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88-丹溪手镜 >

第7章

588-丹溪手镜-第7章

小说: 588-丹溪手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内实也,可下之。 

卷之上
郁冒(五十六)
属性:x郁冒x 昏迷也。郁则气不舒,冒则神不清。 
由虚极而乘寒,如少阴病下痢止而头眩而冒者死,此虚极也。 

卷之上
动气(五十七)
属性:x动气x 脐傍筑筑然动跳也。 
由真脏之气虚发动也,虽有攻里发表之证,不可汗下。 
肝内证,脐左有动气,肺脐右;心脐上;肾脐下,并按之牢,若痛,必待问而知。 

卷之上
自利(五十八)
属性:x自利x 有热,肠垢也。有寒,鸭溏也。有湿毒,利脓血也。有合病自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利,在表也,以葛根汤发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利,在半表半里也,以黄芩汤和之,呕加半夏。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利,邪入府也,以承气下之。 
有热利者,不应下而下,表邪乘虚入里,内虚协热遂自利。又下利欲饮水 
者,热也。发热复重,泄色黄赤者,热也。大热内结,注泄不止,治宜寒疗,结 
伏虽除,以寒下之,又热则分利之。 
有寒利者,自利不渴属太阴,以藏寒故也。又小便色白,少阴病形悉俱,寒 
也。又恶寒脉微,自利清谷,寒也。并宜理中温之。又大寒凝内,久痢溏泄,绵 
历岁年,宜热下之。 
有湿毒利,脓血,宜地榆散。 
有结积利者。 
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干燥,必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 
脉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谵语,或作复年月,宜攻之、逐之。 
治下利,虽有表证不可发汗,为邪内攻,走津液而胃虚,表之必胀满。 

卷之上自利(五十八)
不治证
属性:下利身凉脉小为顺。身热脉大为逆。下利脉反实者死。 
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直视谵语下利者死。 
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还者死。 
少阴证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以上皆邪拥盛,正气下脱而死者也。 
曰六腑气厥于外,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下利不禁。 
又下利右关脉弦者死,是胃虚不胜也,治以理中辈,得胃脉缓者生。 
又伤寒六七日,脉迟下利而热,当与黄芩汤彻其热。 
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死。能食者是热,热未去也,此脾 
经邪热未去,而胃气去矣。 

卷之上
筋惕(五十九)
属性:x筋惕x 跳也,肉 动也。 
由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 
太阳病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青龙,服之则筋跳肉动。 
又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真武主之。动气 
在左右不可汗,汗则头眩身动,治宜温经益阳。 
有吐下后发汗,表里俱虚,此又甚也。 
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筋脉动惕,久而成痿,此逆甚也。 
又太阳病发汗复下之,肤动胸烦,面青黄者,难治。此阳气太虚也。若面黄 
手足温者,易治,此阳气复也。 

卷之上
热入血室(六十)
属性:x热入血室x 血室乃经脉留止之处,血海也,冲脉也。 
x男子x 由阳明内热,方得而入,感则下血谵语。 
x妇人x 由太阳经便得,而入则有月水适来适断为异。 
中风发热,经水适来,热除脉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此乃邪留于胸 
胁不去,当刺期门。 
中风七八日,经水适断,寒热有时如疟,此乃血不行也,小柴胡散之。 
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以血自下无留,邪热随 
血散,必自愈也。 

卷之上
发黄(六十一)
属性:x发黄x 由湿热相交也,主在脾经。 
x有热盛而黄者x 身黄色如橘子,甚者染衣如柏。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必发黄。 
又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也,茵陈汤、五苓散。 
又有内热已盛,被火者,亦发黄也。 
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黄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此外热也,宜栀子柏皮汤以散之。 
x有湿黄者x 身如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也。 
伤寒发汗后,身目为黄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x有蓄血下焦,身黄者x 脉沉结,小腹硬,而小便自利,如狂,宜抵当汤下之。 

卷之上发黄(六十一)
不治证
属性:寸口无脉,鼻气出冷者死。 
体如烟熏,直视摇头,为心绝也死。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为脾绝也死。 

卷之上
狂(六十二)
属性:x狂x 谓少卧不饥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由邪热至 
极也,宜大下之。 
又有热在下焦膀胱,如狂而未至于狂,但卧起不安耳。 
又狂见蓄血,下焦蓄血亦狂也。 

卷之上狂(六十二)
不治证
属性:狂言目反直视,肾绝也,死。 
汗出复热,狂言,不食,为失志,死。 

卷之上
霍乱(六十三)
属性:霍乱,谓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焦则下利,邪在中焦,胃气不治,为邪所 
伤,阴阳乖鬲,遂上吐而下利。若呕吐而利,谓之吐利;躁扰烦乱,谓之霍乱。 
伤寒吐利者,邪气所伤也。霍乱吐利者,饮食所伤也。其有兼伤寒之邪,内 
外不和者,加之头痛发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 
汤主之,理中加减。脐上动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辛散 
也;悸者,加茯苓,以导其气也;寒加干姜温也;腹痛加参以补之;腹满者,此 
胃虚气壅也,去术甘人人满也,加附辛以散壅;吐利止而身痛者,宜桂枝汤, 
以和之;吐利寒热,手足冷与下利清谷,脉微,四逆汤主之。 

卷之上霍乱(六十三)
不治证
属性:干霍乱者死。乃躁扰不安,喘胀不得吐下者也。 

卷之上
蓄血(六十四)
属性:蓄血谓血结下焦不行也。 
由太阳随经瘀血在里,血为热所搏。 
太阳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下,结胸,其人如狂,以热在下 
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蓄血也,抵当主之。小便不利,非血蓄也,是津 
液内结也。 
又阳明病,其人喜忘,屎虽硬,其色必黑,亦蓄血也。喜忘者,瘀血也,此 
又甚也,轻则桃仁承气,重则抵当丸下之。 
又如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 
解,浮则伤气,下后脉浮是荣间热去而卫间热在矣;数则伤血,下后脉数是卫间 
热去而荣间热在矣。合热则消谷善饥,邪热不杀谷也。至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 
也,抵当汤主之。 
凡看伤寒,先观两目,次看口舌,又次以手自心下至小腹按之,如觉有满硬 
者,审之问之,而治之。 

卷之上
劳复(六十五)
属性:劳复谓瘥后血气未平,余热未尽,劳动其热,热还经络复作也。 
脉当浮数而硬,若余热未除再热者,则非劳复也。 
治法非比伤寒次第,可速下之。曰大热瘥后劳复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 
食加大黄。又曰,劳力而耳热者,宜柴胡鳖甲散平解之。 
过食而热者,宜消之。 
又曰,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主之。脉浮汗之。沉实下之。 
又麦门冬汤治劳复。竹叶石膏汤治食复。 

卷之上
易(六十六)
属性:(即阴阳易也,以大病瘥后,男女相易而复作也) 
x易x 谓男女相易则为阴阳易,不易自病谓之女劳复,以其内损真气,外动邪 
热,真虚邪盛,不可治矣。 
其证身体重少气(乃损真气也),小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热上 
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乃所易之毒瓦斯上蒸也)。 
x舌卷卵缩x(附) 
舌卷卵缩,谓肝热也。 

卷之上
目瞪(六十七)
属性:目瞪,伤寒目瞪口噤,不省人事,此中风 ,宜开关吐痰,痰退眼开,观证治之。 
伤寒过经,疾退无热,人困不语,脉和目瞪,下虚戴阳故也。 
阳毒不解,热伏太阳,故使目瞪,六脉弦劲,渐作鱼口,气粗者死。 

卷之上
发斑(六十八)
属性:发斑,热炽也。 
舌焦黑,面赤,阳毒也。治宜阳毒升麻汤、白虎加参汤。 
冬月大暖,至春发斑,阳脉浮数,阴脉实大,温毒也,治宜承气黄连汤。 

卷之上
狐惑(六十九)
属性:狐惑,舌上白,唇青,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因失汁致之。 

卷之上
蛔厥(七十)
属性:蛔厥,藏寒也,治宜乌梅丸、理中丸。 

卷之上
两感(七十一)
属性:两感,一日双传,脉沉而大;二日沉长;三日沉弦,在里证宜四逆汤,表证桂枝汤也。 

卷之上
咽痛(七十二)
属性:咽痛,有少阴有热,宜黄连龙骨汤。有少阴无热宜四逆散。有口疮宜蜜渍连汁。 

卷之上
身痛(七十三)
属性:身痛,有阳,宜麻黄桂枝。有阴,宜真武。有湿,宜术附五苓也。 

卷之上
小便不利数(七十四)
属性:小便不利数,热宜五苓承气,湿宜姜附,寒热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数宜干 
姜甘草芍药汤、承气类也。 

卷之上
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属性:x伤食x 右寸脉紧盛,痞满,又口无味液不纳谷,息匀。 
x痰证x 呕逆头痛,脉浮而滑,痞满。 
x虚烦x 不恶寒,不头痛,身疼。 
x香港脚x 但疾起于脚。 

卷之上四证类伤寒(表里附七十五)
表里附
属性:无表里,至十三日后,大柴胡主之。脉数,不大便,瘀血也,抵当主之;过经不解,承气主之。 
表里双见 
脉浮大表也,又烦渴小便赤,心下痞,治宜大柴胡、桂枝汤、五苓散。 
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而反恶热,治宜栀子豉汤。 
脉(迟弦)细,里也,又有里证,治宜小建中、小柴胡。 
误下表未解,下之协热利不止,宜桂枝人参汤。腹痛喘渴,见各门下。 
祖按∶伤寒第九至此条款,俱系伤寒变症,后有言及伤寒者,乃论杂症中参 
及之耳。凡治病辩得伤寒明透,则杂症皎然矣。盖伤寒专言足六经∶足太阳膀胱 
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杂症则 
兼及手六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少 
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此之谓十二经配脏腑也,故分言之,以便览者。 

卷之中
伤寒方论(一)
属性:x李论x 
太阳证,脉浮紧无汗,名伤寒,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名伤风,宜桂枝汤。 
阳明证,不恶风寒,自汗,脉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少阳证,脉弦,宜柴胡汤。 
太阴证同前脉沉细,宜四逆,浮宜桂枝汤。 
少阴证,脉沉实,宜大承气,脉细沉迟宜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 
汤。身热而烦躁,二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吐泻不 
渴,脉微弱,宜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脉沉发热当汗,宜麻黄 
细辛附子汤。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温之。 
厥阴证,脉俱微沉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