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读心识人术 >

第2章

读心识人术-第2章

小说: 读心识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才”,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的鼎鼎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经由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以审视其品德与才能,而后量能授官,这才是真正的“知人善任”!

  曾国藩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的心,确实令人敬佩,但是,他的这种本领并不是天赋异能,而是源于他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生活习惯。“读心”并不是一项多么高深神秘的技能,我们普通人只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也能成为读心的行家。

  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事者,无不是读心的高手。读不懂风浪,就不能扬帆沧海;读不懂鸟兽,就不能纵横山林;读不懂古今,就不能明白得失;读不懂众生,就不能左右逢源。
第5节:处世之前先识人(5)


  识人五、六、七法

  用人的前提是要看懂人,看懂人必须先读懂他的心。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鱼龙混杂,有性格高尚的,也有品德卑劣的;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也有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阴险小人。

  在中国古代,有因为用对一个人而国富民强的,也有因为用错一个人国破家亡的。像秦穆公因为重用了商鞅,才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而唐玄宗重用了杨国忠,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用人的前提是要看懂人,看懂人必须先读懂他的心。所以,读心术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经历了太多的教训之后,古人们总结了很多读心识人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用。

  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识人读心法有三种,可以用“五、六、七”三个字进行概括,它们分别是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李悝的“五视法”、秦朝吕不韦的“六验法”和三国时代诸葛亮的“七观法”。

  “五视法”识人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是在魏文侯请李悝为他挑选的两位宰相候选人提出裁决意见时提出来的。

  魏文侯向李悝征求对宰相候选人的意见,李悝说,宰相主要是君主的助手,应由魏文侯自己而不是由别人酌定,但他可以提出五种意见供魏文侯参考:

  (1)居视其所亲。看他平时亲近哪些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富视其所与。看富裕时他是怎么花钱的,是贪图个人享受,花天酒地;还是广散钱财,招贤纳士;

  (3)达视其所举。看他身居高位有权势时推举重用什么样的人,是个人的酒肉朋友、七姑八姨;还是不论亲疏,举贤荐能;

  (4)穷视其所不为。看他交厄运时能否坚守信念,不拿原则做交易;

  (5)贫视其所不取。看他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李悝提出识人的五个标准之后,魏文侯马上就明白了,他高兴地对李悝说:“先生回家吧,宰相人选决定了。”

  李悝的“五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确定他们是否有高尚的操守,这实际是一种“环境读心识人法”。

  “六验法”识人

  在秦代古籍《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种“六验读心识人法”,这“六验”指的是:

  (1)喜之以验其守,让他欢喜,验其节制能力,看他是否不变操守,不得意忘形;

  (2)乐之以验其僻,让他高兴,验其癖性爱好,看他是否有不良癖好,是否会玩物丧志;

  (3)怒之以验其节,引他发怒,验其控制能力,看他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失去理智

第6节:处世之前先识人(6)


  (4)惧之以验其持,在恐惧的情况下考验他是否能够坚持到底,验其能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之以验其人,悲哀之时,看他是否节哀自制,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之以验其志,处于艰苦环境,看他是否胸怀大志,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否吃苦耐劳。

  《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六验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通过看人在不同的情绪中的行为表现,来达到识人的目的。可以称之为“情绪读心识人法”。

  这种方法曾经被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当成宝典,他曾经说过:“《吕氏春秋》‘六验’中的名句,曾帮助我物色了众多人才。”

  1975年,松下幸之助提拔名不见经传的家族之外的人——山下俊彦担任松下公司社长,当时山下俊彦在26个董事中名列第25,但他能在董事会上毫不畏惧地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并不因为大部分董事的反对而动摇,因此受到松下幸之助的器重。

  这项人事安排曾使财经记者们瞠目结舌。后来的情况证明,在提拔外人这一用人策略上,松下幸之助是完全正确的。

  山下成功地把松下公司从一家单一生产家电产品的公司扩展到同时生产电子科技产品的公司,从而奠定了松下公司稳步迈向21世纪的坚实基础。松下幸之助充分的信任和山下出色的经营才能,促成了山下掌权的成功。

  “七观法”识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读心识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对方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诘难他,看能否随机应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对方的看法和对策,看他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对方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他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对方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两面三刀,阳奉阴违。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对方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对方办事以视他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

  诸葛亮的“七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是通过有目的的言谈和测试,来看透一个人,这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言行读心识人法”。

  古代的这些读心识人法流传至今,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而且,随着读心术和识人术在世界各国的广为流行,这些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识人方法,引起了很多外国政治家和猎头专家的重视。他们把这些方法和他们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可用之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为什么不重视呢?

第7节:我知道你在想什么(1)


  第2章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人心难测,但可以测!对于一些自己还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比较准确、快速地对其做出分析和判断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们能大致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和为人。

  是什么在泄露你的心

  我们要注意观察他的面部表情、手臂姿势、身体动作、习惯姿势、穿着打扮、语调变化等,从这些下意识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对方。

  人的心脏在身体的内部,大脑处于颅骨的包围之中,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它们。但其实就算身体是透明的,我们也无法读出那些精致的器官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解读人体的神经信号还是一门很前沿的科学,而且至今还没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果。

  但是人的内心活动却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行为,也就是你说,我听,这是大家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种致命的缺陷:就是有一部分语言是经过个人大脑加工过的,我们有时不能确定对方所说的是不是真实的。有的人“说得比唱得好听”,有的人几句话就能让我们“潸然泪下”,但事后我们才知道——他是在表演,不是在说真心话。

  表现内心活动的另一种方式是非语言行为(也叫下意识行为),这种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声的、未经加工过的语言,比如脱口而出的话、说话时的口头禅、习惯性的尾音等;第二类是无声的身体语言,即身体各个部位无意识的动作,如眨眼、摸鼻子、踱步等;第三类语言是无声的习惯,如个人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等,这些都能表露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来。

  上面提到的非语言行为,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下意识”。当人们发出某些声音、做出某些动作、表露某些习惯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表述什么含义的,所以,这时候他的语言和动作直接和内心相连。读懂了这些语言动作和习惯,也就读懂了他的心。

  罗琦刚到美国的时候,对英语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的书本和磁带里。当他走进社区学校预科班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有耳朵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因为虽然教室里每天都喧闹异常,他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偶尔张开嘴说几句英语,常常引来大家的哄堂大笑。

  罗琦为此感到非常自卑。这时候,他的女同学伊莎贝拉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伊莎贝拉不会说汉语,但是她常常会给同桌的罗琦一个甜甜的微笑,那种微笑一下就把罗琦从落寞中拉了出来。伊莎贝拉在冲着罗琦笑的时候,眉毛弯弯的,眼睛自然地眨着,一看就知道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第8节:我知道你在想什么(2)


  罗琦和伊莎贝拉成了好朋友,在开始的一段日子里,虽然两个人的交流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可笑的误会,但是在情感交流上,两个人却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因为这些情感的交流很多是通过眼神、动作和表情完成的。即便是在罗琦的英语过关之后,两个人还是习惯用非语言的形式交流,直到两个人终成眷属。

  罗琦和伊莎贝拉使用非语言形式进行交流,事出无奈,但这件事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很明显的道理——非语言交流在读心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明。

  首先,非语言交流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早于语言交流形式。

  远古的人类语言并不丰富,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原始人就是靠着非常简单的发音和动作、眼神来进行交流的,非语言交流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而且,那些从来不会说话的哺乳动物们,它们之间也会交流,而很少发生误会。

  可以说,非语言交流存在的时间太长了,有些动作、眼神的含义已经固定在我们的遗传细胞里,而比较完整的对话则出现的较晚。虽然大多数人对于非语言行为重视不够,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它在沟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即使在语言交流大行其道的今天,非语言交流形式依然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两份统计数字来说明。20世纪50年代,著名身体语言研究专家阿尔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研究发现:

  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其中包括语音、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