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大乘法苑义林章 >

第4章

大乘法苑义林章-第4章

小说: 大乘法苑义林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既于初字有率尔.寻求。于第二字新生决定。并前为三。第三字中却起寻求。并前为四。第四字时但新决定.染净.等流三心而起。合有七心一时聚集。如是方名五心具足。故唯识教其体理成。勘对法第一疏应具广之。二者护法.胜子.亲光等说。凡论出体总有四重。一摄相归性体。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经理趣分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胜鬘经说。夫生死者是如来藏。无垢称言。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诸经论说如是非一。一切有为诸无为等有别体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随风等缘击成波相。此波之体岂异水乎。一切诸法随四缘会成其体相。然不离如。有漏种子性皆本识亦复如是。故皆无记。二摄境从识体。即一切法皆是唯识。花严等说三界唯心。心所从王名唯识等。如是等文诚证非一。三摄假随实体。即诸假法随何所依实法为体。如说瓶等四尘为体。诸不相应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为体。对法论说不相应.行色心等中是假立。故是说不害等即无嗔等。此类非一。四性用别论体。色心假实各别处故。瑜伽等说。色蕴摄彼十处界等。此类众多。又有四重。一真如。二无相。三唯识。四因缘。此二四体摄法义周。随其所应释一切法。今随义便略叙明之。庶后学徒详而易入。护法等说。诸教体者。谓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此师意说。众生本愿愿闻佛说。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听者识心即闻佛说。亦有如是似文义相。故升摄波叶喻经说。佛取树叶以问阿难。比其林叶所有多少。复告庆喜。我未所说乃有尔所。故诸经首佛皆教置如是我闻。二十唯识天亲说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是故世尊实亦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于真如性绝语言故。实无诸事。故波若云。音声寻我不见如来。推功归本。仍言应化非说法者。计所执中无说法故。于依他起譬如幻人为幻人说。唯有假说似能说者。都无实说。听者心识文义之相。理有无疑。故诸教体取本无漏世尊所说文义为体。若取能诠。唯声名等而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者善字。又解深密经.及瑜伽论七十八说。于第九地断二种愚。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陀罗尼自在愚。成唯识论第九卷言。无量名句字者。谓法无碍解。所说法者所诠义也。名句字者能诠文也。对法等云。成所引声者。谓诸圣所说声。成唯识论第二复言。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金刚波若天亲论说。又言无记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是无记。而我法是记。是故一法宝胜无量珍宝。是故当知。诠表教体唯声名等体唯无漏。亦唯是善。此通依他及圆成实。从众缘起名曰依他。体是无漏可通成实。佛地论说。依随转门及二乘者。说十五界唯是有漏名.句.文身唯是无记。今依大乘。若唯如来后得说法声.名.句.文。真善无漏。如前所解诸教中说。故佛地论.成唯识。说十八界皆通有漏及无漏。若十地菩萨二乘说法声.名.句.文。唯是有漏。若听者识所变文义。或通有漏及与无漏。一切异生.二乘菩萨七地已前有漏后得。能听法者皆唯有漏。若一切二乘.七地已前无漏后得.八地已去。识上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随其所应说之为教。然同所敬既取本质无漏三宝故。今教体亦取本质佛等所说任运而现。非有漏戏论声等为体。摄大乘云。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声等为体。于能说者识上现故不违唯识。若闻者识所变为教。教唯有漏三性为体。同识性故。依前所说四出体中。今出教体亦.应有四。依前第一摄相归性。教即真如。般若论说。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故知教体性即真如。无垢称语大善现言。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即解脱。解脱相者即诸法也。又云一切法亦如也。又云法非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即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故知教体性即真如。依前第二摄境从识。若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闻法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依前第三摄假随实。一切内教体唯是声。由名句文体是假有随实说故。对法论说。成所引声不说名等名成所引。依前第四相用别论。唯取根本能说法者识上所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与实义用殊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如前教理成此体讫。此中四体约义用分。不乖真俗法相理故。虽说一体义不违三。即一一法各各有此四种体。故说诸法体。准此应知。虽显教体义有多途。而未解释唯识教性。如何说者识上聚集。令听法者聚集解生。显扬论中第十二说。有字非名谓一字。有名非句。谓一字名。句必有名字。名亦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既大乘中于声屈曲义说名等。故说名等。非小乘义。今准此义。释说法者及听法者识心之上聚集显现。如圣教说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善调伏自心。是诸佛圣教。说诸字时。余恶等字并在未来。唯有一字及依一字所成之名于心上现。此即一字成名之义。亦有一字不成名者。非此所明。复言恶时。余者等字并在未来。其前诸字虽入过去现无本质。由熏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说恶字时心上显现。即有二个一字。一个字身。两个一字所成名。一个一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又言者时有三个一字。两个字身 一谓诸恶。二谓恶者。以二合说。下应准知。不可隔越合。故无诸者合名字身一个三字多字身。三个一字所成名。二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如前字身二二合说 一个一字所成名多名身 论虽二说今取三字名名多名身。不取四字者下准应知 两个二字所成名 亦二二合说 一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 复言莫时有四个一字。三个字身 亦二二合说准前应知 两个三字多字身 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多字身。四个一字所成名。三个一字所成名.名身谓二二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三三合。说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二字所成名 谓二二合说 二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二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三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如前准说 一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四字所成名。又言作时有五个一字。四个字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三字多字身。二个四字多字身。一个五字多字身 至此总合字及字身并多字身有一十五 五个一字所成名。四个一字所成名名身 谓二二合说 三个一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谓三三合说 二个一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一字所成名五名多名身。四个二字所成名谓二二。合说三个二字所成名名身。二个二字所成名三名多名身 一个二字所成名四名多名身。三个三字所成名 谓三三合说 二个三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三字所成名多名身。二个四字所成名 更互除初后一字 一个四字所成名名身。一个五字所成名 至此总合名及名身并多名身有三十五 合有一句。义究竟故。梵云阿耨瑟多掣陀。即八字成句。不长不短。以圆满故。此中皆取无间相合方成名等。不可隔越合成名等。所隔之字即无用故。此中且依倍倍增长而作其法。合有五刹那所依之声。于心上现。不可为难。此依一句事究竟说。字.名.句.声。都合尚有五十聚集。若约一颂.一段.一卷.一部聚集字名句等。理即无边。若萨婆多等说恶等字时。诸等字已灭。无聚集故。次第而生。不俱时故。无熏习故。不可至后。前已所说字。于后心上现。故彼教义决定不成。亦非由前字等势力。末后字等能生显名。过去无体。又无熏习。由何势力。末后之字能生显名等。故我今时。其说法者若在因位。及诸听者亦在因中。由初诸字等熏本识已。连带缘后恶者等字。识上解生。乃至末后作字之时。先皆聚集。由前熏习后识之上聚集显现。诠所诠义差别圆满。名为说法。说为闻教。若是佛说。虽无熏习亦聚集生。故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义皆圆满。俱以声.字二种。究竟于自心上聚集显现。为教体故。于此四种出体之中。随其所应。以圆成等及相名等三性五法各别出之。唯大乘义。大乘义中。虽有蕴处.界等三科之法。体性易故复滥小教。故不取之。三性体性略而言之。遍计所执体唯我法。性相都无。依他.圆成各有二体。一者有漏无漏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四清净是即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二者常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成实摄。瑜伽论说。五法之中唯说真如是圆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其前教体摄相归性唯圆成实。自余三体可通二说。无漏有为通二性故。五法体性如五法章。义准应悉。余一切章由此门中。已略显示更不别显。准义知之此中所说义理研寻。皆是大师别加训授。传者实虽文拙。而此义或可观。冀诸有智委为详审。其间引证纯用大乘。白日光晖不假众星之助故也。如有谬错。希为箴规。上来合是体性不同。自余义门如余章说

第五得名悬隔。于中有二。初谈古说。后论今释。谈古说者。古师解释诸法名义。但随己情各为一解。既无依据难可准凭。义与体乖遂成疏谬。或云当体以彰名。或云就义以为目。或云从能依以受称。或云从所依以立名。或云从数就义为名。或从相应增强为号。或两体相违。如是种种解释不同。并率己情未为典据。所以诸师纷乱互起异端。令后学徒无可从受。皆由翻译之主不善方言。语设将融玄旨犹隔。师既堕矣。资亦负焉

论今释者。西域相传。解诸名义皆依别论。谓六合释。梵云杀三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也。三磨娑者合也。诸法但有二义以上而为名者。即当此释。唯一义名即非此释。一义为名理目自体。不从他法而立自名。二义为名理有相滥。故六合释无一义名。初但别释二义差别。后乃合之。如说佛陀名为觉者。者是主义。通于五蕴。觉是察义。唯属于智。此别解已。有觉之者名为觉者。此即合之故名为合。释此合名有其六种。名六合释。虽如菩提有其二字。二字但目一觉之义。义既是一理目一体。既无相滥。何用六合。六合之释。解诸名中相滥。可疑诸难者故。此六合释以义释之。亦可名为六离合释。初各别释名之为离。后总合解名之为合。此六者何。一持业释。二依主释。三有财释。四相违释。五邻近释。六带数释。初持业释。亦名同依。持谓任持。业者业用。作用之义。体能持用名持业释。名同依者。依谓所依。二义同依一所依体。名同依释。如名大乘。无性释云。亦乘亦大。大者具七义。形小教为名。乘者运载义。济行者为目。若乘若大同依一体。名同依释。其体大法。能有运功。故名持业。诸论之中多名持业。少名同依。摄大乘论亦复如是。许能摄教即是论故。故无性云。是故说此名摄大乘。尽其所有大乘纲要。无别说故。此以本经名大乘。末论名为摄。非以本经摄大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