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 >

第34章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第34章

小说: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诸位介绍了,此地还要给诸位说明什么叫做空观?
这个第一个在讲‘空观’,所谓‘空者,离性离相。’先我们把它这个定义标示出来,离性离相,也就是说性相两边都不执着。‘观一念之心,’现前这个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名之为空。’正如同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七处真心。学佛的人顶重要的是用心。那么佛叫阿难去找找看,你心在那里?阿难在七处都找不到。七处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三处,因为其余的四处都离不开这个三处,这个三处叫根本的三处。的确,内外中间俱不在呀!这叫空!找不到啊!金刚经里面所说三心不可得啊!
‘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你看看假与中皆是空,这是圆教大乘的空观。‘以三观皆能荡相故也。’这个‘荡’就是离开,也就是把它断掉。盖空观能够荡除,就是断掉见思烦恼之相。
小乘人不晓得这种修行方法,以禅定的功夫来断见思烦恼,这好苦啊!破了见惑以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把思惑断掉。所以阿罗汉这叫笨阿罗汉啊!
大乘圆教这个方法实在太巧妙了,你只要以这个方法去修,很容易就把你见思烦恼断掉了。假观这个办法,可以能够荡尘沙之相,就是破尘沙烦恼。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真的是一心三观啊!五十三参,种种境界,尘沙之相啊!无量无边。知道一假一切假,不但假,你看看无假无中而不空,假就是空,的确像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尘沙之相。中观能够破无明烦恼,能破根本无明。三相荡除就是见思、尘沙、无明,全都断掉了。这个境界就叫毕竟空,这是圆教的空观。所以圆教空观他所达到的境界是毕竟空,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毕竟空啊!换句话说,本来毕竟空,这是大乘圆教空观。所以他没有这些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他都没有,显出他的根性那么利。
那么这个方法我们要晓得,天台大师三止三观的方法在当年,这是他发明的,他自己造成《摩诃止观》,那个书就他自己著作的。他的著作教给人修行的原理原则方法。当时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去拜访大师,看到天台山所用的修学方法三止三观,赞不绝口,称扬他。这种修法与佛在楞严会里面所讲的大致相同。楞严会里面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个名词是梵语,的确相当于空观、假观、中观。
那个时候,楞严经没有到中国来,中国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名,于是乎经过这些外国的法师一介绍,晓得有这么一部经。但是诸位晓得这个经在那个时候,中国到印度相去甚远,要想取得这部经书,谈何容易!所以智者大师他老人家的精神实在是可佩,他就在寺院旁边建一个台,每一天向西方礼拜,希望三宝加持,这一部经能够早一天流传到中国来,这叫拜经台。就是拜这一部楞严经,希望这个经典到中国来。一直到智者大师圆寂,这个经还没有到中国来,那么他拜了多久呢?他拜了十八年,这个精神可佩。一直到般剌蜜帝法师,唐朝武则天的那个时候,中宗皇帝的时候,他从广州登陆到中国来,把这一部经带到中国。所以这一部经虽然不是我们中国人到西方去求取,智者大师这个十八年礼拜的功德不可以埋没。由于他老人家有这个心愿,这一部经后来流传在中国,而且为中国无论是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几乎是必读的一部经典,那么于天台这个三止三观当然有很大的宣传作用。
那么再看这是假观,第二我们讲假观。‘假观—假者,无法不备。’‘备’就是具备,一心当中,没有一法不具备。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里面讲‘万法唯识’;‘识’是能变,万法是所变,所以无法不备。这种修法教我们‘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名之为假。’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叫做一切诸法,这一切诸法是我们自己一念之心圆圆满满具足了。要是‘观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连那个空、中都是假,‘无空无中而不假。’空、中都是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三观都有建立诸法的这个意思在,‘三观皆能立法故’‘立’是建立,他能够建立诸法,何以见得呢?底下就说‘盖空立真谛之法,假立俗谛之法,中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假’是什么呢?假有,‘妙’是妙有,为什么叫做妙有?无中生有叫妙有;‘有’即是空,这是妙,空有不二,这个叫妙。这就是‘是名假观’。
那么诸位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了,空观是教你一切不执着,假观是教你一切都不必离开,真是不即不离啊!而‘中观—中即中正’什么叫中正呢?‘绝二边对待之谓也。’二边是空有二边,或者拿我们此地来讲,空假二边。‘空’是真空,‘假’是假有,就是妙有,这两边都离开,这两边是相对的,绝二边对待就是把这个两边通通离掉,这就是‘中’。‘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不能说他是空,为什么呢?他能现一切相;又不能说他假,因为他毕竟空。他虽现这个相,这个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的‘即空即假,名之为中。’这是‘中’的定义。‘由观一念中故’观一念之心是中故,‘一中一切中’连那个前面讲的空,讲的假,无不中,皆是中道。因为‘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也。’这一句很重要。‘盖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皆绝待,即为圆中’圆融中道啊!‘是名中观’。
这些意思,诸位必定要好好地记住,这个在佛教,教义上来讲,叫根本教义。你不研究佛学则罢,你要是研究佛学,这些基本的道理必须要懂得,一定要记住,因为将来你在经论里头常常会遇到。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写得很清楚,诸位仔细去看,最好能够用个笔记本把它抄下去,常常温习。那么下面呢,这是给诸位说明这三种三观,这就是讲这三观的修法,所谓有次第的三观,有一心的三观,要跟诸位讲这个方法。那么‘三种三观’这个‘观心’这是讲你用这个三观来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从次第圆融这个里面就‘有三种不同’,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我们要修学得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环境,你看用那一种方便就采取那一种方法。
你看那一种方便就采取那一种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可以用一样,也可以用两样,也可以同时都用,这是没有一定的。希望诸位在这个地方细心地去体会。到熟透了,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当中,你自然会得心应手,知道如何地修行。这个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别相三观,第二种,通相三观,第三种是一心三观。当然是以一心三观为究竟。要是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讲,一心三观能够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我们在前面看过,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三观,那么他只是功夫有浅深不相同,全是圆教一心三观。那么在此地我们要把三种三观简略地介绍给诸位。
先看‘别相三观’,别相三观的意思就是‘历别观于三谛也。’‘历’是讲经历。大乘行门里头常讲历事练心,我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物来练心,练什么心呢?就是观照之心,来练这个。别是讲一切差别的境界,从这个地方观于三谛。那么你要会用了,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么这是讲方法,提示给我们。‘谓若从假入空’从假观再进入到空观,‘但得观真’这是真谛;从假入空,空是真谛‘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那么这就是前面讲,这个次第三观里头有隔别之苦,他不能圆融啊!你看你只能观得了空,真空。这个妙有不晓得。阿罗汉这就是用的这个境界。这个但得观真,偏真涅槃。晓得万法皆空,他住在这个空里头,他不知道‘有’,不知道‘中’,这是二乘人的境界,这是从这个假入空的,他这个成就就是如此。如果他的方法是‘从空入假’,是用这种修行的方法,那么他也只得到‘观俗谛’,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没有能够得中道,‘未得观中道’啊!如果他是从‘中道正观’这像别相三观,他用这个方法‘方得双照二谛’所以这个别相三观里面是以中道正观最为殊胜。因为真俗二谛,他能够双遮双照;说双照当然双遮的意思都在里面,遮照是同时的。‘遮’是不着相,两边不着,‘照’是两边明了,样样明了,样样都不执着,这个叫别相三观。这都是讲的这个修法。
那么再讲到这个‘通相三观—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也。’‘圆’是圆满,‘解’是了解、理解,晓得这个真、俗、中三谛。‘谓若从假入空,’这个境界比前面要高,‘非但知俗假是空,’‘俗’就是假,妙有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所以他这个观慧比前面要深,功夫要深。如果他‘从空入假’走的是这个路子,‘非但知俗假是假,’这个‘有’是妙有,不是真的,是幻有,是假有。他知道‘真谛中道亦通是假’,绝不以为不会去执着分别真谛中道是真的,他不会的,他晓得一假一切假。如果是‘入中道正观,非但知中道是中,’他晓得‘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观,’不管是空观也好、假观也好、中观也好,以一观当名,通相三观,‘当名,解心皆通。’无所不通,这个叫‘通相三观’。那么从这个地方,诸位显然地能够看得出来,通相三观比别相三观,功夫是要深一层。最后要跟诸位介绍的是‘一心三观’,那么这一条,也就是我们在这个经论上常常讲到的。所谓上三土业因都与一心三观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什么叫一心三观?请大家要留意。一心三观‘即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也。’这是一心三观的定义。‘谓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这一念心就是一个念头,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这是一种观心的方法。他不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也不管这个念头是真是假,也不管这一念是净是染,通通不管,就看这个一念心从那里来的?你这一观,这个一念没有了,没有之后,你再去观,它到那里去了?‘去至何所。
’禅宗最初到中国来,达摩祖师所传的,就是用观心的方法。可是这个地方是跟你讲要用观慧;不能够打妄想,不能够在那里想它从那里来的?你这一想,不就又引起了念头了吗。念头没有了,唉呀!它到那里去了?那好了,到那里去了又是一个念头。这个地方不许你有前后念,一念何来何去。这样一观‘毕竟无有净。’‘净’都没有了,‘染’当然更没有了。‘若虚空名空观,能观之观,所观之境,历历分明,’那么这个,这叫‘假观’‘虽然是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观。’那么此地要给诸位说一说,这一个观法,前面讲大前题告诉我们,那就是要用观慧,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识当中。如果要用第六意识,那不叫做作观,那叫做妄想。妄想毕竟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破虚妄,这个境界是虚妄的,烦恼也是虚妄的,起心动念、无明都是虚妄的。我们可以讲,见思、尘沙、无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是虚妄的。虚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妄不能破妄啊!唯有真才能够破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