Analysis of the Cravakabhumi Manusvript Classical philology vol。 17; Berkeley & Los Angels; 1961; pp。 163 185。 Buddhist In…sight Delhi; 1984; pp; 333… 366。 (2)Schmithausen; lambert 〃 Beitrage Zur Schulzuge…h6rigkeit und Textgeschichte kanonischer und postkanoniseher buddhistiseher materialien〃; in:Zur Schulzugehorigkeit yon Werken der Hinayana— Literatur ( Symposien Zur Buddhismus…forschung; Ⅲ ; 2)ed。 H。 Beehert; vol。 2; G6ttingen;1987; pp。 304  403; esp。 382 387。 (3) Enomoto;Fumio~ Carirarthagatha: A Collection of Canoni…cal Verses in the Yogacarabhumi' Part I: Text;in: Sanskrit… Texte aus dem buddhistisehen Kanon: Neuentdeckungen und eueditionen (San…skritWfrterbueh der buddhistisehen Texte aus den Turfan — Funden; Beiheft Ⅲ;2) Gottingen; 1989。 '9'Huimin; Bikkhu (惠敏) 〃Two Yogacara' s Vers…es in Cravakabhumi Related to the Venerable Re rata〃 《印佛研》 40: 1。 1991。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