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01-针灸甲乙经 >

第3章

301-针灸甲乙经-第3章

小说: 301-针灸甲乙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卷一
四海第八
属性:人有四海,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者为 
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 
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者为髓之海,其 上在其盖 
,下在风府。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曰∶四海之逆顺 
奈何?曰∶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 ,急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 
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胀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曰∶调之奈何?曰∶审守其 而调其虚实,无犯 
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卷一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属性:黄帝问曰∶五十营奈何?岐伯对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脉行六 
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 
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 
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已终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 
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 
天地 
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曰∶卫气之行,出入之会何如?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 
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合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亦二十 
五周,周于五脏(一本作岁);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行于头,循于项,下 
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别(一云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 
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 
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 
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与十分身之 
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 
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 
人气行于身十二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人身之 
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 
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云阴脏)一周与十分 
脏之八,亦如阳之行二十五周而复会于目。阴阳一日一夜,舍于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 
之四(一作二,上文十分脏之八,此言十分脏之四,疑有误)。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 
晏者,以奇分不尽故也。 
曰∶卫气之在身也,上下往来无已,其候气而刺之奈何?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 
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漏水百刻。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 
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 
必先候其气之加在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 
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少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度,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从昴至心亦十四度,水下五十刻, 
终日之度也。日行一舍者,水下三刻与十(《素问》作七)分刻之四。大要常以日加之 
于宿上也,则知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宿,人气在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纷纷HT HT (普巴切),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行百刻而尽矣。故曰刺实者刺 
其来,刺虚者刺其去,此言气之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也。 

卷一
营气第十
属性: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循臂内上廉。注手阳明上行至面。注 
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 
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一作项)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 
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 
脉出腋下臂,入(一作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手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 
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鬲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一作关)。其支别者,上额 
循颠下项中,循脊入 (音氐),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 
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卷一
营卫三焦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安从会,老壮不 
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对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气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 
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亦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日中而阳陇(一作袭,下同)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 
十 
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名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 
已,与天地同纪。 
曰∶老人不夜瞑,少壮不夜寤者,何气使然?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利, 
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减,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 
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而夜不得瞑。 
曰∶愿闻营卫之所行,何道从始?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上焦出于胃口,并咽 
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手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 
俱行于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故日夜五十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 
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则汗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 
道而出何也?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 
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泄。中焦亦并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以受气,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 
隧,命曰营。 
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也?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 
异名同类也。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也。下焦者,别于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为下焦,渗而俱下 
,渗泄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 
曰∶人饮酒,酒亦入胃,米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 
以滑(一作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故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 
也。 

卷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人气之清浊者,何也?岐伯对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 
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下行于胃。清者上行,浊者下行。清浊相干,名 
曰乱气。 
曰∶夫阴清而阳浊,浊中有清,清中有浊,别之奈何?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 
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曰∶诸阳皆浊,何阳独 
甚?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孔窍,其浊者下行诸经。 
故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曰∶治之奈何?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取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何谓也?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 
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腠理 
(一作 )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是谓液。中焦受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拥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也。 
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曰∶精脱者 
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痹,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 
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曰∶六气 
贵贱何如?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卷一
津液五别第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 
为水胀,不知其何由生?岐伯对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分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 
故上焦(一作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浓,则腠理 
开,故汗出。寒留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