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临证指南医案 >

第34章

临证指南医案-第34章

小说: 临证指南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泄。经云。暑当汗出勿止。气分窒塞日久。热侵入血中。咯痰带血。舌红赤。不甚渴饮。上焦不解。 
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遗毒。注腑肠而为洞利。便 
为束手无策。再论湿乃重浊之邪。热为熏蒸之气。热处湿中。蒸淫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 
不与少阳耳聋同例。青蒿减柴胡一等。亦是少阳本药。且大病如大敌。选药若选将。苟非慎 
重。鲜克有济。议三焦厘清治。从河间法。(初三日) 
飞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黄竹茹 川通草 莹白金汁 金银花露 
又 暮诊。诊脉后。腹胸肌腠。发现瘾疹。气分湿热。原有暗泄之机。早间所谈。余邪遗热。必兼解 
毒者为此。下午进药后。诊脉较大于早晨。神识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体扪之。热甚 
于早间。此阴分亦被热气蒸伤。瘦人虑其液涸。然痰咯不清。养阴药无往而非腻滞。议得早 
进清膈一剂。而三焦热秽之蓄。当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窍逐秽斯锢热可解。浊痰 
不粘。继此调理之方。清营分。滋胃汁。始可瞻顾。其宿垢欲去。犹在旬日之外。古人谓下不嫌 
迟。非臆说也。紫雪丹一钱六分。 
知母 竹叶心 连翘心 炒川贝 竹沥 犀角 元参 金汁 银花露 
又 一剂后用。 
竹叶心 知母 绿豆皮 元参 鲜生地 金银花 
又 一剂后。去银花绿豆皮。加人参麦冬。 
又 初十申刻诊。经月时邪。脉形小数。小为病退。数为余热。故皮腠麸蜕。气血有流行之义。思 
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机。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黄苔。热蒸既久。胃津阴液俱伤。致咽物 
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犹痛。咯痰浓浓。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夺。恐真阴更涸矣。此存阴为主。而 
清腑兼之。故乱进食物。便是助热。惟清淡之味。与病不悖。自来热病。最怕食复劳复。举世共 
闻。非臆说也。 
细生地 元参心 知母 炒川贝 麦冬 地骨皮 银花露 竹沥 
又 脉症如昨。仍议滋清阴分余热。佐清上脘热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银花露加盐水炒橘红。 
某 脉虚。伤暑。头重脘闷。跗酸。 
丝瓜叶(三钱) 大杏仁(三钱) 六一散(三钱) 茯苓皮(三钱) 汉防己(一钱半) 绵 
茵陈(一钱) 细木通(一钱) 白蔻仁(五分) 
某 中恶暑厥。(暑厥) 苍术白虎汤加滑石。 
王 暑邪寒热。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症。(暑瘵) 
西瓜翠衣 竹叶心 青荷叶汁 杏仁 飞滑石 苡仁 
万 暑邪不解。陷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最危之症。 
(暑邪入厥阴)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乌梅 人参 枳实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参 枳实 
某(十八) 劳伤挟暑。肺气受戕。咳血口干。先清暑热(暑兼血症) 
鲜荷叶 白扁豆 大沙参 茯神 苡仁 
朱(三二) 三伏中。阴气不生。阳气不潜。其头胀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湿热必先伤气分。故舌白口渴 
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烦蒸。状如温疟。沐浴绕动血络。宿病得时邪而来。仲景云。先治新病。后 
理宿病。是亦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也。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连翘 竹叶心 荷叶汁 
王(三九) 虽是咳痰失血。然强能食。不知饥。目黄晡热。舌心黄。已现暑热客邪症象。此先宜清理肺 
胃。莫因久恙而投腻补。 
杏仁 象贝母 郁金 川通草 桑叶 石膏 橘红 苡仁 
又 晚服枇杷叶膏 早六味加阿胶麦冬。 
又 阿胶 鸡子黄 小生地 麦冬 桑叶 炒黑丹皮 
徐(三六) 劳伤挟暑。咳血不饥。 
鲜荷叶汁(冲) 大沙参 生苡仁 六一散 绿豆皮 杏仁 橘红 白蔻仁 
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 
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 
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即此义耳。前人有因动因静之分。或伤或中之候。以及 
入心入肝。为疟为痢。中痧霍乱。暴厥卒死。种种传变之原。各有精义可参。兹不重悉。想大 
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当此时候。更须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记中所谓使天只有三 
时而无夏。则人之病也必稀。此语最确。盖暑湿之伤。骤者在当时为患。缓者于秋后为伏 
气之疾。其候也。脉色必滞。口舌必腻。或有微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冤。每至 
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两三候外。日减一日。方 
得全解。倘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伤寒。其势觉缓。比之疟疾。 
寒热又不分明。其变幻与伤寒无二。其愈期反觉缠绵。若表之汗不易彻。攻之便易溏泻。 
过清则肢冷呕恶。过燥则唇齿燥裂。每遇秋来。最多是症。求之古训。不载者多。独己任编 
名之曰秋时晚发。感症似疟。总当以感症之法治之。要知伏气为病。四时皆有。但不比风 
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夫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 
中。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 
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矣。参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 
法。认明暑湿二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 
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 
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 
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温者从乎 
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 
脉等方。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及至宝紫 
雪等剂。扶虚进参附。及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骥芜词。高 
明教正。(邵新甫) 
徐评 所列诸案。皆平素伏暑之症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绝少。若卒受之症。则当以香茹饮 
为主。不可不知也。 
此老治暑邪。能用轻清凉润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长。但暑邪深入。必有闷乱烦躁等症。近于霍 
乱。此则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症危。属热邪横逆。不但人参不可轻用。而桂附干姜服之。无不立 
毙。乃亦仿仲景伤寒坏症治法。轻于一试。当时不知有害与否。而耳食之徒。竟以为必用之药。 
名本于此老。我见死者甚多。伤心惨目。不得不归咎于作俑之人也。 

卷五
湿
属性: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湿阻上焦肺不肃降)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 
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浓朴 
吴(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 飞滑石 紫浓朴 活水芦根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湿温阻肺)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 
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 
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李(三二) 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 
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湿热秽气阻窍) 
栝蒌皮 桔梗 黑山栀 香豉 枳壳 郁金 降香末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 
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 
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 
牛黄丸二丸。 
吴 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口渴。议清养胃津为稳。(湿热伤胃津) 
鲜省头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麦冬 
张(妪) 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 
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 
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湿温邪入心胞)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 金银花 野赤豆皮 
煎送至宝丹。 
蔡 阳虚挟湿。邪热内陷。所以神识如蒙。议用泻心法。(湿热内陷) 
人参 生干姜 黄芩 川连 枳实 生白芍 
张(六一) 此湿蕴气中。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试以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概可推求 
其理矣。(湿郁脾阳) 
半夏(醋炒) 茯苓 川连 浓朴 通草汤煎。 
周 湿伤脾阳。腹膨。小溲不利。 
茅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猪苓 秦皮 
又 五苓散。 
又 二术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 
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于术(三钱) 浓朴(五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泽泻(五分) 
又 身体稍稍转动。语謇神呆。犹是气机未为灵转。色脉非是有余。而湿为阴邪。不徒偏寒偏 
热已也。 
生于术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远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从前湿蒸之累。气升咳痰。参药缓进。 
炒黄川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叶 
又 湿滞于中。气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数白疳。仍不渴饮。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 
三焦也。 
生于术(五钱) 苡仁(三钱) 寒水石(一钱半) 桔梗(七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曹(三十) 肠胃属腑。湿久生热。气阻不爽。仍以通为法。(湿阻中焦阳气) 
生于术 川黄连 浓朴 淡生姜渣 广皮白 酒煨大黄 
水法丸。服三钱。 
李(四五) 脉小涩。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饥饱失和。曾病黄胆。以湿 
伤气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红 郁金 香豉 
俞(五五) 酒湿郁伤。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 
小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茯苓 香豉 
某(五九) 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