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25-医学妙谛 >

第5章

625-医学妙谛-第5章

小说: 625-医学妙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痰凝脉络x 右胁有形高突,按之不痛。 
白芥子 栝蒌 蛤粉 山栀 广郁金 橘红 姜皮 半夏 
x血络凝痹x 
归须 木通 益母草 蜣螂 虫 香附 延胡 小青皮 韭白 郁金 川朴 枳 
壳茺蔚子 川芎 橘核 单桃仁 
陈曰∶积为血伤入络,必仗蠕动之物以搜逐病根。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络 
系于脏腑外廓,仲景于劳伤血痹通络方法每取虫蚁飞走诸灵,伏梁病亦在络也。 
积为阴邪聚络,大旨当以辛温入血络治之。盖所以容此阴邪者,必无阳动之气以旋运 
之,而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仗之。故必仗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辛散温通之妙。 
张景岳云∶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闷。脾之积曰痞气,在胃 
脘,覆大如盘,令人黄胆。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肝 
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令人发咳。肾之积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 
豚,或攻上攻下无时,令人喘逆,骨蒸少气。阴气所积曰积,阳气所聚曰聚。积者五脏所生,聚者是六腑所生也。 

卷中杂症
呕吐恶心章
属性: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何以不降而反上逆?呕吐者多由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 
故《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生克,木动必犯土,胃病治肝,隔一 
之治也。凡呕吐青黑,必系胃底肠中逆泻而出。 
干呕(即哕)有声吐有物,声物兼有吐斯实。吐轻呕重干呕凶,呕乃渐出吐频出。不呕 
不吐为恶心,总是胃虚不能食。胃中有火膈有痰,降火调气治痰适。平胃散可加减投,橘半 
竹茹汤亦得。烦渴脉若洪数来,黄芩竹茹山栀该。吐水冷涎沉迟脉,干姜肉桂吴萸偕。呕吐 
痰沫脉洪滑,南星苓术门冬裁。水停心下声 ,茯苓泽泻猪苓入。饱闷作酸暖气升,食伤 
麦曲槟榔及。及病不食脉细微,茯苓人参与白术。酒伤白蔻泻葛(花)添,伤风合用紫苏葛(根)。 
痰饮呕吐都是浊阴所化,阳气不振,势必再炽。仲景以温药和之。 
x肝犯胃x 
温胆汤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合左金丸 川连 吴萸 安胃丸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花 代赭石 人参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枣 
x厥阴浊逆x 治法同上。 
x胃阳虚浊阴上逆x 
白术 川朴 益智 半夏 茯苓 姜汁 
苓姜术桂汤 加川朴 川椒 黄连 附子 粳米 
x中阳虚x 
人参 附子 半夏 砂仁 干姜 白术 炙草 茯苓 川椒 大枣 
x阳虚吸受秽浊气x 
人参 木香 广藿 川朴 广皮 丁香 茯苓 煨姜 砂仁 肉果 益智 
x肝肾虚,冲脉气动x 
苁蓉 上肉桂 沙蒺藜 茯苓 杞子 鹿角霜 当归身 
x呕伤胃中,邪热劫津x 
温胆汤去甘草加山栀、豆豉、姜汁。 
x邪热内结x 
半夏泻心汤去姜枣,加枳实、山栀、杏仁、姜汁。 
x暑减内结x 治法同上 
x肝火刑金x 
桑皮 丹皮 苏子 山栀 枇杷叶 郁金 栝蒌 橘红 杏仁 竹沥 沙参 麦冬 豆豉 
x温热结于厥阴x(身热肢冷,神昏呕吐,厥逆险症) 
川连 半夏 干姜 山楂 滑石 石菖蒲 黄芩 枳实 广皮 竹心 连翘 绿豆 
皮 
x痰涎呃逆,续呕黑汁倾囊x(危症,此由胃底肠中浑淆而出) 
真西甘草四两,熬浓服之,呃停呕止可救。 
x吐蛔x(蛔与蛔通。古人以狐惑虫厥都是胃虚少谷之故,仲景之蛔虫厥都从惊恐得之) 
延胡 芦荟 吴萸 枳实 茯苓 人参 细辛 红枣 安胃丸 半夏泻心汤 理中 
汤加栝蒌 香附 川椒 旋复代赭汤加白芍 附子 

卷中杂症
噎膈反胃章
属性: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一阳发病,其传为膈。丹溪谓噎应反胃,多由气血两虚而成。噎 
膈多由喜、怒、悲、忧、恐五志过枉,或纵情嗜欲,恣意酒食,致伤气内结,阴血内枯而成。治 
当调养心脾,以舒结气,填精益血,以滋枯燥。 
反胃乃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 
噎膈之症多因火,熏蒸津液成痰阻。七情妄动五脏伤,阴血渐槁无生所。咽喉通塞不能 
食,病起贲门上焦膈。中膈饮食得水入,食下半日又吐出。下膈饮食如平人,朝食暮吐浑无 
力。治主加味二陈汤,韭汁牛乳服之适。血虚四物气四君(子汤),痰饮沥贝栝蒌应。瘀血归 
尾桃韭汁,气急槟术沉香吞。便结大黄合四物,桃仁苏子蒌麻仁。反胃为轻噎膈重,三阳 
热结精血空。薄味勤药静养之,香草之品切忌用。 
陈曰∶按经云味过辛热,肝阳有余,肺津胃液皆夺为上燥,阳气结于上,阴气衰于下,为关格。 
x附子泻心汤x 
附子 黄芩 川连 大黄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 加黄连 姜汁 进退黄 
连汤 人参 川连 桂枝 枳实 竹沥 枇杷叶 杏仁 干姜 茯苓 半夏 姜汁 
x肝阴伤胃汁枯x 
陈参曰∶酸甘济阴,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用柔则和,酸甘两济其阴。 
人参 乌梅 生地 阿胶 杏仁 玉竹 川贝 天冬 麦冬 白芍 胡麻 梨汁 柿霜 
x烦劳阳亢,肝胃津液枯x 
清燥救肺汤 生地 麦冬 黑芝麻 杏仁 柏仁 白苏子 松子 
为汁,熬膏,末,丹溪法。 
x胃阳虚x 
陈参曰∶胃气下行为顺。积劳伤阳,治宜通补清利,苦降辛通,利痰清膈。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外台》 茯苓饮 贝前吴萸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吴萸 
益智 新会 栝蒌 杏仁 竹茹 茯苓 附子 枳实 豆豉 粳米 竹沥 姜汁 川连 郁金 丁香皮 
x忧郁痰阻x 
川连 茯苓 半夏 杏仁 橘皮 栝蒌 姜汁 竹沥 桔梗 枳实 
x肝郁气逆x 并通厥阴阳明。 
半夏 茯苓 姜汁 杏仁 橘皮 竹沥 
x液亏气滞x 
半夏 枳实 枇杷叶 茯苓 竹沥 
x肺胃气不降x 
陈曰∶轻剂清降,苦辛寒开肺。 
杏仁 郁金 栝蒌 枇杷叶 山栀 豆豉 
x酒热郁伤肺胃x 
川连 枳实 豆豉 紫菀 桃仁 白苏子 半夏 杏仁 郁金 茯苓 姜汁 枇杷叶 
x阳衰脘痹血瘀x 
桃仁 红花 延胡 半夏 郁金 蒌仁 橘皮 人参 茯苓 益智 归身 姜汁 
制军 枳实 川连 韭白汁 

卷中杂症
吞酸吐酸章
属性:饮食入胃脾不逆,湿热相蒸为酸病。吐出酸水名吐酸,吐不退场门吞酸认。此而不药渐恶 
心,反胃噎膈日渐进。吐因津液气随升,郁积已久湿热甚。乃从火化(木火也)遂作酸,病属 
于热分明应。吞应积热在内藏,酸水酿成寒束定。外寒束之难外行,心胃之间作酸甚。二陈 
(汤)越鞠(丸)主治之,寒用吴萸热连进。再戒忿怒以平肝,滋味薄时胃清净。 

卷中杂症
水肿章
属性:肿本乎水,胀由乎气。水分阴阳,外来者为有余,即为阳水,其或固大病后脾肺虚弱, 
不能通调水道。或因心火克金,肺不能生肾水,致小便不利。或因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 
而溺少,误用行气分利之剂,致喘急痰盛,小水短少,酿成肿症。此内发者为不足,即为阴水。 
人之生兮资水谷,脾主谷兮肾水属。水旺土虚不胜水,水气泛溢浮肿肉。实脾饮于阴水 
宜(便利不渴而肿胀者为阴水也),阳水舟车丸可录(舟车丸宜慎用)。口渴面赤气阻便(秘 
而肿胀者为阳水也),上为风肿麻防要。下属湿肿苡防(己)足。又有虚症气血分,四物汤兮 
合四君。朝宽暮急血虚病,暮宽朝急气虚成。先胀后喘用二术(苍白术),先喘后胀加麦 
(冬)苓。水胀总由湿热积,渗道少通遂闭塞。邪水随气注络中,甚至唇肿脐突出(唇肿脐突 
者死症)。虽云湿胜实脾虚,大法补中最有益。 
舟车丸 甘遂 大戟 大黄 黑丑 芫花 轻粉 橘皮 青皮 木香 实脾饮见前 
x脾胃阳虚x(腑阳不行) 
人参 茯苓 益智 白芍 白术 归身 广皮 附子 砂仁 槟榔 炮姜 草果 肉果 川朴 
x肾胃阳虚x 
肾气丸 五苓散 人参 干姜 茯苓 附子 菟丝 葫芦巴 刚人参 干姜 制半夏 枳实 
x木火犯胃x 
川朴 山栀 楂肉 川楝子 白芍 川椒 枳实 铁锈水 逍遥散去白术合左金丸。 
x湿壅三焦,肺气不降x(宜清肃上焦治之) 
蜜炙麻黄 杏仁 紫菀 苡仁 茯芩皮 枇杷叶 石膏 前胡 姜皮 川通草 
x木郁气滞,血滞,便涩,通幽法x 
川楝 橘核 桂枝 香附 桃仁 当归 小荷柔叶 楂肉 钩藤 延胡 神曲 丹皮 禹余粮丸 
x湿滞凝滞x(小溲不行,当开太阳) 
川朴 川椒 干姜 牡蛎 汉防己 橘核 桂木 五味 通草 海金砂 寒水石 五苓散 
x湿郁兼热x(苦辛通肾) 
半夏泻心汤见前。 
x下焦寒热流经x(辛香通经府之郁) 
生于术 北细辛 川独活 炮川乌 汉防己 白茯苓 
x气血郁积,兼挟湿热x 
清理相火,健运中州,小温中丸。 
x湿热寒水之气交横,气喘溺少x 
崇土制水,暖下泄浊,禹余粮丸。 
x肝脾不和,兼挟暑邪x 
半夏 广藿 川朴 甘草 茯苓 山楂 郁金 
x脾胃不和清阳痹结x(以滑润治之) 
栝蒌 川楝 桂木 生姜 桃仁 薤白 延胡 归须 半夏 茯苓 

卷中杂症
膨胀章
属性:经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太阴所至为臌胀。即腹胀。病能篇云∶骤胀属热。 
膨胀水肿一原病,皆是脾虚不得运。气入于脏膨胀成,腹大身瘦食不进。实土分消是妙 
方,二苓二术陈皮香(木香)。香附朴砂桑泽(泽泻)腹(皮),沉香磨汁兼水姜。腹实痛块红 
筋系,血臌归芍红(花)丹(皮)尝。水臌水腹若 
秘结,五苓散加腹皮入。食积臌胀大腹凝,槟牵(牛)菔子棱蓬术。气实臌胀或吐酸,胁肋痛 
胀并面黑。分心(气饮)羌桂苓夏通,青皮桑腹甘苏(梗)芍。气虚胀满劳役来,气急溏泄元气 
衰。补中益气汤必用,分条而治休疑猜。地气为云天为雨,大地下变否为臌。脾土之阴既受 
伤,转运之司亦失所。胃虽受谷不营运,清浊相淆隧道阻。郁而为热热为湿,湿热相生病即 
取。此病宜补不宜攻,燥湿补中是为主。 
陈参曰∶气陷则跗肿,气呆则脘闷。 
又曰∶木乘土位,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而攒踞也。 
又曰∶虚肿胀由足入腹,治在少阴肾、太阴脾。 
x脾阳单胀x(宜健阳运湿,温通脾阳) 
五苓散见前 紫朴 陈广皮 木瓜 人参 炮姜 大腹皮 附子 煨草果 草蔻 
益智 荜茇 茅术 干姜 川桂木 川椒 
x肾气x 
加减八味丸、《济生》肾气丸。 
x养阳明x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 
陈参曰∶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皆震动,浊阴散 
漫,由此卧着欲立矣。 
x疏厥阴x 
逍遥散 当归 白芍 柴胡 茯苓 白术 山栀 甘草 生姜 薄荷 加味丹皮 
何书田曰∶六腑为阳,以通为补。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喻嘉言谓能变胃 
而不受胃变。脏寒生满病,燥暖水脏之阳,是培火生土法。喘胀要旨,开鬼门以取汗,洁净 
府以利水,无非宣通表里。 
经云∶从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从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 
古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能生 胀。 

卷中杂症
虚损发热诸症章
属性: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元无所归则热灼,劳力伤阳,酒色伤阴。又云∶阴复及阳,最难克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