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对抗〔美〕诺尔曼布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①
显然,如果历史是生与死对抗的产物,那么,使人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唯一途径就重建生与死的统一。事实上我们看到,布朗正是怀着结束生与死的对抗的愿望来写作《生与死的对抗》的。用布朗的话说,“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
②
“如果涅槃原则属于死本能而快乐原则属于爱欲,那么它们的重新统一便将是一种生命的安宁状态,而这将是一种完满的、无压抑的生命
①原书第91页。
②原书第91页。
10
6生与死的对抗
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我改变的生命状态。
这样解释的话,精神分析便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宗教向往。“
①
布朗满怀热情地呼唤这种无压抑的生命状态,他说:“禀有浮士德性格的我们不可能正面想象‘安宁’、‘涅槃’、‘永恒’而只能把它们想象为一切活动的停止,换句话说,只能把它们想象为死亡。但我们的理论探索与其说是要寻求死而毋宁说是在寻求生,只不过这种生已经把生与死统一了起来。”
②
可见,布朗对“无压抑的生命状态”的向往,实际上是对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境界的向往。基于这种向往,布朗不仅主张废除历史,对历史进行末日审判,而且主张取消时间,结束时间的暴虐统治。布朗说:“压抑作用……开创了历史的时间。
压抑作用把没有时间性的本能重复冲动转变成向前运动的神经症辩证法,而这就是所谓历史;……
相反地,那未受压抑的生命……却并不处在历史性的时间之中。“
③置身于历史与时间之外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它摆脱了时间的暴虐统治而逍遥于无所谓生死无所谓时间的自然状态或游戏状态中。这的确不愧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向往,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辨认出庄子哲学的影响(布朗曾多次肯定道家的生命追求)
,而这种影响又是与基督教神秘主义(例如保罗的神秘主义思想、雅可布。波墨的神秘主义思想等)结合在一起的。布朗说:“未受压抑的生命是没有时间的或者说是永恒的。这样,精神分析学在把自己的逻辑结论贯彻到底……的时候,就再次把古老的宗教向往搜集到自身之中。永恒的安息日,那时间不再成为时间的时刻,就正是这一状态的描绘——而这一状态则正是无时
①原书第90页。
②原书第95页。
③原书第93页。
11
生与死的对抗7
间性的本我(Id)中强迫性重复冲动的终极目标。“
①在布朗看来,时间也如历史一样既是压抑作用的产物,又反过来作为一种压抑结构强化了对人的压抑。要摆脱压抑走向生与死的统一(无压抑的生命状态)
,要使人最终在时间之外获得完全的满足,就必须像废除历史一样地废除时间。
布朗说:“把时间予以取消的思想,对许多人包括对正统精神分析学家来说都不啻是荒唐无稽的胡言乱语……难道时间不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吗?难道我们是天神以致竟可以随意废除时间吗?但是,时间并不是事物之本质。……(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时间成为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因此成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正像叔本华看到的那样,它开启了人的心灵从时间的暴虐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它暗示人的心灵一旦穿透现象的帷幕到达凭直观把握的实在,便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时间。”
②
布朗废除时间的思想也像他废除历史的思想一样,是为了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童年时代之所以始终令人向往,就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作用还没有来得及把时间焦虑和生命的紧张追求强加给试图逃避死亡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布朗可以说儿童生活于永恒中并享受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布朗引用精神分析学家马里。波纳帕特的话说:“童年时代似乎在某种意义上逍遥于时间之外。
童年时代……对儿童来说似乎就是永恒。“
③这些说法表明布朗对童年时代的向往是出于对永恒的向往;而人对永恒的向往,说穿了,却不过是人借以逃避死亡的一种方式。这样,布朗便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反对逃避死亡,主张像拥抱生活一样地接受死亡;另一方面,他废除历史废除时间的主张,又恰恰是为了逃避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如果没
①原书第93页。
②原书第93—94页。
③原书第94页。
12
8生与死的对抗
有对死亡的反抗和拒斥,布朗又为什么不能像接受死亡一样地接受历史和时间的“暴虐统治”呢?
当然,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布朗之所以不能接受死亡,乃是不能接受人类在仇恨中走向毁灭。他似乎更希望人在爱中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不要在压抑和仇恨中把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化为毁灭他人的冲动。
历史已经太多地展示了人残杀自己同胞的嗜血倾向,因此,对历史的不能接受,本质上是对人的杀戮倾向的不能接受。在自然状态中,生与死的统一意味着生命冲动同时即是死亡冲动,从而爱欲的满足理应导致人坦然的、无怨无悔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在历史过程中,生与死的对抗却在压抑死本能的同时使死本能向外转化为一种针对他人的攻击性。在布朗看来,这种攻击性既是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动力,又是毁灭他人毁灭世界的威胁。换句话说,人是由于不能接受自己的死亡才通过压抑死亡本能而把死亡本能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和杀戮倾向的。
布朗在本书绪言中指出: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人,“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并因而不能获得欲望的满足,已经变得仇恨生活和准备毁灭自己。”这里所说的“自己”
,本来应该是指他人,但由于他人反过来也可以把自己作为他人来消灭,所以消灭他人和消灭自己实际是一回事。在本书结尾处,布朗引用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足》中的话说:“人类制服自然力的力量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凭借这些力量,他们现在已能够轻而易举地互相消灭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而唯一能够摆脱这种可怕前景的出路,似乎只能是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避免将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变为残杀他人的举动。
但是显然,在历史的结构中,布朗的这一幻想,也像他对于无压抑的生活的呼唤一样,乃是一种注定不能实现的乌托邦幻想。或许正因为如此,布朗才错误地把爱欲的全面解放,把无压抑的肉体生活,把自由的童年游戏视为人类的未来出路,并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坚强得足以去生并因而坚强得足以去死”的未来超人的形象。他的这一荒谬
13
生与死的对抗9
结论无疑是本书的巨大缺陷,但另一方面,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剖析,却不乏某些惊人的见解并往往能给人以意义深远的启示。
作为一篇简短的译序,本文不可能完整勾画出原书的丰富思想,甚至上述基本思想的概括也完全可能是偏颇甚或错误的。相信读者在批判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定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获得某些积极的借鉴。
本书是伍厚恺先生和我共同翻译的。
全书绪言和第一、二、三、四、六部分由我翻译,第五部分由伍厚恺先生翻译。囿于学识和水平,加以时间仓促,译文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尚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冯 川192年1月于四川大学
14
生与死的对抗1
目 录
绪 言
第一部 问 题第一章人是一种疾病…………………………2…
第二章神经症与历史…………………………1…1第二部 爱 欲第三章性欲与童年……………………………2…4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6第五章艺术与爱欲……………………………6…5第六章语言与爱欲……………………………8…3第三部 死 亡第七章本能的二元论与本能的辩证法………9…3第八章死亡 时间 永恒…………………1…06第九章死亡本能与童年时代………………1…36第四部 升 华第十章升华在概念上的含混………………1…69第十一章治疗与文化…………………………1…80第十二章日神与酒神…………………………1…95
15
2生与死的对抗
第五部 肛门性研究第十三章排泄幻象……………………………2…22第十四章新教时代……………………………2…53第十五章肮脏的金钱…………………………2…93第六部 出 路第十六章肉体的复活…………………………3…83
16
生与死的对抗1
绪 言
由于感到有必要重新估价人的天性和人的命运,我于1953年转向对弗洛伊德作深层研究。与我这一代人中的许多人一样,我从新教传统中获得的良心坚持认为,知识性的工作应致力于改善人的状况;而我赖以生存的政治信念则是今天已不再吃香的30年代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行动。我们中那些天生不能接受政治上的罪恶、讥诮和绝望的人,被迫重新考察种种关于政治的性质、关于人性中政治性的经典假设。然而,除非我确实错了,这种认为传统的思想学派已经变得陈腐不堪的感觉却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与我有同样背景的人。这本书便是写给所有那些已经对旧的假设发生疑问并准备考虑种种新的可能性的人的。由于新的思想必然不同于旧的思想和我们所谓的常识,本书要求读者也像作者一样自愿把常识暂时搁置一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辟一个新的视点,随之而来的则自然是面对当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以理论上的可能性去对照顽固的事实并对之作深思熟虑的估价。
但为什么要研究弗洛伊德呢?对任何一个恪守西方道德传统和理性传统的人来说,要坚定地、毫不畏缩地正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话,都不啻是一种五雷轰顶的体验。要被迫承认这么多宏伟理想也有其巨大的缺陷,乃是一件屈辱难堪的事情。至于去亵渎那些把种种缺陷遮掩起来的文明禁忌,则更是一种大胆妄为的行径。体会弗洛伊德的思想无异于第二次品尝禁果,因而本书不可能不犯罪过地将这种体会传达给读者。
17
2生与死的对抗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睁开眼睛之后,在无花果树叶不再能遮掩我们羞处的时候,我们便以充分的现实具体性,把我们目前的处境体验为一种悲剧性的危机。按照本书所提示的方向,一个开始变得明显的事实是,人类在其所有躁动不安的奋斗追求和进步中,根本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弗洛伊德说得对,我们真正的欲望是意识不到的。同样开始变得明显的是,人类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并因而不能获得欲望的满足,已经变得仇恨生活和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