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临证指南医案 >

第18章

临证指南医案-第18章

小说: 临证指南医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 阳回。汗止神苏。无如阴液欲涸。心热渴饮。姑救胃汁。 
人参 麦冬 五味 茯神 建莲 
又 肾真未全收纳。便溺自遗。无如咽燥喉痛。阳虽初回。阴气欲尽。难进温热之补。大意收摄真阴为治。 
人参 麦冬 五味 熟地炭 茯神 远志炭 菖蒲根 
又 胃虚。客气上逆为呃噫。痰带血腥。咽中微痛。用镇摄法。 
人参 熟地 北味 茯神 青铅 
周 脉革无根。左尺如无。大汗后。寒痉。头巅痛。躁渴不寐。此属亡阳。平昔饮酒少谷。回阳辛甘。未得必达。 
有干呕格拒之状。真危如朝露矣。勉议仲景救逆汤。收摄溃散之阳。冀有小安。再议治病。救逆汤加参附。 
徐 恰交第七日。鼾声呵欠。目瞑烦躁。诊脉微细而促。此皆二气不相接续。衰脱之征最速。是 
清神熄风方法。难以进商。急固根蒂。仿河间地黄饮。(阴阳并虚) 
熟地 附子 苁蓉 萸肉 杞子 远志 菖蒲 川斛 
黄 肾脉不得上萦。肝风突起掀旋。呵欠鼾声。口噤汗出。阴阳不续。危期至速。地黄饮子极是。 
熟地炭 萸肉炭 川斛 天冬 淡苁蓉 牛膝炭 五味 远志 茯神 饮子煎法。 
凌 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救阴无速功。急急镇固阴阳。冀其苏息。 
人参 茯神 阿胶 淮小麦 龙骨 牡蛎 
又 阴液枯槁。阳气独升。心热惊惕。倏热汗泄。议用复脉汤。甘以缓热。充养五液。复脉去姜桂加牡蛎。 
又 胃弱微呕。暂与养阳明胃津方。 
人参 炒麦冬 炒白粳米 茯神 鲜莲子肉 川斛 
又 人参(秋石水拌烘) 熟地炭 天冬 麦冬 茯神 鲜生地 
又 秋燥上薄。嗽甚微呕。宜调本。兼以清燥。 
人参(秋石水拌烘) 麦冬 玉竹 生甘草 南枣 白粳米 
又 安胃丸(二钱) 秋石拌人参汤送。 
某(氏)脉如雀啄。色枯气促。身重如山。不思纳谷。乃气血大虚。虑其暴脱。 
人参 生地 阿胶 麦冬 炙草 左牡蛎 
又 补摄足三阴。 
人参 熟地炭 枣仁 茯神 五味 鲜莲子肉 
朱(氏)久损不复。真气失藏。交大寒节。初之气。厥阴风木主候。肝风乘虚上扰。气升则呕吐。气降 
则大便。寒则脊内更甚。热则神烦不宁。是中下之真气杳然。恐交春前后。有厥脱变幻。拟进镇逆法。 
人参 生牡蛎 龙骨 附子 桂枝木 生白芍 炙草 
艾 自半月前。寒热两日。色脉愈弱。食减寝少。神不自持。皆虚脱之象。议固之涩之。不及理病。 
人参 生龙骨 牡蛎 桂枝 炙草 南枣肉 
又 脉神稍安。议足三阴补方。 
人参 砂仁末炒熟地 炒黑杞子 茯神 五味 牛膝炭 
脱即死也。诸病之死。皆谓之脱。盖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即死矣。人之生也。负阴抱 
阳。又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其阴阳枢纽。自有 
生以至老死。顷刻不离。离则死矣。故古圣先贤。创着医籍。百病千方。无非为补偏救弊。和 
协阴阳。使人得尽其天年而已。夫脱有阴脱阳脱之殊。内经论之最详。难经又言脱阳者 
见鬼。脱阴者目盲。此不过言其脱时之情状也。明理者须预为挽救则可。若至见鬼目盲 
而治之。已无及矣。今观先生之治法。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务使阳 
潜阴固。庶不致有偏胜之患。至于所脱之症不一。如中风眩晕呕吐喘衄。汗多亡阳之类。 
是阳脱也。泻痢崩漏胎产。下多亡阴之类。是阴脱也。痧胀干霍乱。痞胀痉厥。脏腑窒塞之 
类。是内闭外脱也。阳脱于上。阴脱于下。即人死而魂升魄降之谓也。总之阴阳枢纽不脱。 
病虽重不死。然则阴阳枢纽何在。其在于命门欤。(华岫云) 

卷三
脾胃
属性:钱 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与清补。(胃阴虚不饥不纳) 
麦冬 生扁豆 玉竹 生甘草 桑叶 大沙参 
王 数年病伤不复。不饥不纳。九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 
治脾之药。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麦冬(一钱) 火麻仁(一钱半炒) 水炙黑小甘草(五分) 生白芍(二钱) 
临服入青甘蔗浆一杯。 
某(二四)病后胃气不苏。不饥少纳。姑与清养。 
鲜省头草(三钱) 白大麦仁(五钱) 新会皮(一钱) 陈半夏曲(一钱) 川斛(三钱) 乌梅(五分) 
某(三四)脉涩。体质阴亏偏热。近日不饥口苦。此胃阴有伤。邪热内炽。古称邪火不杀谷是也。 
金石斛 陈半夏曲 生谷芽 广皮白 陈香豉 块茯苓 
某 理肺养胃。进以甘寒。(肺胃阴虚) 
甜杏仁 玉竹 花粉 枇杷叶 川贝 甜水梨汁 
某 脉数。口渴有痰。乃胃阴未旺。 
炒麦冬 生白扁豆 生甘草 白粳米 北沙参 川斛 
陈(二十)知饥少纳。胃阴伤也。 
麦冬 川斛 桑叶 茯神 蔗浆 
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胃阳虚)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某 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 浓朴 新会皮 益智仁 茯苓 砂仁 
计(三三)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 生益智 桂心 茯神 广皮 煨姜 
高(六八)脉 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 人参 白术 茯苓 广皮 半夏 枳实皮 白蒺藜 地栗粉 
席(二三)脉右濡。脐上过寸有聚气横束。几年来食难用饱。每三四日一更衣。夫九窍失和。都属胃 
病。上脘部位为气分。清阳失司。仿仲景微通阳气为法。 
薤白 栝蒌汁 半夏 姜汁 川桂枝 鲜菖蒲 
某(三二)脉濡自汗。口淡无味。胃阳惫矣。 
人参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南枣 
王 脉小。右弦。病属劳倦。饮食不和。医投柴葛。杂入消导。升表攻里。致汗泄三日。脘中不饥。全 
是胃阳大伤。防有哕呃厥逆之变。 
生益智仁 姜汁 半夏 茯苓 丁香 炒黄米 
孙 长夏热伤。为疟为痢。都是脾胃受伤。老年气衰。不肯自复。清阳不肯转旋。脘中不得容纳。 
口味痰吐不清。脉弦右濡涩。下焦便不通调。九窍不和。都胃病也。此刚补不安。阳土不耐辛 
热矣。议宣通补方。如大半夏汤之类。 大半夏汤加川连姜汁。 
又 小温中丸。 
钱(二二)壮年肌柔色黯。脉小濡涩。每食过不肯运化。食冷物脐上即痛。色脉参合病象。是胃阳不 
旺。浊阴易聚。医知腑阳宜通。自有效验。 
良姜 草果 红豆蔻 浓朴 生香附 乌药 
汪 舌灰黄。脘痹不饥。形寒怯冷。脾阳式微。不能运布气机。非温通焉能宣达。(脾阳虚) 
半夏 茯苓 广皮 干姜 浓朴 荜茇 
周(四十)脉象窒塞。能食少运。便溏。当温通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益智仁(一钱) 淡附子(一钱) 干姜(一钱) 荜茇(一钱) 
又 温通脾阳颇适。脉象仍然窒塞。照前方再服二剂。如丸方。当以脾肾同治着想。 
吴 酒多谷少。湿胜中虚。腹痛便溏。太阴脾阳少健。平胃合四苓加谷芽。 
王(五十)素有痰饮。阳气已微。再加悒郁伤脾。脾胃运纳之阳愈惫。致食下不化。食已欲泻。夫脾胃 
为病。最详东垣。当升降法中求之。(脾胃阳虚) 
人参 白术 羌活 防风 生益智 广皮 炙草 木瓜 
张(十九)食加便溏。胃醒脾不运也。方药当以太阴阳明是调。异功散加甘松益智。 
周(四二)脉缓弱。脘中痛胀。呕涌清涎。是脾胃阳微。得之积劳。午后病甚。阳不用事也。大凡脾阳宜 
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其通腑阳间佐用之。 
人参 半夏 茯苓 生益智 生姜汁 淡干姜 
大便不爽。间用半硫丸。 
朱(五四)阳微。食后吞酸。 
茯苓(四两) 炒半夏(二两) 广皮(二两) 生于术(二两) 浓朴(一两) 淡干姜(一两) 
荜澄茄(一两) 淡吴萸(一两) 公丁香(五钱) 水法丸。 
某(二八)脉弦。食下 胀。大便不爽。水谷之湿内着。脾阳不主默运。胃腑不能宣达。疏脾降胃。令其 
升降为要。(湿伤脾胃) 
金石斛(三钱) 浓朴(一钱) 枳实皮(一钱) 广皮白(一钱半) 苦参(一钱) 神曲(一钱半) 茯苓皮 
(三钱) 麦芽(一钱半) 
不运。洞泄之后。而神倦食减。湿伤脾胃清气。用东垣清暑益气主之。 
清暑益气法 
洪(妪)脉虚涩弱。面乏淖泽。鼻冷肢冷。肌腠麻木。时如寒凛微热。欲溺大便有不化之形。谷食不 
纳。此阳气大衰。理进温补。用附子理中汤。(脾肾阳虚) 
赵(三七)气分本虚。卫少外护。畏风怯冷。冬天大气主藏。夏季气泄外越。此天热烦倦一因也。是气 
分属阳。故桂附理阳颇投。考八味古称肾气。有通摄下焦之功。能使水液不致泛溢。其中阴 
药味浓为君。乃阴中之阳药。施于气虚。未为中 。历举益气法。无出东垣范围。俾清阳旋转。 
脾胃自强。偏寒偏热。总有太过不及之弊。补中益气加麦冬北味。(中气虚) 
又 间服四君子汤。 
宣(三五)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饥伤) 归建中汤。 
戈 小便短涩混浊。大便频溏。不欲纳谷。此伤食恶食也。当分消土。(食伤) 
生益智 广皮 茯苓 泽泻 炒白芍 炒山楂 
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其所着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汤。诚补前人之未备。察其立方之意。因以内伤 
劳倦为主。又因脾乃太阴湿土。且世人胃阳衰者居多。故用参 以补中。二术以温燥。升柴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 
理中宫之气滞。脾胃合治。若用之得宜。诚效如桴鼓。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 
凡着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今观叶氏之书。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盖胃属戊土。 
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 
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运化 
主脾。脾宜升 
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故凡遇禀 
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 
燥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 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 
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 
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以通为用之理也。今案中所分胃阴虚。胃阳虚。脾胃阳虚。中虚。饥伤。食伤。其种种治法。最 
易明悉。余不参赘。总之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 
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 
亦病矣。故脾胃之治法。与各门相兼者甚多。如呕吐肿胀泄泻。便闭不食。胃痛腹痛。木乘 
土诸门。尤宜并参。互相讨论。以明其理可也。(华岫云) 
徐评 发明亦切当。 

卷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