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性的历程:从上古到隋唐(一部中华版 >

第3章

性的历程:从上古到隋唐(一部中华版-第3章

小说: 性的历程:从上古到隋唐(一部中华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五欲”呢?一是脸部发热;二是乳头树立鼻尖出汗;三是舌薄而滑;四是阴水流湿大腿;五是不断吞咽口水。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正式进行交合的最好时机了。

  交合的时候呢,男女应当模仿多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进行交合。对于抽送力度、角度、深浅和频率也一一作了说明。有“十动”之说,后世所谓的“九浅一深”即是发源于此。同时在交合的过程中,男方还要细细品味。

  书中还提到性交时女子阴户产生的气味,分为“十已”:

  一已出现清新凉爽的感觉;二已可以闻到烧烤骨头的气味;三已闻到焦燥的气味;四已阴液如油膏;五已闻到稻谷的清香;六已阴户十分滑润;七已交媾能够持久;八已阴液浓稠;九已阴液如胶似漆;十已则精气耗竭。

  耗竭之后阴户又会滑润,清新凉爽的感觉重新出现,女方达到了性高潮。

  又指出性高潮的特点:女子鼻上出汗而嘴唇发白,手足抖动,臀部离开垫席。此时男子当及时停止性交,如不停止,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时,前阴部位因为气血汇集而扩张,精气输入内脏,就会产生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才智。

  可以说,这本书证明了古代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性交过程中有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消退期,并作出了精彩而形象的描述。

  《天下至道谈》的意思当然是把房事养生保健上升到了天下至道的高度。这本书伪托了黄帝和左神的对答,和《合阴阳》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性保健,而非纯粹的性技巧。在开篇即提出节制性欲对性保健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就谈到性交的“八益”和“七损”。

  所谓的“八益”:

  一是调治精气;二是致其津液;三是掌握时机;四是蓄养精气;五是调和阴液;六是聚集精气;七是保持盈满;八是防止阳痿。

  而“七损”则为:

  一是精道闭塞(即性交的时候,阴茎或者阴户疼痛);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即淫欲过度);四是阳痿不举(即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五是心绪不宁;六是陷入绝境(即女子没有性欲的时候,男子粗暴地强行交媾);七是耗费精力(即性交的时候求急图快,不能使双方都达到性高潮)。

  该书认为“八益”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绝,男女双方情投意合配合默契,能让身体得到补益。而“七损”则是交合不得其道,对人体是有损害的。

  讲完“八益”、“七损”之后,顺理成章的便是开始讨论性交的体位了,共分为“十势”;而整个性交过程分十个步骤,名之为“十修”;而每次性交插入的角度、深浅和抽送频率又名之为“八道”。“十势”、“十修”、“八道”统称为“接形”。

  以上这些描述的视角是从男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在整个性交的过程,女方的反应又如何呢?下文则描述了女性性兴奋的八种动作,称之为“八动”;五种女性性兴奋的声音,称之为“五音”。总而言之,本书指出,如果女性不达到性高潮便不能被称为一次美满的性交。

  要而言之,这七本书字数不多,但却是中华性学之发凡,内容之间的理论要素也趋于统一,都是通过天道来演述人道,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就做爱体位姿势拟名而言,《合阴阳》上的“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囷角,五曰蝗磔,六曰猿据,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蜻蛉,十曰鱼嘬,和《天下至道谈》的“十势”基本上是重叠的。而许多沿用至今的术语已经在两千多年之前定型,比如阴门、阴户、精等等。而另外一些术语则在演进过程中,慢慢消失,如玉策(阳具)、琴弦(阴道口)等等。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孔孟对同性恋的态度

  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到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作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变态。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个“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大名叫做公孙阏,不仅相貌生得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郑国在决定讨伐许国的时候,组织了一次祭天的仪式,在仪式上顺带检阅部队,并提供一辆战车作为战争前鼓舞士气的竞赛奖品。大夫颍考叔乃是一位不服老的将军,他抢了就跑,子都怎么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兵临许国城下的时候,颍考叔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庄公的大旗一下子攻上了城墙,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城下的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颍考叔顿时一命呜呼。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吓得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由于子都深受郑庄公的宠爱,在国君的庇护下,居然逃过了罪责。

  孟老夫子精通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也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

  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男色很男色啊。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上古时代的抢劫婚

  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

  《礼记》上说:“昏礼不用乐。”

  “昏礼”就是婚礼,不用乐,就是不张扬,偷偷摸摸地进行。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呢?因为会有人来抢婚。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当女人被视为财产之后,自然成了你争我抢的事物,谁的力气大,谁就夺了去。

  比如舜有个亲弟弟叫做象,一心想霸占自己哥哥的财产,他同父母亲一起商量,设下陷阱要将舜置于死地。当舜掉下陷阱之后,象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父母亲说:“谋害舜大体上是我的功劳。那么,牛、羊、仓库都归父母亲吧,至于武器、乐器还有两位漂亮嫂子,就都归我吧。”

  象说得这么露骨明白,是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妇女是可以继承和瓜分的遗产。《史记·匈奴列传》谈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便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周易》的卜辞就非常形象: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

  描写的是一个成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的时候,才知道是男方过来抢婚。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所以爻辞明言“匪(非)寇,婚媾”。

  卜辞又接着描写道: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

  虽然是演戏,但是女方还是配合做了全套,真的伤心地哭泣起来。

  《礼记·曾子问》云:“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理由倒是冠冕堂皇的,说白了,女家不熄灯,是怕家中女子被人夺走;男家不举乐,是怕女家来犯而保守秘密。

  既然有假劫婚,自然就有真劫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起迎亲的,他看见新娘长得漂亮,就动了歹心,凭借武力、体力抢走女子,强行成婚。

  可见当时的抢劫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习俗演进到后世,女方为了防备抢亲的出现,则有了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而男欢女爱的新房,居然被称为“洞房”,更显示出迎亲的男方不敢让女方待在家里,而是躲在山洞过夜的情形。



  妾:一夫一妻制的补充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